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竹枝詞原是一種民間的歌唱,有“巴歌”巴人調”“巴渝竹枝”之稱。它最早起源于古巴渝一帶的巴人地區,后才逐漸發展到湘、鄂、渝等地區。而這些地域正是現今土家族的聚居生活之地。不言而喻,“《竹枝》是土家族先民所唱的歌謠”。《竹枝詞》自唐興起后得以流傳發展,清代“改土歸流”以后,隨著漢文化的滲入,更是讓《竹枝詞》呈現出了一派蓬勃發展的景象,也出現了大量的竹枝詞作品。這些作品中在描述土家族民俗風情、生產生活等畫卷的同時,也再現了土家族的音樂之美。
【關鍵詞】清代;土家族;竹枝詞
【中圖分類號】J60?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竹枝詞最早出現在人們認識視野中是在唐代劉禹錫的《竹枝詞》:“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踏歌聲。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它是做為一種詩體所出現,但實際竹枝詞原是一種民間的歌唱,有“巴歌” 巴人調”“巴渝竹枝”“竹枝歌”“竹枝”之稱,它最早起源于古巴渝一帶的巴人地區,后才逐漸發展到湘、鄂、渝等地區,有“竹枝本出三巴,其流在湖湘耳”之說。從這些竹枝詞的起源及發展地域,我們會發現這些地域正是現今土家族的族群聚居生活、繁衍之地。因此,不言而喻,“《竹枝》是土家族先民所唱的歌謠”。
一、清代土家族竹枝詞
《竹枝詞》自唐代興起后得以流傳發展,至清代時《竹枝詞》的傳唱更為普遍,尤其在清代雍正的“改土歸流”后,隨著漢文化的滲入,許多土家族文人群體對漢文化的日益熱衷,更是讓《竹枝詞》呈現出了一派蓬勃發展的景象不僅吸取了竹枝歌的精華,更是不斷進行了創新,形成了自己具有特色的土家族竹枝詞文化。清代時期,土家族文人的《竹枝詞》以漢文字生動地記錄了當時土家族人的生產、生活、民間風俗、戀愛婚嫁等各個方面的事項,為我們展開了一幅形象鮮明的、多彩多姿的土家族民俗風情畫卷。
結合收錄的竹枝詞作品與清代的地方方志等文獻,我們可以發現清代土家族地區具有特色的竹枝詞有“五峰竹枝詞”“長陽竹枝詞”“溪州竹枝詞”“容美竹枝詞”等,涌現了一批著名的土家族詩人,如彭勇行、彭勇功、彭勇為、彭司鐸、彭秋潭、唐仁匯、向曉甫、陳光泰等,他們留下了大量的具有可詠可歌的竹枝詞。
二、土家族竹枝詞中的音樂藝術活動
清代土家族的竹枝詞以本土風俗、生產生活為創作源泉,帶有明顯的地域性與民族特性,在題材創作時更貼近生活,也大量地吸取了土家族民歌的特色。
(一)迎親“打溜子”
在《溪州土家族文人竹枝詞注解》收錄的彭勇行竹枝詞有描繪到:“迎親隊伍過街坊,小兒爭先爬上墻,‘叭叭‘隆隆花轎到,嗩吶巧伴‘得披堂”。這首竹枝詞是對土家族結婚儀式音樂活動的描寫,其中“嗩吶巧伴‘得披堂”一句里的“得披堂”不僅僅是樂器的象聲詞,也是指土家族所特有的打擊樂——五支家伙哈,又稱“打溜子”。土家族在婚禮儀式上,由五支家伙哈與嗩吶所組成的被當地稱為“八仙”的打擊樂隊是迎親中必不可少的,它顯示著男女雙方對婚禮的重視與對未來美好的祈愿。
(二)嫁女唱哭嫁歌
“哭嫁連宵坐火床,姊呼小妹妹呼娘,兒童似解嬌聲假,特意焚膏看淚妝。”,“聽說人家嫁女娘,邀呼同伴暗商量,三三五五團團哭,你一場來我一場”,這兩首彭勇功的竹枝詞所描寫的是土家族女兒出嫁前特有的婚嫁習俗——哭嫁。土家族的哭嫁擁有濃郁的地域、生活色彩,是以歌代哭、以哭伴歌,帶有自身特有的哭腔民歌特色。在唱哭嫁歌時,眾人圍坐新娘身側,不僅是新娘一人哭,也有姊妹、“同伴”一起來陪哭,一人哭唱罷,眾人齊哭唱。從“哭上頭”“哭戴花”“哭父母”“哭姐妹”到“哭上轎”,歌里有哭,哭里有歌,節奏自由多樣化,雖然沒有伴奏,但因內容豐富、曲調悲戚,直撼人心。
(三)社巴節唱擺手歌
在彭勇功另一首竹枝詞中,用形象生動的文字描寫了一幅土家族慶祝盛大節日社巴節,唱擺手歌、跳擺手舞的音樂活動場景:“山疊繡屏屏尾拖,灘懸石鼓鼓音和,土王宮里人如海,婉轉纏綿擺手歌。”這里竹枝詞里所寫的擺手歌是土家族歷史悠久的古歌,也是節日、祭祀不可缺少的演唱。擺手歌的內容蘊含豐富,從土家族的來源、民族遷徙、生產生活到英雄人物,涉及方方面面,對研究土家族文化歷史有著重要的作用。在詩人彭勇行的另一首“新春上廟敬彭公,唯有土家大不同,各地吔嗬同擺手,歌聲又伴‘呆呆嘟”的竹枝詞中更是細膩地講述了擺手歌的音樂活動細節。這里不只寫到同唱擺手歌,同跳擺手舞,也描述到被稱為“呆呆嘟”的一件土家族民間樂器——“咚咚喹”。“咚咚喹”是在土家族地區常見的一種以細竹管加工制成的單簧豎吹器樂,可獨奏也可合奏或齊奏,并且曲牌較多。詩中的“歌聲又伴‘呆呆嘟”就是指在歌舞同起之時,用細竹所制成的“咚咚喹”隨著韻律伴奏,與踏歌同舞的人群形成一道美麗的樂章。
(四)勞動生產的薅草鑼鼓
“鄰家鋤草唱山歌,獎賞挑紅五尺多,除去唐書愁記少,臨行仗膽約哥哥”,“金鼓喧天薅旱苗,歌聲親切語聲嘈,新詞最‘愛孟姜女,不識‘紅芽與‘綠幺”。這兩首竹枝詞里的“鄰家鋤草唱山歌”與“金鼓喧天薅旱苗”所講的是土家族人在勞動生產時所唱的薅草鑼鼓歌。薅草鑼鼓歌是土家族在田間地頭勞作生產時,為減輕勞累、提高勞動積極性和勞動效率而產生的一種田間民歌。通常是由一人領唱,再由多人輪唱或一起演唱,并配有鑼鼓一起進行伴奏。歌詞自由,多為即興創作,帶有濃郁的山歌演唱特征。歌唱時有真嗓與假嗓兩種唱腔,高音時借助假嗓達到響亮的效果。薅草鑼鼓因歌唱的內容不同,所以歌所呈現出來的音調會有差異化,正如這兩首主持詞里所描述的就有兩種不同音調的薅草鑼鼓歌,一首“唱山歌”,一首“歌聲親切”。
(五)“挑蔥會”土家兒女的情歌
“映山紅放女兒忙,嶺上挑蔥為逐香,歌唱相連憑木葉,嬌聲吹斷路人腸。”“相攜女伴去挑蔥,越谷穿巖西復東。最愛嬌音歌一曲,歸來同唱映山紅。”這兩首歌里出現的“挑蔥”一是指映山紅開的時節去山上挑胡蔥,二是指土家族地區的男女自由戀愛的“挑蔥會”,“挑蔥會”上土家兒女互對情歌、吹木葉,以歌傳情,以歌表愛。土家族人人會唱山歌,“挑蔥會”上,情歌互答是認識對方、了解對方的最好方式。
三、竹枝詞與土家族民間音樂中的共性美
在土家族的竹枝詞中不僅有著許多與民間音樂相關的描寫,同樣它也有著可詠唱的民間音樂特性。竹枝詞的本源來自土家族先民的竹枝歌,與土家族的民間音樂是分不開的,在許多土家族民歌里,我們會發現兩者的許多共性。例土家族山歌:“太陽下山天腳黃,今夜日子姐約郎,繡花帶子腰上捆,麻耳草鞋穿一雙。”哭嫁歌《哭上轎》:“忽聽金雞叫一聲,好像亂箭穿我心,嗩吶吹起‘娘送女,鎦子打起‘大開門”。這里所出現的句式結構、修辭手法,都與竹枝詞有著密切聯系。土家族竹枝詞遣詞多用民諺俗語,形象易懂,并朗朗上口,句式結構為七言四句,可以這兩首民歌的句式結構與竹枝詞同屬七言四句的句式結構,且多用到形象而巧妙的比喻,充滿了竹枝韻律。從這我們得出土家族民歌的發展、演變是有著竹枝詞的相對影響,竹枝詞從民間音樂中汲取豐沃的養料,而土家族民歌的發展也有著對竹枝詞的借鑒,兩者相互影響,為近現代土家族民歌的發展、流傳起了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彭南均.溪州土家族文人竹枝詞注解[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08.
[2]徐旸,齊柏平.中國土家族民歌調查及其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3]楊選民,楊昌鑫.文化人類學的湘西文本——土家族苗族歷史文化研究[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
[4]易明鑫.土家族“哭嫁”婚俗及(哭嫁歌)探源《巴楚文化研究》[M].北京:中國三峽出版社,1997.
作者簡介:彭延波(1980—),女,土家族,湖南省永順縣,講師,博士,研究方向:音樂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