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實現有效的歷史教學,是新課程改革的基本要求,也是歷史教師不斷探究的永恒課題。有效教學強調歷史教學活動的實效性,以促進學生的進步和成長為目標。實踐表明,激發學生興趣,開展問題教學,注重學法指導,加強應試訓練是增強高中歷史教學有效性的重要途徑。
關鍵詞:高中歷史;有效教學;策略
實現有效的歷史教學,是新課程改革的基本要求,也是歷史教學所追求的至高境界,理應成為每一位歷史教師經常思考并不斷實踐探究的重要課題。那么,究竟怎么樣的教學才是有效的歷史教學?如何實施?對此,史學界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作為一個高中歷史教師,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和新課程研討體會,談點粗淺認識。
一、?歷史教學,怎樣才算有效?——對有效教學的理解
有效教學,是指教師遵循教學活動的客觀規律,整合教學資源,以盡可能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盡可能多的教學效果,實現預期的教學目標的教學活動。有效教學主要強調兩個方面:一要有效果,即教學活動結果要與預期的教學目標相一致,體現教學目標的達成性;二要有效率,要求教學活動中師生合理、充分地利用時間和教學資源,追求有限時間內學生發展的最大化。具體到課堂教學,余文森教授曾做過很通俗的解說:“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指通過課堂教學活動,學生在學業上有收獲、有提高、有進步。具體表現在:學生在認知上,從不懂到懂,從少知到多知,從不會到會;在情感上,從不喜歡到喜歡,從不熱愛到熱愛,從不感興趣到感興趣。”學業上有收獲,懂了、會了,產生興趣了,教學的有效性也就實現了。
有效教學的著重點在于“有效”。而判斷教學是否“有效”,取決于人們的教學價值觀和教學目標觀。就高中歷史教學而言,從學科教育功能來看,教學的“有效”主要應體現在促進學生的學習上,體現在學生的進步和發展上,體現在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增強和人文素養的提升上。從教學目標來看,則應體現在對新課程“三維目標”的落實上。新課程規定了三大課程目標——“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這意味著有效教學必須促使學生在這三大目標領域內得到全面的充分的發展,這是新課程背景下有效教學的評判標準。
毋庸諱言,有效的高中歷史教學,在當前的教育環境下,除了滿足上述基本要求(促進學生終身發展)外,還要兼顧賴以生存的“高考應試”的需要。
那么,高中歷史教學——如何才能實現“有效”呢?
二、?增強高中歷史教學有效性的策略
(一)?營造平等、民主和諧的課堂教學環境,激發學生興趣——讓學生“樂學”
實踐證明,寬松民主的教學環境容易激發學生的興趣,激活學生的思維。因此,教學中,教師必須與學生的關系和諧融洽,師生平等,互相尊重,形成一種寬松民主的課堂氛圍,使受壓抑的個性、思維得到釋放,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表達自己的見解和情感,活躍課堂氣氛。要用自己豐富的知識、生動風趣的語言、獨特的氣質吸引學生,使學生在思維樂趣的享受中主動探求知識,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可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特點引導學生思考、質疑、討論,鼓勵其標新立異,大膽提問,積極思考,激發其探究的興趣。傾聽學生見解,保護學生的奇思異想,盡力拉近師生間的情感距離,師生相互討論,平等對話,形成共識。對學生有創新、言之有據、言之成理的見解給予充分肯定。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使他們領略到成功的愉悅,滿足其求知欲望,樹立起學習的自信。如此堅持下去,對于絕大多數學生而言,學習就會成為一種自覺的行為,主動性增強,教學的效率和效果也自然會得到改觀。
(二)?開展問題教學,提升學習能力——讓學生“能學”
問題教學是中學歷史教學常用的方法,而且是一門教學藝術。所謂問題教學,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將一節課的教學內容根據要求轉化為一組組面向學生的序列性問題,以問題來引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與行為,引導學生主動發現、積極探索、實踐體驗、解決問題,以便有效地理解掌握和運用知識,實現從能力到人格的整體發展,成為具有創造精神的學習者。
“學貴知疑,教貴設疑”,“問題”是發現的鑰匙,是探究的動力。歷史學科所涉及的知識和內容包羅萬象,它既涉及人類社會古往今來的各個時期,又涉及人類社會生活中各個領域的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思想和文化等方面的內容。這無疑為歷史教師開展問題探究性教學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優勢。因此,教學中教師應抓住這些有利條件,提出或精心設計一些難易適度,并能激發學生興趣和思考的問題進行啟發誘導,便于讓不同年齡、不同層次、不同水平的學生把握問題的廣度和深度,進行多層次、多角度的思維,以培養學生獨立自主地學習、認識、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歷史思維能力。
問題的設計既要有啟發性,使學生有思考的余地;又要有深刻性,使之有思考的價值。也要有一定的層次性,大小歷史問題之間有著內在的邏輯聯系,須環環相扣,步步深入,形成一個完整的教學流程。總之,要根據教學的不同目的、要求、特點、情景等,靈活地創設問題,使教學滲透問題之美。
(三)?注重學法指導,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讓學生“會學”
達爾文有句名言:“關于學習方法的知識是最重要的知識。”因為它是能力的核心因素,學生掌握了科學方法將終身受益。現代社會的發展要求教師的學法指導滲透在學生認知過程之中,使學生真正掌握學法,達到“會學”,能為學生以后的學習提供支持,為以后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支撐。這樣的教學活動才算是有效的教學。
教學中,不少老師上課時生怕知識遺漏,盡量多講,殊不知講的越多,學生反而接受越少,依賴性越強。實踐證明,僅有老師的主導,而缺乏學生的主動,教學是不會有效率的。因而老師要盡量少講、精講,應注重引導、點撥,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滲透和指導學習方法,指導學生學會學習歷史——學會閱讀,學會思考,學會探究,學會評價,學會審題解題,學會表達……。調動學生探究新知識的興趣,讓學生積極參與教學,自主學習。“促使學生積極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使他們體驗到親自參與掌握知識的成功喜悅”,進而學會學習,形成終身學習能力。
(四)?落實基礎,拓展思維,增強應試能力——讓學生“會考”
現階段,高考的成敗仍然是評價高中教育教學質量的主要標準,也是看待一個學生學業進步與否的重要依據。因此,衡量高中歷史教學是否有效,最基本的也是最現實的要求還應看教學活動是否適應了高考的需要,是否培養和提升了學生的應試能力,使學生達到“會考”。
就歷史科目而言,現行的高考以文綜試題的形式呈現,強調能力立意,注重對歷史基礎知識、主干知識的考查。因而,有效的高中歷史教學首先應該使學生了解基本的史實,強化對歷史基礎知識、主干知識的掌握和落實;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鍛煉歷史思維能力、提升人文素養,訓練考試技能,為適應高考打下基礎。因此,歷史教師的教學首先要落實教材基礎知識,引導學生了解歷史發展的基本脈絡,了解政治文明的歷程、經濟和文化發展的歷程。所謂歷史基礎知識,是指基本的歷史事實、歷史概念和歷史階段特征、基本觀點、基本結論以及相互關系。這是歷史學科的主干知識、主體內容,也是高考考查的重點內容。如何操作?具體來講,教師在教學中必須按照教學大綱和考綱要求,對教材內容進行循序漸進、由淺入深地講授,對考點知識進行由點到線、由線到面的梳理總結,扎扎實實地讓學生把基礎知識掌握好,以滿足高考對知識儲備的要求。實踐證明,無論一個教師的課堂活動多么豐富多彩、授課多么富有激情、學生活動多么充分充實,基礎知識的落實都是不可或缺的。其次,在知識傳授的過程中,通過指導閱讀、情景設置、問題引導等各種教法的合理運用,使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再次,通過課后作業和單元習題講評,以及針對性的專題訓練,培養學生對知識的應用能力和應試技能,增強學生的考試能力,最大限度地使學生適應高考的要求。
總之,有效的歷史教學強調教學活動的實效性,以促進學生的進步和成長為目標。影響高中歷史有效教學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實現有效教學的方法策略也有很多種。新課改要求我們不斷地改革和創新,不斷地實踐和探索,更好地運用在教學上,以達到切實有效的教學。
參考文獻:
[1]趙亞夫.歷史課堂有效教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2]雒啟坤.中學歷史創新教法[M].北京:學苑出版社,1999.
[3]張文峰.中學歷史有效教學的策略[J].少智報(文綜),2011(16).
作者簡介:
李家建,甘肅省隴南市,甘肅省隴南市武都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