王忠敏
摘?要: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教育事業的改革進程也隨之加快推進。在新課改的要求下,無論是教學理念還是教學方法都發生了前所未有的改變。語文閱讀教學作為小學語文教育中的主要部分之一,不僅能有效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同時還有利于學生想象力以及表達力的提高。但對于很多小學語文教師而言,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及提高無疑是教學中的難點問題之一。本文通過分析小學語文閱讀的教學特點以及自主學習模式的具體應用,旨在進一步促進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質量的提高。
關鍵詞:自主學習模式;小學語文;閱讀;教學
一、 前言
閱讀不僅是小學語文學習中的基礎內容之一,同時對于小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中均有著重要的影響。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提高其閱讀能力,不僅符合教育體制改革中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具體要求,同時有利于學生智力的進一步開發。在良好的語文閱讀教學模式下,師生之間的聯系更為緊密,有利于進一步優化師生關系,促進學生語文成績的提高。自主學習模式是一種以學生為主體的新型學習模式,能有效引導學生通過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來實現學習目標。將其應用于小學語文閱讀的教學過程中,能幫助學生夯實語文基礎,促進教學效果的提高。
二、 小學語文閱讀的教學特點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主要指的是教師通過各種方式引導學生與課本進行思考性對話,并鼓勵學生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并解決問題的過程。在小學語文課本中不僅包含了忠孝仁義禮智信等傳統價值精華,能引導學生成為自信、陽光、素質高、有品德的中國人,其中還包括了大量的人文主義精神,能有效豐富語文課堂的人文色彩,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小學語文課文大多具有情感豐富、細膩的特點,同時注重審美,思想色彩較為濃厚。如《小蝌蚪找媽媽》《雪孩子》《父愛之舟》等,它們向學生傳達了善良助人、親情無價等美好的情感。而《江南》《日月潭》《丁香結》等文章則能讓學生感受到優美的意境,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
三、 自主學習模式應用于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意義
(一) 有助于更新教學模式,提升小學語文閱讀的教學效果
現階段,為響應課改的要求,大部分小學語文教師均在教學模式方面進行了不同程度的創新,但依然只注重閱讀教學方法的表面化,忽視了以人為本的交互性理念。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大多扮演課堂中的主要角色,同時受學生閱讀能力差異大、課時短缺等因素的影響,很多重點問題都未經學生自主思考,便已經在老師顯性化的暗示中得到答案。以課本的中心思想總結為例,很多教師都是在講解完課文后,隨機抽取一兩個同學進行提問,之后再以教案為標準按照自己的主觀意愿進行轉述,過程中不僅忽視了學生的想法以及意見,長此以往,還會讓課堂變得死板,缺乏活力。而在自主學習模式下,教師更加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能引導學生自己對課文進行探索、理解、感悟,有利于激發其學習熱情,提高教學效果。
(二) 有助于轉變教學觀念,加強教師對于語文閱讀的認識
大部分教師均有著多年的教學經驗,認為自己無須在閱讀教學上多下功夫,便能幫助學生解決學習上的所有問題,因此對于課文研讀的重視程度相對較低。同時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大多只注重完成教案或者學校要求的教學目標,不注重挖掘課文中更加深層次的情感,無法將自身的閱讀技能教授給學生。另一方面,在與語文基礎扎實、閱讀能力強的優秀學生溝通時,教師不僅能收獲新的想法以及觀點,同時也能感受到教學的愉悅感,因此經常只關注部分學生的閱讀過程以及閱讀效果,久而久之,學生之間的差距便會越來越大。而自主學習模式的應用,能有效提高每一位學生的課堂參與度,促進師生之間的有效交流,同時在學生的影響下,教師對于課文的研讀也會越來越深入。
(三) 有助于實現個性化閱讀,解決閱讀教學的被動性問題
受考試壓力的影響,很多小學語文教師仍然過度強調生詞、生字等基礎知識的重要性,因而,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常處于被動的地位。比如學生在閱讀某篇課文時,常被要求從中找出生字、優美的詞語或者句子,過程中學生甚至沒有完全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便草草地完成了閱讀,這不僅不利于學生的獨立思考,也浪費了課堂時間。同時目前大多數閱讀課堂仍以教師灌輸知識以及思想為主,由于學生缺乏分析、思考的過程,因此在閱讀中的自我代入感較低。而自主學習模式的順利開展不僅能鍛煉學生從課文中篩選有用信息的能力,幫助其把握課文的真實情感,同時能有效發揮閱讀教學的人文熏陶作用,實現個性化閱讀。
四、 自主學習模式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具體應用
(一) 豐富教學模式,營造學生自主學習氛圍
小學生年紀偏小,大多活潑好動,在課堂上很難長時間坐的規規矩矩,也容易搞出一系列小動作。為了維持好課堂紀律,很多教師依然沿用著嚴肅、嚴厲的傳統教學方法,這樣不僅會導致課堂氣氛過于正經、壓抑,也會讓整個課堂變成教師一個人的獨角戲,不利于營造學生自主學習的氛圍。為提升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感,教師應轉變教學觀念,充分利用多媒體等教學輔助工具,豐富自身的教學模式。
以《觀潮》這篇課文的學習為例,此文描述了錢塘江來潮之時的壯觀景象以及宏偉氣勢,旨在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感情。但對于大部分小學生來說,光憑課文閱讀很難在頭腦中形成這一“天下奇觀”的具體畫面。基于此,在講解課文之前,教師可為學生播放有關錢塘江大潮的視頻,然后讓學生自由討論、發言,引導其描述自己心目中的大潮景象。然后讓學生大聲地朗讀課文,思考作者是如何進行景象描寫的。這樣不僅能有效增強學生的求知欲,同時也能使其盡量擺脫規矩以及約束,以更輕松的狀態投入到課堂思考及學習中。在課堂的最后,教師也可以通過多媒體再為學生展示幾張黃山云海、霧凇等美麗奇觀景象的圖片,使其能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的壯觀。
(二) 設計有趣情境,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閱讀對于學生來說可謂是語文學習過程中最為復雜且難理解的一環,有的學生覺得閱讀無趣,常對其存在著一定的抗拒心理,也有的學生本來很喜歡閱讀,但由于理解能力不足,長期得不到肯定,因此便對其失去了興趣。因此,教師應積極探索科學、有效的方法,以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課前導入作為課堂教學工作的開始,在集中學生學習注意力以及提高教學效果方面均發揮著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