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時代高校外語專業學生思想具有價值觀念多元、思想開放活躍、自我中心傾向等特征,囿于國際化背景的教師隊伍、多元化偏重的課程設置、狹隘化較弱的辨識能力、競爭化激烈的就業態勢等因素的影響,應通過充盈心理文化世界、豐富課程文化內涵、提升校園文化層次、搶占網絡文化話語、加強對外文化交流等途徑培育外語專業學生的文化自覺。
關鍵詞:文化自信 外語專業 思政教育 跟進式育人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23-0005-02
受語言環境和中西方文化的雙重影響,外語專業學生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具有鮮明的專業特征,其思政教育具有差異化的專業訴求。筆者擬從文化自信語境探析新時代高校外語專業思政教育的特征、影響因素及提升路徑。
一、新時代高校外語專業學生思想特征的文化學分析
1.價值觀念多元,自主性強
語言習得是把雙刃劍,一方面增強了學生對語言國家文化、價值觀的了解,但另一方面,由于歷史傳統、現實發展等深層影響因素的不同,中外文化在思維方式、價值理念、思想政治、道德倫理和宗教信仰等層面存在顯著差異,特別是外語所承載的“文化帝國主義”“普世價值”“民粹主義”等價值觀潛移默化地左右著新時代大學生的價值觀念。外語專業大學生多數選擇性地關注西方的節日傳統、社交禮儀、鄉風民俗、飲食服裝和生活習性等淺層化的內容,漠視中華傳統文化,對西方的政治實質、宗教人權等文化內核缺乏深入了解[1]。
2.思想開放活躍,可塑性強
外語專業學生由于學習內容絕大多數涉及外文語料,受到母語、專業外語、第二外語等多國語言文化的熏陶,交際互動性強的語用特性、開闊的文化視野促使其相較于其他專業學生而言,表達更加通順、思維意識更加活躍、批判精神更加突顯。不利的是,大學生尚處于三觀初期養成的初始階段,他們會有意無意地進行中外差異對比,其選擇與判斷容易受到外部環境的影響。但如若加以有效的思想介入,其認知會回歸主流價值取向。
3.自我中心傾向,功利性強
隨著自我意識愈發成型,外語專業大學生形成了獨立的個性、較強的競爭意識,更多注重自我實現。但部分學生卻走向負面,集體意識淡薄、缺乏社會責任感,思想和行動上以自我為中心的利己主義傾向突出。他們盲目追崇西式民主理念與行政體制,對蘊含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制度、理論、道路、文化等缺乏足夠的認知與深入的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觀念淡薄,不能將個人價值的實現與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社會進步有機結合,其理想境界狹隘、信仰追求功利[2]。
二、影響外語專業學生思想意識的因素解構
1.國際化背景的教師隊伍
據調查,外語專業授課教師超過一半以上為具有海外留學經歷或是外籍教師,課堂絕大多數使用外語授課,且教育語言內容較少涉及中華傳統優秀文化、國情黨情社情的知識傳授等,未經篩選的外來思想文化和價值觀念會滲透進教學過程。加之在我國全面改革開放進程中,西方現代文化不斷沖擊下,學生更易受到潛移默化的侵染,學生對國家人文歷史、民族時代精神知之甚少,淡化了中國傳統文化及價值觀的普及。
2.多元化偏重的課程設置
植根于多元文化場域的外語學科造就了外語專業學生課堂學習、課外實踐的特殊性。據調查,外語專業學生人才培養方案中涵蓋外語知識與技能等內容的專業基礎和選修課程學時達到其畢業要求學時的三分之二以上,學生課程學習內容以外語語言規范、文化特征為主,有關中國傳統文化的課程涉及較少。加之學生需要投入大量課外時間花在語言學習上,他們通過各種渠道接觸外國文化,部分學生認為語言習得應偏重學習語言國家的文化內容、禮儀習慣、價值思維等內容,導致其在學習中國文化方面缺乏足夠的課程載體和有效的教育場域。
3.較弱的辨識能力
在智聯互通的5G信息時代,外語專業學生接觸外來文化的途徑更為迅速、便捷、廣泛。由于社會經驗尚淺,選擇和判斷極易受到外部影響,其更關注西方政治運行、社會治理方式,對于中國政治經濟社會關注度低。容易滋生個人中心主義或享樂拜金主義等較偏激甚至錯誤的思想。
4.競爭化激烈的就業態勢
截至2018年年底,全國開設外國語言文學類專業的高校數量達到789所,外語專業畢業生數量逐年增多,年年都迎“史上最難畢業季”。在當前就業情勢嚴峻的情況下,學生對專業外課程學習投入的時間、精力等明顯受限。部分學生僅注重專業知識學習,集中精力通過外語專業等級考試等與畢業相關的證書資格類考試,認為思政課和其他與外語專業知識無關的內容枯燥無味、缺乏“有效性”“實用性”,缺乏主動學習的熱情和積極性。
三、文化自信視域的新時代高校外語專業思政教育的路徑抉擇
文化的導向功能可以為人們的行動提供方向性的指引和可供選擇的方式。針對外院專業學生的思想行為特點,筆者提出積極探索思政教育與外語專業教育有效結合方式等,加強文化育人,培育文化自覺,堅定文化自信[3]。
1.充盈心理文化世界:提升個人識別能力
為妥善解決學生辨識能力弱等問題,應引導其掌握辯證方法區別西方文化的精華與糟粕,不斷提高樹立自覺抵御文化侵蝕的信念,批判性吸收西方文化,注重社會責任感的培養。比如南通大學外國語學院通過舉辦英語演講辯論大賽、模擬聯合國論壇、日語情景短劇大賽、海外游學匯報等,讓學生了解國外發展最新成果,掌握西方話語邏輯體系和規則,進行疏而非堵,從而引導學生“四個正確認識”,心系國家發展前途命運,提高認識事物的能力。
2.豐富課程文化內涵:課程思政與專業教育相統一
外語專業課程因其語用性、人文性的特點,對學生具有獨特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但當前外語專業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發揮受到多方面的限制,僅僅局限于語言教學。為充分發揮語言教學推動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一是要合理定位外語專業教師隊伍建設方向,不斷提高教師的專業素質和思想政治素質。因為他們與學生接觸較多,學生對專業教師的信任度更高,更易受到教育引導。二是要豐富教學內容。要在量大復雜的語言素材中篩選出有助于提升學生語言能力和思想政治素質的教學內容,做到知識技能傳授與價值觀念引導同步同向。三是要創新教法學法。教師應明確教學目標,挖掘德育元素。比如在講授《跨文化交際》等課程時,讓學生清楚知曉母語文化與專業語言文化不是互為沖突對峙的,皆是人類文明的有機組成部分,不能在課程教學中出現因忽視母語文化的宣揚造成本民族文化失語的現象,從而逐步提高文化自覺,培養學生樹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4]。
3.提升校園文化層次:充分發揮第二課堂育人功能
充分發揮學團活動的育人功效,應將學生活動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與專業語言學習相結合,寓教于樂。這要求充分利用重要節慶、傳統節日等,跟進學生發展需求,精心設計和組織弘揚愛國主義、社會主義等主旋律為內容的思想政治、學科競賽、文體活動等,打造具有教育示范作用的校園文化品牌,引導學生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比如通大外院加強雙語志愿服務品牌建設,組建了“百靈鴿”雙語文化推廣工作室,秉承祈通中西文化、弘揚經典傳承的理念,以雙語為媒介閱讀、講述中西文化。該項目已成功入圍2020年“創青春”全國大學生創業大賽校賽。
4.搶占網絡文化話語:著力打造線上育人新平臺
針對意識形態領域艱巨復雜的新形勢,應當進一步樹立“互聯網+”思維,開辟網絡思政工作新陣地。通大外院積極探索建設校園網絡文化平臺,打造多維互動的理想信念教育平臺“通大外院voice”;重點打造的“學習進行時”“外院優秀校友啟示錄”“心海導航”等常設欄目廣受學生及家長好評;公眾號關注人數已達3000余人,累計推送400余篇,總閱讀量逾20萬余次,單篇閱讀量最高達9530次。這些線上活動突破了時空限制,能夠多講大學生愿意聽、聽得進的“微言網語”,在寓教于樂的輕松氛圍中引導學生學習黨團理論知識,提高中英文化交際能力,接受傳統文化的洗禮,提高思政工作的傳遞力和引導力,讓主流聲音在大學生中聽得見、站得住、立得穩,為大學生打造純凈的網絡家園[5]。
5.加強對外文化交流:積極引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出去
增強文化自信,還需積極發揮外語學科優勢,讓學生充分認識到學習語言的目的不僅是為了學習和了解國外的科學文化知識,更重要的是以語言為媒介向世界發出中國聲音,增進文化交流與理解。這就要求加強對參加中外合作辦學、互派交換生、海外實習、海外游學、志愿服務、聯合培養等境外學習交流項目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將境外學習交流學生思政工作貫穿于學生出國全過程。比如在出國前,通過行前教育會等,加強涉外禮儀、國情等的講解,嚴防學生受到境外思想、價值觀、理想信念沖擊,重在預防;出國期間,通過網絡平臺等進行遠程管理,把控學生思想動態,重在解惑;回國后,通過組織座談會、經驗分享會等,重在引導。
四、結語
總之,加強外語專業思政教育要突破單純語言學習界限,培養學生國情社情研判能力,鍛煉學生思辨能力,從而達成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同步同向的有機整合。
參考文獻:
[1]曹迪.國家利益視角下當代我國外語教育政策研究[J].教育探索,2012(5):77-79.
[2]孟延新.外語專業學生思想特征及其教育引導研究[J].統計與管理,2014(9):173-174.
[3]謝查莉,黃杰.新時代背景下用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統領外語院校思想政治工作[J].現代交際,2019(11):9-10.
[4]周秀敏.高校外語教學中榮譽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探索[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9(7):46-49.
[5]劉友洪.互聯網時代外語專業學生的思政教育[J].教育探索,2012(7):258-259.
責任編輯:趙慧敏
[基金項目]2017年南通大學共青團工作專項研究課題“跟進式教育理念下高校共青團思想引領工作模式研究——以南通大學為例”;2017南通大學高等教育研究課題“CIPP理論視域下地方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績效評估體系研究”(2017GJ003);南通大學橫向課題“高校校園外語文化建設與學生跨文化素養培育的實踐研究”(18RH055)。
[作者簡介]夏光祥,南通大學助教,碩士,研究方向:教育基本理論,職業技術教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