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課程標準改革的倡導之下,高中歷史課堂的教學融入了史料教學的內容。史料既是歷史教師備課、上課的重要教學材料,也是學生學好歷史知識、鉆研歷史問題所需要的重要學習資源。因此,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和拓寬學生的歷史視野,在高中階段的歷史課程中融入史料教學有利于學生直面歷史,更直觀地感受到歷史撲面而來的真實氣息。高中歷史教師要學會從課本出發,引導學生發現史料、研讀史料,提高學生的綜合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本文將闡述新課程標準改革下高中歷史教學中利用史料教學的策略。
關鍵詞:高中歷史;史料教學;新課標教學
一、 引言
史料是高中歷史教學中的重要教學資源。一方面,高中階段的學生已經具有較為成熟的思考能力和文本分析能力,直觀的史料閱讀分析能夠給學生帶來更多的歷史思考。另一方面,史料教學也是考驗歷史教師教學能力和歷史知識綜合水平的一種授課方式。歷史教師借助史料直觀地解釋、還原和分析歷史事件、傳遞歷史感悟是對新課程標準改革中教學三維目標的貫徹落實。除此之外,對史料的理解和分析也是新課程標準改革后的歷史試題考查內容,能更客觀地反映學生的歷史分析能力和歷史知識掌握水平。
二、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進行史料教學的必要性
要了解在高中歷史教學中進行史料教學的必要性,需要從當前的高中歷史課程教學現狀和以往的歷史課堂教學經驗談起。
(一) 學生對史料的分析能力較弱
學生對史料的分析能力較弱,是傳統的高中歷史教學長期積累的一個弊病。由于在以往的高中歷史教學中,出于應試教育的需要,和對學生歷史成績的片面要求,教師往往忽略了對學生歷史學科綜合素養的培養。因此,對史料分析的閱讀和學習沒能成為高中歷史教學的一個重點。學生在學習中對史料的接觸較少、缺乏分析和閱讀的基本技能和基礎知識,因此在史料學習的初期會出現學生學習難度較大的現象。
(二) 對基本歷史知識的欠缺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學生缺乏基本的歷史知識也是一個較為常見的現象。一方面,學生的歷史閱讀材料僅限于課本居多,除了一些對歷史特別感興趣的學生,其他學生幾乎不會主動在課下尋找其他的歷史閱讀材料。另一方面,教材的編撰目的主要出于知識的傳授而非歷史的詳細講解,僅僅通過閱讀歷史教科書,獲取歷史知識、了解歷史詳情是不現實的。因此,大部分學生都存在著對歷史知識較為缺乏的現象。
(三) 高中歷史教師缺乏史料教學觀念
不僅是學生缺乏對史料閱讀的主動性,在傳統的高中歷史教學中,歷史教師也缺乏史料教學的觀念。在備課的過程中,史料往往是歷史教師的重要教學資源,但考慮到學生的接受能力和課堂的容量,教師往往會精簡歸納教學內容,傳遞給學生的是自己總結歸納過后的歷史知識,而非原本的史料。這種傳授式的教學方法雖然有利于學生的歷史考試和快速大量地掌握歷史知識,但不利于學生的長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培養,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學生的史料閱讀和分析能力。即使學生認真聽了歷史課也很難還原、掌握完整的歷史面貌和歷史事件經過。
三、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進行史料教學的策略
(一) 樹立高中歷史教師的史料教學觀念
要響應新課程標準改革內容中,在高中歷史教學里融入史料教學的內容,應該做的是使歷史教師具有史料教學的觀念。這就需要高中歷史教師轉變傳統的傳授法教學觀念,而轉入研究型、引導型的教學模式。高中歷史教研組和學校應該積極對教師展開培訓,進行教師級別的史料閱讀訓練和史料教學內容研討。在史料教學實行的初級階段,應當進行集體備課、互相聽課取長補短,以保證新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二) 立足課本進行史料教學
史料教學的教學模式改革不是與傳統的高中歷史教學割裂開來的,而應該是一脈相承的。在史料教學融入高中歷史課堂的初期,應當采用循序漸進的原則。還要立足課本。從課本出發,充分考慮到課程標準和《教學大綱》的總體要求,細化教科書中的歷史知識和歷史事件的內容,逐步使學生了解到,在歷史學習中史料的重要性,使學生也具有重視史料學習的觀念意識。
此外,教師應當采用多種形式的史料進行教學,增加學生對歷史資料的了解和興趣。例如,在講述“鴉片戰爭”的過程中文字史料和圖片史料,甚至視頻資源可以并用。而文字史料又可以細化為原始史料,撰述史料和文藝史料。在講述某一位歷史名人時,可以借用他們的日記、隨筆、散文詩歌,甚至繪畫作品進行展示。人物的個人作品就是他們的生平史料,既可以拓展學生的史料視野,又能夠在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史料中,使學生對課堂有更高的積極性和參與度。讓史料教學成為一種新穎的教學模式,而非死板的教學內容,用來增強高中歷史課堂的活躍程度。
在運用史料時,教師應該立足課本,從課本出發,如對歷史課本上插圖的補充和說明進行運用。在進行圖片史料展示時,可以涉及更多的啟發性問題,由淺入深地使學生身臨其境地進入歷史狀態和歷史情境,激發更多真實的歷史感悟和個人體會,達到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學性與教育性的統一。
(三) 拓展教材史料促進學生思考
傳統歷史教學還有一個局限性是:使歷史成為簡單機械的知識背記科目。然而,讀史應當使人明智,教師應當通過拓展教材深化教材,使學生能有更多的思辨性思維和課堂討論,使歷史教學富有時代氣息和歷史感。如在講授李鴻章代表清政府簽訂各項不平等條約事件時,有人認為李鴻章是千古罪人,有人認為李鴻章是愛國大臣。對于這些歷史事件,當前的學術界也褒貶不一,眾說紛紜。教師應當引導學生就學術界的觀點闡發自己的思考,提供更多的學術動態以供學生采用不同的歷史視角來解讀歷史材料,歷史教師應該做研究型的教育促進者。
尤其是在講授近現代的歷史知識時,由于距當今的生活較為接近,可以留存更多的文字圖片和視頻資料,教師應當充分把這些寶貴的歷史材料運用起來,融入歷史課堂的教學中,使學生更直觀地體會到歷史的變化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在講授屈辱的近代中國歷史時,教師要注重愛國主義教育和歷史知識基本內容的傳授相結合,這不僅是一種歷史學科的單一學科性教學,也是愛國主義的教學。
(四) 結合試題培養學生的史料閱讀分析能力
新課程標準改革后,高中歷史的考試內容融入了史料的分析和觀點闡發。因此,教師也需要對學生的史料閱讀和分析能力進行專題培訓。首先要仔細閱讀史料。一般來說,史料大多數是文言文,需要學生掌握一定的語文閱讀基礎,除了閱讀正文之外,還需要閱讀史料的批注,幫助學生聯想到正確的歷史知識,準確地回答問題。在讀懂了歷史材料之后,還需要仔細審題。審題是準確回答問題的基礎。因此,準確理解題意、結合史料答題才是學生正確回答問題的方法。除此之外,流暢準確的歷史文書表述,也是學生答好歷史題目的基礎。這些基本的答題能力都是在史料閱讀的培訓過程中高中歷史教師需要著重講解和培養的。
四、 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高中歷史課堂的教學中,融入史料教學是非常有必要的。一方面,它鍛煉了學生的史料閱讀和分析能力,觸類旁通地加強了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使教學更綜合化,提高了學生的歷史學科素養,使學生能夠直面歷史。另一方面,它對高中歷史教師的教學技能和歷史知識基礎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有利于教師隊伍的不斷強化,為國家培養優秀的歷史人才提供了堅實的師資儲備。
參考文獻:
[1]王婷婷.新課標高中歷史教學中史料教學的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2019(30):157.
[2]鄧惠云.基于史料實證核心素養視域下的高中歷史作業設計研究[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19.
[3]馮南南.高中歷史史料教學策略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9.
作者簡介:
朱道豐,福建省三明市,福建省建寧縣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