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中階段在學生中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可以借助古詩教學來落實。通過反復誦讀,讓學生感受古典音韻美;借助賞析意象、對仗、融情于景等經典手法提升學生的鑒賞能力,提高語文素養,從而達到有效弘揚傳統文化的目標。
關鍵詞:中華傳統文化;誦讀;意象;對仗;融情于景
古詩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載體之一,承載著民族精神和民族靈魂,在傳統文化發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初中語文古詩教學應融于傳統文化之中,培養學生對于中華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從而逐步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形成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這也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是初中語文教學實現立德樹人根本目標的重要途徑。
語文教師要潛心研究教材,深入挖掘教材中與傳統文化相關的內容,應當結合日常的初中語文教學將傳統文化滲透在課堂的各個環節中,激發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教師還可以結合學情,制定切實可行的與中華傳統文化相關的課外實踐活動。在初中古詩教學過程中,以課內與課外相結合的方式,有效地弘揚中華傳統文化。
下面,筆者將舉例來談自己在教學實踐中探究初中古詩教學中弘揚傳統文化的有效途徑方面的一些做法。
一、?誦讀體悟
初中古詩教學一定要重視對古詩誦讀的指導,通過準確有感情地誦讀體悟作者情感,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潛移默化的熏陶感染。
以《觀滄海》為例,這首詩是初中語文課本中第一首古代詩歌。有別于小學詩歌教學以朗讀和背誦為主,初中詩歌教學需要調動多種教學手段,引導學生朗讀、背誦作品,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作品大意,初步賞析藝術手法,激發學生們學習古代詩歌的興趣熱情,從而浸潤于經典的古代文學作品中,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潛移默化的熏陶感染。
教讀四言詩《觀滄海》,最好的方式是誦讀。在誦讀過程中,適時穿插東漢末年的政治背景、曹操生平,推進學生對《觀滄海》詩意的理解,將誦讀變得有層次、有梯度,在誦讀中激發他們對曹操在時局動蕩時想要建一番功業的偉大追求的情感認同。
(一)?讀準四言詩的節奏,讀出此詩的質樸美
四言詩一般以“二二”的節奏來朗讀,偶有“一一二”,應具體看詩文。首二句“東臨碣石,以觀滄海”,就可讀作“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就可讀作“水/何/澹澹,山島/聳峙”。讀“石”上揚,讀出自信昂揚;讀“海”沉下來,更顯沉著;讀“澹澹”拖長,讀出滄海遼闊;讀“聳峙”短促有力,讀出堅毅果斷。誦讀此詩,要讀的節奏分明,音調鏗鏘,體現質樸剛健的風格。
(二)?讀出滄海的壯闊美,感受詩人由衷的驚嘆和贊美
“水/何/澹澹”,讀音拉長,詩人遙望大海遼闊,發出驚嘆;“山島/聳峙”,讀得一詞一頓,短促有力,用聲音著力刻畫山與島在海中聳立;“樹木/叢生,百草/豐茂”,讀得舒緩,讀出草木的生機勃勃;“秋風/蕭瑟,洪波/涌起”,讀出起伏,蕭瑟秋風漸強,海上掀起巨浪,“涌”字重讀上揚,“起”字稍稍收斂,為下篇想象積蓄力量。在誦讀中,感受滄海驚人的力量和宏偉的氣象,傳達驚嘆贊美之情。
(三)?讀出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氣勢,讀出詩人的廣闊胸襟和偉大抱負
第三層借助了奇異想象、大膽夸張。因此,讀“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應讀出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雄壯氣勢。結合曹操統一北方后,想要完成更加高遠目標的寫作背景來體會,這一層還應讀出豪情,讀出詩人氣吞山河想要統一全國的豪邁與自信。
關于詩的最后兩句,可以直接告訴學生,是合樂而加的,與詩的思想感情并無關系。
在師生誦讀互動中,努力實現詩歌誦讀體驗的三個層次:讀準節奏,讀出壯闊,讀出氣概。詩人登山望海,描繪了祖國山河的遼闊壯麗,表達自己豪邁樂觀的進取精神。此詩蒼涼慷慨,是“建安風骨”的代表作品,它傳承著我們中華民族自信豪邁的精神品質。
我們在誦讀中體悟古詩文中蘊含的深摯情感,在誦讀中感受古詩蘊含的中華傳統文化之美。
二、?賞析指導
教會學生在誦讀中感受古詩蘊含的中華傳統文化之美后,還應教會學生初步學習如何賞析古詩文,知道它們美在哪里。
(一)?例談理解意象
以李白的七絕《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為例。文論學大家沈祖棻先生曾這樣評價這首詩:“不著悲痛之語,而悲痛之意自見。”
李白是如何做到“不著悲痛之語”,卻能讓我們深切感受到他出于肺腑的“悲痛之意”的?
其實,這與李白在此詩中所運用的“意象”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所謂“意象”,就是客觀物象經過創作主體(詩人)獨特的情感活動創造出來的藝術形象。意象不是單純的客觀物象,它是融入了詩人主觀情感的藝術形象,具有主觀性,帶有強烈的感情色彩。
獨特的意象融于詩中,能夠幫助詩人表達或深沉細膩或微妙難言的主觀情感,詩人常常可以借助它與讀者擦出情感的火花,產生出其他藝術手法達不到的驚人效果。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就是這樣的一首詩。
單是“楊花”“子規”就營造出一種飄零凄苦的氛圍,傳達出詩人李白對朋友王昌齡無端獲罪降職遭貶的憤憤不平之情。“楊花”“子規”既是眼前實景,又被寄予了詩人深摯的情感。
“楊花”即柳絮,詩歌運用時多取其輕浮飄零之意,但筆者以為李白更著意于它的清白之意。李白借“楊花”慨嘆王昌齡雖被政治旋風吹得欲見不能,直吹到遠在五溪之外的龍標,卻依然相信他一身清白,李白念友思友敬友之心立現。
這還不夠,李白愿化身“子規”即杜鵑鳥,整日啼鳴“不如歸去”,期盼友人早早歸來,雖明知不能實現,卻無悔杜鵑啼血。他對王昌齡的思念之情已借“子規”啼鳴入耳入心。此時驚悉“龍標”遠在五溪之外,李白不知自己與王昌齡何時還能再見,是否還能再見,沉痛之情不言自明。
“楊花”“子規”兩種物象,一旦與王昌齡的身世浮沉、李太白的情感波瀾結合,就成了烙上詩仙獨有特質的深邃意象。
此詩中“楊花”“子規”物象變意象,具有了豐富而又獨特的情感之美,展現出李白念友思友敬友之心,傳達出對友人無端獲罪降職遭貶的悲憤之意,突顯出對朋友的一片真摯情誼。
因此,在教學中挖掘意象之美,有助于我們理解古代詩歌的豐富意蘊,深刻體會詩人情真辭切的撼動人心的藝術魅力。
(二)?分析對仗
作為一首律詩,《次北固山下》對仗極為工整,我們在教學中應著重學習欣賞本詩對仗的藝術手法。
首聯“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古典文學專家霍松林教授評價它“以對偶句發端,既工麗,又跳脫”。“客路”對“行舟”,“青山”對“綠水”,“外”對“前”。“路”以“客”來修飾,又對以“行舟”,字里行間流露詩人羈旅思鄉的漂泊孤獨之感,既照應題目,又與尾聯中的“鄉書”“歸雁”遙相呼應。
頷聯“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潮”對“風”,“平”對“正”,“兩”對“一”,“岸”對“帆”,“闊”對“懸”,名詞對名詞,形容詞對形容詞,數詞對數詞,量詞對量詞,動詞化的形容詞對動詞,對仗極為工整。清代文論家王夫之評價此聯“以小景傳大景之神”,在工麗的對仗中,借江風和順一帆高懸,顯現長江開闊波平浪靜。
頸聯“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海日”對“江春”,“生”對“入”,“殘夜”對“舊年”。時間流轉,新舊交替,所以遙望大海“日生殘夜”,人在江上“春入舊年”,怎能不生思鄉之情?詩人本無心說理,卻在以對仗描繪景物,感嘆節令時,點破舊事物中孕育新事物的新舊更迭的深刻哲理,給人以積極樂觀的昂揚的力量。
尾聯“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雖無對仗,但緊呈前三聯,與首聯遙相呼應,抒發旅人思鄉的真摯情感。
學習此詩,我們在借助對仗感知詩歌大意,“對詩的情境有所體認,對詩的思想情感內容有所感悟,對藝術手法有所領悟”。
(三)?想象畫面,融情于景
中國文人借助自然景物暗示自己的人生遭際的創作傳統,由來已久。詩文中畫面一旦形成,我們就要仔細揣摩體會文人滲入其中的感情色彩。“一切景語皆情語”,提示我們,景物描寫和感情抒發已經被中國文人做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極致狀態。元人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就是其中構圖精簡情景交融的代表作。
全詩僅五句,二十八字。詩人把富有特征的十種景物和“斷腸人”直接組合在一起,傳達出羈旅天涯之人內心的凄涼、悲苦與彷徨,產生了難以盡述的豐富內涵,具有了震撼人心的藝術魅力。有人評述此詩“讀之而倍感其苦,詠之而更感其心。讀此曲而不淚下者不明其意也。”
教讀《天凈沙·秋思》時,讓學生在反復誦讀中,留心體會這首小令前三句特有的每句六言三詞的工整美與朗朗上口的音韻美,在涵詠品味中學習領會景物與情感之間的特殊關系,從而形成通過揣摩景物特征去體味人物內心情感的良好的語言感悟能力。
后兩句,“夕陽西下”,重在體會“西下”賦予“夕陽”的意義——雖有暖意,但漸沉,漸冷,漸暗,漸消,最終烏有。詩人牽一匹瘦馬,踽踽獨行。“斷腸人”三字一出,人出情涌,使得前面四幅圖畫不再是簡單的景物堆疊,而是寄予情思和豐富內涵的意象組合。“在天涯”突出了詩人獨有的孤獨、凄涼、悲苦、無奈的內心情感體驗,坐實“斷腸人”三字。
此詩畫面最前面是昏鴉歸巢,中間是小橋流水田園屋舍,遠處是古道瘦馬和旅人,最遠處是落日余暉。層次分明,畫面立體,有溫情,有希望,但更多的是凄苦、憂愁、無奈和濃濃的思念。
《天凈沙·秋思》展現的是元代文人在高壓統治下的綿綿無盡的憂思。
初中古詩教學賞析指導適時到位,就能使學生在理解作品大意的基礎上,初步學會賞析詩歌的藝術手法,激發起學習古代詩歌的熱情,從而“浸潤于古典作品中,受到潛移默化的熏陶感染”,向真正實現語文教學的終極目標立德樹人邁進!
綜上所述,通過反復誦讀,讓學生浸潤于中國古典詩文優美的意境中,感受古典詩文節奏美、音韻美、意境美;透過飽含幽曲情感的物象,理解其中微妙難言情感,達到理解賞析意象的層面;鑒賞詩文對仗之美以及融情于景等經典手法來提升學生的鑒賞能力。
初中詩歌教學,傳承文化,傳承美!
參考文獻:
[1]吉明周.唐詩鑒賞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4.
[2]袁行霈.中國文學史第三版(第二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3]義務教育教科書教師教學用書(語文七年級上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作者簡介:
趙萍,陜西省西安市,西安灃東阿房路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