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霞,孟紅艷,李 炳,陳衛(wèi)兵,高 林
(江蘇省淮安市婦幼保健院,江蘇 淮安 223002)
膽道閉鎖(biliary atresia,BA)是新生兒時期梗阻性黃疽的主要病因之一,出生存活兒中發(fā)病率為1/16700~1/10000,女嬰多見[1]。肝門空腸吻合術(Kasai手術)是依靠自體肝臟建立膽汁引流治療膽道閉鎖的唯一有效方法[2]。隨著Kasai手術的開展,新技術如腹腔鏡技術的廣泛應用,先天性膽道閉鎖患兒得到了較好的治療,由于術后患兒并發(fā)癥嚴重,存活率不高[3],因此對圍術期護理要求極高。本文收集了我院2014年2月至2016年2月25例Ⅲ型膽道閉鎖患兒行腹腔鏡輔助膽道造影Kasai手術治療的病例,針對圍術期的護理難點,給予相應的護理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治療效果,現(xiàn)報告如下。
本組患兒2 5例,男1 0例,女1 5例,手術時年齡5 8~1 2 3 d。2 0例患兒表現(xiàn)為生理性黃疸消退后復出現(xiàn)皮膚、鞏膜黃染,且漸出現(xiàn)色淺大便和尿色加深;5例患兒自出生后即出現(xiàn)黃疸,經(jīng)治療后效果不佳。所有患兒均有不同程度的營養(yǎng)不良,表現(xiàn)為身長和體質量不足,實驗室檢查有不同程度的貧血、肝功能和凝血功能異常。25例患兒中合并腹股溝斜疝5例,臍疝2例,動脈導管未閉3例,房間隔缺損1例,巨細胞病毒性肝炎9例。
本組患兒均采用氣靜復合全麻,經(jīng)腹腔鏡下膽道造影和探查術確診為Ⅲ型膽道閉鎖。根據(jù)腹腔鏡探查輔助膽道造影的結果,23例行Kasai術,2例行Kasai術并行部分肝方葉切除。
25例患兒術后住院18~38d,均好轉出院。2例出院后因肝功能衰竭,家長放棄繼續(xù)治療死亡,12例出院后發(fā)生不同程度的膽管炎,其中7例發(fā)生于術后1個月內,經(jīng)積極治療后均好轉。對本組患兒進行了2~11個月的隨訪,患兒生長發(fā)育良好,肝腎功能及血膽紅素基本正常。
2.1.1 腸道準備 膽道閉鎖患兒術前采用溫鹽水低壓回流洗腸,給予充分的腸道準備以減少腸道生物群,減少術后發(fā)生膽管炎的機會。本組患兒術前三天遵醫(yī)囑予以溫鹽水50~100ml小量回流灌腸,選擇8號吸痰管經(jīng)凡士林充分潤滑后插入肛門7~15cm,20ml注射器抽取溫生理鹽水(39~41°),滴水至前臂內側試探溫度,以免溫度太高燙傷腸粘膜[4],緩慢注入肛門10~20mL后,保留5~10分鐘,緩慢回抽生理鹽水,保持進出量平衡,如此反復沖洗2~5次。2.1.2 改善體質 評估患兒的血色素、肝功能及凝血功能狀況,遵醫(yī)囑予以輸注白蛋白或血漿、補充氨基酸及脂肪乳、給予能量合劑、思美泰等藥物改善功能、補充維生素K1及凝血因子改善凝血功能,促進手術成功。
2.1.3 心理護理 膽道閉鎖患兒的照護者多為患兒母親,針對該人群心理壓力過大、經(jīng)濟負擔過重、疾病相關知識缺乏以及社會支持薄弱四大問題[5],我們給予情感上的支持并提供專業(yè)的疾病相關知識指導。入院后患兒父母自愿加入我科建立的“膽道閉鎖交流群”,在群內可得到及時的指導信息,學會術后科學照護患兒的正確方法,為本次手術做好積極準備。
2.2.1 體位管理 自患兒術后麻醉完全清醒保持左側、上身略高臥位;自醫(yī)囑開奶,SICU護士必須維持該體位喂養(yǎng);患兒轉入普通病房后,指導母乳喂養(yǎng)者采用右手抱喂(患兒的頭部枕在母親的右臂上,胸貼胸、腹貼腹的姿勢)的體位[6],強調每次哺喂后保持上半身抬高臥位30分鐘以上,睡眠時注意維持左側斜坡臥位。在膽道閉鎖Kasai 術后膽管炎的發(fā)生機制中,王瑋等[7]-[8]認為腸管反流是引起膽管炎的主要原因。
2.2.2 營養(yǎng)指導 本組患兒入院后飲食醫(yī)囑均由營養(yǎng)師開具,并給予個性化床邊指導。鼓勵母乳喂養(yǎng),堅持少量多次哺喂,奶后采取左側斜坡臥位。本組中對15名母乳不足的患兒采用短鏈脂肪酸奶粉進行補充。
2.2.3 術后監(jiān)測 患兒術后均置入我科的SICU,實施保護性隔離并給予專業(yè)照護,待患兒恢復飲食且維持正常體溫72h以上的為出SICU指征。發(fā)熱是膽管炎發(fā)作前兆的典型癥狀之一,每4小時測量體溫1次,高熱期間每小時測量1次,體溫超過38.5℃,即予降溫處理,采用物理方法降溫,忌用藥物降溫,以免加重肝臟的負擔。本組患兒術后住院期間均未出現(xiàn)發(fā)熱表現(xiàn)。觀察皮膚、鞏膜黃染變化,如黃疸逐漸消退,大便顏色逐漸加深,變?yōu)辄S色或黃綠色,即表示治療有效。因此術后我們將每次大便保留在固定的帶蓋容器內,這樣便于觀察與對比,還可減少氣味的揮發(fā)與細菌的播散。我們給每位患兒建立大便手冊,每 2-3 天記錄一次,并標上記號與正常大便相比較,患兒出室后指導家長繼續(xù)記錄并教會其觀察方法。
2.2.4 管路護理(1)本組患兒回室時均帶有胃腸減壓管、腹腔引流管、保留尿管,SICU護士交接完患兒后妥善固定各管道,保持通暢,防止其扭曲、折疊、脫落,定時擠壓引流管,術后一般1h擠壓一次腹腔引流管,保持引流通暢[9]。記錄引流物的顏色、性質及量。若發(fā)現(xiàn)引流液為鮮紅色提示可能有腹腔內活動性出血或吻合口滲血;若引流液渾濁或有沉淀,提示可能有感染,均需立即匯報醫(yī)生給予及時處理。(2)膽道閉鎖患兒住院久且抗生素使用時間和頻次高,本組患兒在入院72 小時之內積極完成了靜脈評估治療,5例患兒于術前置入經(jīng)外周靜脈中心置管(PICC),15例患兒術中置入頸內中心靜脈置管(CVC),5例患兒經(jīng)評估選擇置入26G靜脈留置針。所有患兒均使用10ml注射器生理鹽水正壓封管,8AM、17PM、1AM交接班時檢查回血及穿刺部位情況。本組患兒中1例PICC發(fā)生機械性靜脈炎經(jīng)水膠體敷料聯(lián)合喜遼妥處理后好轉,3例CVC因縫線松脫導管滑脫予以拔管。本組患兒平均留置時間為8d,拔管后導管尖端培養(yǎng)均為陰性,中心靜脈導管提前拔除者輔以置入26G靜脈留置針,所有患兒均順利完成了住院期間的靜脈治療。
2.2.5 并發(fā)癥的觀察 (1)膽道閉鎖術后45%~60%的患兒會發(fā)生膽管炎[10],其中半數(shù)發(fā)生在6個月內,90%的患兒發(fā)生在術后1年內。王炳煌等[8]認為凡能引起腸內容物反復返流入膽道的因素均可發(fā)生返流性膽管炎。患兒表現(xiàn)為不明原因的煩躁、拒食、腹脹,膽汁排出量減少,大便顏色變淺,發(fā)熱,黃疸顏色加深,白細胞增加等。此時要加大激素用量,更改抗生素。(2)膽道閉鎖術后早期出現(xiàn)腹水與引流不暢、低白蛋白血癥及膽腸吻合口瘺有關。密切觀察腹腔引流液情況,及時遵醫(yī)囑應用白蛋白、靜脈營養(yǎng)及奧曲肽等藥物。(3)術后早期出血與凝血功能障礙、血管損傷及應激等有關,常常發(fā)生在術后2周左右[11]。本組患兒中1例于術后12天出現(xiàn)血便,伴血色素進行性下降,予以血凝酶應用并輸注懸浮紅細胞后病情好轉。
患兒出院并不等于治療結束,隨著時間推移家長的依從性會有所下降。我科出院時發(fā)放膽道閉鎖宣教手冊,指導家長飲食、用藥、異常大便的觀察、需復查的項目等。囑注意觀察患兒皮膚和鞏膜黃染變化情況,尤其是大便顏色的變化,對照比色卡繼續(xù)記錄患兒大便手冊,出院后1、3、6個月復診,復查B超及肝功能,監(jiān)測生長發(fā)育的情況,
對膽道閉鎖的外科治療,早期手術(8周以內)和肝門纖維塊的徹底切除是兩個重要的因素[12]。Chan等[13]首次報道,腹腔鏡Kasai術后患兒的5年原肝存活率為50%。針對25例Ⅲ型膽道閉鎖Kasai手術后的患兒存在的護理問題,我們給予細心的護理,包括管路、用藥、飲食體位管理和出院指導,出院后進行了2~11個月的隨訪,患兒生長發(fā)育良好,肝腎功能及血膽紅素基本正常。細致的針對性護理對于提高術后的治療效果具有重要意義,經(jīng)過采取積極的應對措施,可以取得滿意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