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深刻地影響了社會變革,我國的教育事業也在信息技術發展的帶動下發生了變化,在當下“互聯網+”成為信息技術發展的又一個熱點,在教育事業中,各階段,各學科在“互聯網+”的影響下正在發生深刻的變革。
關鍵詞:信息技術;“互聯網+”;小學音樂
一、?引言
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作為小學階段學科中不可或缺的一門學科,在培養學生的審美,情感體驗以及音樂素養上有著重要作用,小學音樂教師也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改進方法,在“互聯網+”熱潮沖擊下,音樂學科如何做好課堂教學具有重要的研究意義。
二、?信息技術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優勢
傳統音樂教學中,教師通過教會學生識譜,課堂演唱等方式對學生進行音樂教育,但小學階段的學生發展特點決定了小學生在抽象思維上的局限性,因此,傳統音樂教學方法在小學階段的實際教學中遭遇了不少的難點,在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當下,多媒體設備進入教學課堂,在小學音樂課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利用教學設備,為學生提供了多樣化的教學方式,身臨其境的教學體驗,都使學生在音樂課程的學習中感受到了音樂的魅力,使學生有了更加豐富的情感體驗。
(一)?“互聯網+”有利于整合網絡資源
在傳統學科意識形態中,相較于語文、數學、英語等“主課”而言,音樂課作為“副課”,在存在感、重視程度上等候沒能夠引起足夠的重視,這是當下教育發展過程中必須正視的現象,當下,小學生除了在學校進行各科學習,在結束學校學習后還會在家長的引導下上各種“補習班”,這樣的現象使得學生沒有多余的精力再進行音樂學習,同時也直接導致了學生本身對于音樂課程認知上的不重視,這也成了學生對音樂課程失去興趣的關鍵,沒有興趣引導,學生在音樂課程的學習上不再主動自覺學習,對教師的教學目標提出了挑戰,長此以往造成惡性循環,不僅對學生本身需要全面發展不利,對教師開展教學工作熱情也造成了極大打擊。
如今,信息技術飛速發展,各種依托信息技術而存在的教學設備出現在課堂上,對豐富學生的課堂學習,激發學生對音樂學習由被動灌輸轉化為產生興趣的過程起到了關鍵作用。如今網絡的發展也為音樂教學提供了教學內容來源,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教師在網絡上整合各種與音樂學科相關的資源,可以極大增強音樂教學內容的豐富性,在豐富音樂內涵上也對學生有積極意義。“互聯網+”又極大地豐富了信息技術獲取的渠道,在小學音樂教育的過程中,“互聯網+”、信息技術、網絡資源,三個因素相互作用,在音樂課程的網絡資源上進行整合,形成良性循環。
(二)?有利于整合學科資源
小學音樂教育在學科形式上與其他學科有所不同,但作為一門學科,與語文、數學等科目又具有關聯性,這種欣賞性學科與自然學科相互間形成了同一個整體,共同促進學生在“德、智、體、美、勞”方面全面發展,作為促進“美育”發展的關鍵性學科,音樂課程在審美方面的促進作用是數學、英語這類自然學科無法替代的,但各個學科作為一個統一的整體又是不可分割的,“互聯網+”在音樂課堂教學上的意義就是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發現各個學科之間的關聯性,將各個學科資源進行有效整合,使學生在音樂課程的學習上不僅僅體會到音樂的魅力,更重要的是通過音樂課程的學習培養學生的聲樂觀念,促進“美育”發展,同時將這種審美的能力發散到其他學科中,從整體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小學生在各方面正處于開始發育的階段,在這個階段對小學生進行審美觀念和審美方式的培養,對小學生后階段的發展能夠打下有利基礎,讓學生在今后的發展過程中,不僅有自然學科上的才能,也有在藝術欣賞上的審美才能,這樣全面、綜合發展的人才才是現今社會所需要的。
(三)?有利于音樂教學過程中的直觀展示
小學生的發展特征決定了他們在抽象思維上的局限性。而“互聯網+”的應用能夠幫助教師收集各種教學資源,在課堂上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到聲音的來源,可以激發他的音樂創新能力,培養音樂思維,利用網絡技術展示來自生活中客觀存在的聲音,例如大自然動物鳴叫、自然現象、樂器發出的聲音等,可以使小學生產生豐富的聯想,對于小學階段學生的智力發育,想象力等發展都有促進作用,在對于具體事物發出的具體聲音上產生的強弱、長短、音色以及聲音中包含的情感,都能夠讓小學生感受到音樂的美好,能夠陶冶小學生的情操,從而讓過他們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對幸福生活的體驗,最終使小學生將這種美好的、幸福的體驗帶入其他課程的學習以及生活中,對于小學生的身心發展也具有積極意義。
(四)?有利于文化滲透
網絡技術支持下的教學活動展示,是課堂教學過程中的補充。學生在課堂學習中,只能通過教材抽象感受到音樂的存在,而借助網絡發展的多媒體教學方式,極大地豐富了音樂課程的教學,作為課堂教學過程的補充,教師利用多媒體為學生補充音樂知識,能夠開闊學生的音樂視野,拓寬學生的音樂知識,更重要的是在此過程中,學生能夠體會到音樂作為一門欣賞藝術,沒有國界的限制,同時,體會到音樂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有助于學生體驗音樂的不同種類,對于傳統的中國音樂文化,以及現代音樂,國內外音樂的不同,在此認識過程中,對學生進行文化的滲透,讓學生在文化上能夠做到文化自信,利用音樂在文化中的作用促進文化對人的潛移默化的影響,讓學生增強文化認同,從而做到民族自信,這對于教學的本質來講是具有長遠的戰略意義的。
上述觀點所述的優勢都是建立在“互聯網+”的觀念下形成的,在具體教學過程中,要求教師應當結合實際,分析小學生現階段的發展特點做出具體策略。
三、?利用信息技術創新“互聯網+”小學音樂課堂的策略
(一)?充分認識到“互聯網+”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
“互聯網+”技術成為現階段教學活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教學手段,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互聯網+”技術有充分認識,在課堂中如何應用,以及如何讓小學生在“互聯網+”教學方式中更好地獲得學習效果,是教師進行教學活動前需要做出充分準備的前提,只有教師有了正確的認識,才會在課堂教學中善于運用,積極引導學生通過“互聯網+”技術增強對音樂課的認知,利用小學生對新鮮事物好奇的特點加以引導,首先讓小學生對音樂課產生學習興趣,并且在這種學習興趣下產生主動學習的思維。教師在進行教學活動中,還應當注意利用“互聯網+”技術在課堂上的應用對學生加以啟發和引導,增強他們對音樂和其他課程中存在的關聯性,并注意引導他們啟發思維,主動探索的能力。
除此之外,教師應當打破傳統,認識到多媒體教學在音樂課堂上是作為服務于課堂而存在的教學方式。教師有了明確的教學目標,在教學目標的引導下,利用多媒體在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加以應用,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當巧妙地將教材上的內容進行合理編排,將教材上的抽象合理編排為小學生能夠理解的具體思維方式進行教學,這樣的課堂教學才是有效率的。例如:教師在進行《春天在哪里》課堂教學中,利用多媒體向學生直觀展示春天來臨時,在學生體會“春天在青翠的山林里”時,引導學生體驗大自然中客觀存在的聲音,增強學生在歌曲的影響下,從感知聲音的角度出發,感受到春天的美好,在這種教學方式的引導下,學生不僅僅學會了《春天在哪里》這首歌曲的演唱,更在教師的引導下發散了思維,展開了對美麗春天的想象,通過這種方式促進學生智力的發展和想象力的培養,這就是“互聯網+”教學方式在教學過程中的具體應用。
(二)?在不同教學內容上使用不同的教學方法
“互聯網+”在方法論過程中提供了不同的實現課堂教學目的的方法,在具體教學實踐中,教師還應當做到教學方式隨教學內容變化而變化。在課堂教學中深挖教材的側重點,使之更加符合學生現階段的身心和智力發展特點,例如在合唱教學時,教師作為課堂上唯一的施教者,在分聲部教學的過程中,由于學生性別的不同,在聲部上教師無法更好地展示聲部教學,學生容易受到一個聲部的影響而在另一個聲部上發生跑調現象,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感到困難。而“互聯網+”教學方式的發展就能夠很好地對學生進行教學,另一方面通過信息技術解決了器樂教學視唱、識譜的難題,器樂教學又會很好地促進識譜能力的提高。
(三)?善于利用多媒體教學軟件
在音樂教學過程中,在不同的教學階段,教師應當使用不同的教學媒體,在音樂課堂上做到多變化,不重復使用一種方式。小學生的身心特征使得小學生的注意力主要在于新鮮事物的探索上,而“互聯網+”教學方式是多變的,如果教師一直使用同一種教學方式,小學生容易在課堂教學環節中失去新鮮感,從而使學生的注意力分散,對此現象,教師就應當做到課堂教學方式多變,積極探索新的方式,不斷引起學生的新鮮感,并使他們在這種新鮮感的趨勢下對音樂課上的歌曲、樂器等不斷探索,例如教師可以使用Sibelius?7、作曲大師等音色庫,在課堂教學環節的強化訓練中不斷變換旋律、音色,讓學生產生新鮮感和好奇心,在這種心理的驅使下,讓學生進行探索,讓視唱、器樂認識等環節更加輕松有趣,學生也樂于接受,這樣也達到了寓教于樂的目的,還可以培養學生不斷探索的品質,促進學生的身心和智力等綜合素質的發展,為全面發展打下基礎。
除此之外,針對小學生在抽象思維上的局限性,教師也可以設計將抽象知識具體化地教學方案,讓學生具體,直觀地感受到音樂無處不在,這樣對于學生的思維轉變也是具有積極意義的。
四、?結束語
在“互聯網+”不斷發展的過程中,教師要想適應發展潮流,就應當發順應當下的時代發展,不斷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在音樂教學的過程中,利用“互聯網+”帶來的教學資源,不斷改進方法,使自己的教學方式及方法能夠更好地為教學服務。
參考文獻:
[1]張英俊.利用信息技術創新“互聯網+”小學音樂課堂[J].教育實踐與研究(A),2018.
[2]王丹.“互聯網+”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運用研究西部素質教育[J].2017.
[3]楊雅琦.小學音樂課堂中傳統音樂文化的融合探析[J].北方音樂,2019.
作者簡介:郭忠,寧夏回族自治區石嘴山市,寧夏回族自治區石嘴山市第四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