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靜
【摘? ?要】? 數學是研究“數”與“形”的一門學科,具有很強的抽象性和復雜性,致使學生無法產生學習的興趣和欲望。而課堂生活化是新課改重點倡導的教學理念,在這種理念的召喚下,廣大數學教師注重尋覓數學與生活的聯系,為學生搭建生活的橋梁,更好地打通感性到理性的通道,盡情地領略數學的魅力和精彩。
【關鍵詞】? 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學生
數學素有“科學的皇后”之稱,它是人類智慧的結晶,但在很多學生的眼中,數學成了“抽象”“無味”的代名詞,無法提及學習的興趣。究其原因,是因為數學深奧、難懂,教師難教,學生難學,且對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要求較高,學生很難在有限的時間內內化和掌握新知,勢必會影響學生知識建構的歷程,時間長了,就會嚴重挫傷學生學習數學的信心,這顯然是與新課改的理念相背離的。因此,如何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進學生獲取新知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成了教師首要解決的問題。教師應順應新課程標準的教學理念,將遙不可及的數學知識以豐富多彩的形式展示給學生,讓學生在生活的背景下學習、成長、發展,真正使他們的綜合素養得到整體提升。
一、創設生活情境,誘發興趣
生活是數學的源泉,只要細心觀察,就會發現數學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以往的課堂中,很多教師無視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將知識面面俱到地講解給學生,盡管講得十分辛苦,但收效甚微,因為這樣的做法,忽視了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割裂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加大了學生學習數學的難度。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注重為學生創設生活化的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發現問題,他們才會更好地分析和解決問題,這在無形之中為學生的學習注入了動力。
在教學年、月、日時,教師在屏幕上出示一張生日party的圖片,大家圍著大蛋糕,唱著歡快的生日歌。這樣的場景,立即調動了學生的生活體驗,沉浸在幸福中。教師向學生問:“一般情況下,多長時間過一個生日?”“1年!”學生們說。教師接著說:“陽陽今年9歲,已經過了9個生日,而他的媽媽今年36歲,也是過了9個生日,這是什么原因呢?”學生們聽后炸開了鍋,都不相信自己的耳朵,認為:媽媽36歲,應該過36個生日才對,現在媽媽過的生日居然和陽陽一樣多,究竟什么原因?學生們想到是不是媽媽過生日的日子很特殊呢?那么特殊在什么地方呢?學生們興趣滿滿地進入了新知的學習中。
上述案例,教師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入手,創設了富有趣味的生活情境,在情境中誘發學生的認知沖突,使學生對新知學習充滿了期待。可見,學生們在這樣的狀態中學習才是積極的、高效的。
二、運用生活素材,促進理解
很多學生認為數學難學,是因為數學對學生的思維能力要求較高,但小學生的年齡尚小,無論是認知能力,還是心智發展水平,都未達到教材相匹配的要求,致使他們在課堂有限的40分鐘內,難以真正理解所學知識。因此,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請來生活素材來幫忙,這樣可以將抽象的數學知識轉化成學生熟悉的事物,讓學生更愿意接納和理解所學知識,強化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促使學生的思維向縱深發展。
在教學圓柱的側面積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側面積的推導過程,教師讓學生準備了很多圓柱形包裝盒。在新課中,教師讓學生拿出圓柱形包裝盒,動手探索圓柱的側面積計算方法。有的學生用剪刀將紙質的包裝盒,沿著高的方向剪開,然后展開,看展開圖是什么圖形。也有學生用紙將圓柱形包裝盒裹一圈,去掉多余的部分,然后展開。學生們在操作中,發現無論是哪種操作,得到的圓柱側面展開圖都是長方形。教師因勢利導,讓學生觀察所得長方形和原來圓柱的關系,學生們發現所得長方形的長和圓柱的底面周長相等,寬和圓柱的高相等,推導出側面積計算公式為:底面周長×高。
上述案例,面對復雜的公式推導過程,教師沒有全盤講解,而是從生活中尋找素材,讓學生在操作中得出了側面積計算公式,使單調、枯燥的數學課堂,變得充滿活力。
三、引入生活問題,實現活用
生活和數學有著廣泛的鏈接和融合,培養學生的活學活用的能力是小學數學課堂的重要目標之一。在數學課堂中,教師應從“知識傳遞”轉向“能力培養”,從“課本數學”走向“生活數學”,讓學生將課堂中所學的知識轉化為能力,開闊他們的視野,升華他們的認知,提升數學課堂的效能。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為學生引入生活問題,讓學生從數學的角度解釋生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為后續的學習奠定基礎。
在教學小數乘法后,教師為學生引入了這樣的問題:五一節,小華和爸爸、媽媽開車外出游玩,將車開到了停車場,看到了停車場的收費辦法:停車不超過2個小時,收費7元,超過2小時,每小時收1.5元(如不足1小時的,按照1小時算)。車在停車場停了6小時30分鐘,大家幫助小華家計算一下,需要交多少停車費?很顯然,這是一道富有現實性的問題,有學生想到了這樣的算法:6小時30分鐘=6.5小時,6.5-2=4.5(小時),4.5×1.5=6.75(元),7+6.75=13.75(元),顯然這部分學生沒有理解不足1小時當1小時計算,沒有采用“進一法”的方法;也不理解“超過兩小時,每小時收費1.5元”(6.5小時超過2小時,所以7元不該收)正確的算法應該是:6.5小時≈7(小時)。
上述案例,教師在教學相關的新知后,沒有進行機械的計算練習,而是為學生引入了頗具現實性的問題,讓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到生活實踐中,很好地培養了學生的應用意識。
總之,生活化教學是當前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法之一,可以將枯燥的數學問題熟悉化、直觀化、形象化,促進學生更好地理解所學知識,實現全面、持續、和諧的發展。因此,在以后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將生活化落實到課堂教學實處,讓學生經歷深層、深刻、深入的學習,活躍學生的思維,實現自由的成長。
【參考文獻】
[1]張德華.生活化教學思維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滲透[J].當代家庭教育,2019(22):107-108.
[2]魚梅.在生活中尋找數學——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策略的實踐與思考[J].中華少年,2019(27):76.
[3]陳燕麗.借“生活”之力,舞“數學”之姿——淺析小學數學的生活化教學[J].試題與研究,2019(26):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