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駢
【摘要】在當前,多元文化的背景有效促進了我國高師聲樂的快速發展,使得高師聲樂教學的整體格局也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但是,伴隨著這些變化,也給高師聲樂教學帶來了一系列問題,有必要在今后的工作中進一步探索改革策略,使高師聲樂教學水平邁上一個新的臺階。本文在多元化語境下,對高師聲樂教學改革策略進行了探索與研究,相關觀點及措施、建議供大家參考。
【關鍵詞】多元文化語境下;高師聲樂;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J616?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引言
在以往的高師聲樂教學中,教師更加注重學生聲樂技能和技巧的訓練,而對于綜合能力素質的培養卻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導致整個教學方向都出現了一定程度的偏差。尤其在當前多元化的社會需求下,高師音樂專業學生的專業素養暴露出諸多問題與不足。在這種情況下,必須對傳統的教學理念與教學方法進行創新改革,將教學目標調整至培養應用型、復合型人才上,使畢業生在就業求職的過程中能夠盡快適應社會需求。
一、多元化的課程開發
從國家教育部最新頒發的高師聲樂專業課程方案中可以看出,高師聲樂課程的教學屬性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它不再是一個純技能型的課程,而是一個多元化的課程體系。教師在開展聲樂教學的過程中,不僅要帶領學生進行發聲練習,還要將文學、歷史、人文、社會等諸多方面的知識囊括到課程體系當中,促進學生人文素養的全面提升。在這種教學要求之下,在高師聲樂專業一、二年級的課程設置中,在保留原有課程內容的基礎上還開設了人文課和形體課,目的是讓學生在今后就業的過程中既具備基本教學能力,又能上臺聲情并茂地給學生進行示范演唱,更好地開展聲樂教學活動;在三、四年級的課程設置中,進一步突出了課程組群的屬性。其中不僅有聲樂教學理論課程,還開設了聲樂名作賞析、歌唱家演唱賞析和語言正音等一系列選修課;在聲樂教學理論課程當中,雙新增了很多重要的聲樂理論知識及教學方法,例如歌唱生理學、歌唱心理學、歌唱教育學等,使三、四年級的學生對聲樂理論知識進行更加熟練、靈活的應用,從而使自己的演唱水平獲得大幅提升,畢業后能夠更快、更好地融入到聲樂教學活動當中。
二、多元化的授課方式
高師聲樂課程本身擁有一套比較獨特的教學規律,這種規律決定了它的授課模式與文、理、工等學科之間存在較大的差別,而多元化的授課方式顯然更適合高師聲樂教學的基本特性。在制定新的高師聲樂人才培養方案時,應將整個教學過程分為普修和選修兩個階段。其中普修階段主要面向一、二年級學生,授課模式可以將通識課、集體課、小組課和個別課等方式結合在一起,構建起立體化的教學體系。在集體課中,主要針對歌唱姿勢、呼吸方法及發聲技巧這些最基本的理論知識進行集中傳授,幫助學生建立起規范完整的聲音概念;三、四年級普修課的內容主要是聲樂理論,包括人聲分類、聲區及共鳴,還有聲樂教學法等;選修階段主要面向三、四年級學生,在選修內容方面,包括聲樂方向、鋼琴專業以及其他方向。在面向聲樂方向的學生進行授課時,建議采用集體課和個別課兩種方式,具體形式包括集體練聲、分組練唱、個別演唱、學生討論、教師點評、個別糾錯等;還可以結合教學需要融入演唱觀摩、專題講座等更多新穎的教學方法。因為三、四年級的學生面臨著畢業、擇業與就業,需要在教學的過程中融入全方位的訓練,促進學生專業素養的全面提升;此外,在目前的聲樂教學中,在原有的教學方法基礎之上雙衍生出很多種新型教學方法。例如語音教學法、示范教學法、歌曲教學法、比喻教學法、機理教學法、心理教學法等。而這些教學方法雖然都具有獨到的教學技巧,但又不是孤立存在的,相互之間具有一定的關聯性,只不過每一種方法的側重點不同而已。因此,要想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需要本著“因人而異”“因材施教”的原則對多種新型教學方法混合運用,以此來提高教學過程中的針對性與有效性。
三、多元化的教學內容
在改革的過程中,應擺脫掉傳統聲樂教材那種單聲部、單形式的這種單一結構,使高師聲樂教學內容向科學化、系統化和多元化的方向發展。具體包括以下兩個方面:首先,對教材中的獨唱內容進行突破性改革。目前,在高師音樂教學中所使用的教材大多出版于20世紀80年代初期,教材中幾乎都是獨唱歌曲,而獨唱歌曲不論在音色上還是音量上都比較單一,在提高學生演唱技巧和綜合演唱能力方面存在較大的局限性,而重唱、對唱和表演唱則完全不同,不僅在音色、音區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還更加注重學生的音準程度,還在演唱的過程中融入了對比與交流等環節。因此,在對高師聲樂教材進行改革時,除了精選一些初、中級和少量高級程度的聲樂獨唱歌曲以外,還應該新增多種聲部組合的重唱、表演唱等類型的曲目,使教材內容更具實用性與綜合性;其次,實現教材內容的多元化。當前,在高師音樂教材當中,包含了大量的西方藝術歌曲,還有少量中國經典歌曲作品。但是,不論是西方藝術歌曲還是中國經典歌曲,這些作品都年代久遠,缺少時代特色。從短期影響來看,無法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長期影響來看,不利于學生今后從事聲樂教學工作。因此,在針對高師聲樂教材內容進行改革時,應該有意識地收納更加具有多元文化的教學內容與歌曲類型,其中包括我國不同民族、不同時期、不同層次的優秀歌曲以及中國古典戲曲,還要選用一些意大利古典歌曲、近現代歌曲、俄國藝術歌曲和各國民歌、經典音樂劇、中小學生歌曲等,使高師聲樂教材具備多元文化的整體風格,樣有利于開拓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的綜合聲樂素養。
四、多元化的實踐形式
高師聲樂實踐教學包含兩層含義:第一,通過在校園中進行排練、表演等實踐鍛煉學生的聲樂技能技巧;第二,學生走進各種社會群體當中面向社會大眾進行演唱,開展社會實踐鍛煉。之所以對高師聲樂實踐教學提出這樣的要求,因為聲樂藝術本身具有很強的實踐性,當學生掌握一定量的理論知識以后,就需要通過藝術實踐來加深理解,同時提高各種理論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因此,應將藝術實踐教學也納入到高師聲樂教學體系當中,給學生們提供充分的展示自身音樂技巧的機會。在這個過程當中,不斷發現自己的優勢與劣勢,從而更有針對性地開展后續的學習。在構建多元化實踐教學結構的過程中,應用著重做好以下幾項工作:拓寬聲樂實踐教學渠道,豐富實踐教學內容,提高實訓內容與實踐項目之間契合程度,與種類社會團體建立起合作關系,增加學生參與社會化實踐活動的機會,例如各種類型的慰問演出、專題晚會、群眾文化活動、社區表演、商業企業周年慶典等。在一次次上臺表演的過程中,提高學生的藝術鑒賞水平、舞臺表演經驗以及聲樂演唱技巧,從而促進其專業綜合能力的提升。將高師聲樂專業的學生打造成應用型、復合型、創新型的聲樂人才,滿足當前社會對聲樂人才的強大需求。
五、結語
在多元文化語境下,需要充分認識到當前高師聲樂教學中的局限性與不適應性。在此基礎上,對傳統的聲樂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教學內容進行創新改革,使聲樂教學向多元文化方向轉變,這是當代聲樂教育者共同努力的方向,更是我國聲樂藝術迎頭走在世界前列的必要前提與重要保障。
參考文獻
[1]易秀華.從基礎音樂教育的多元文化視野談高師聲樂教學選曲[J].湖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 38(3):122-124.
[2]李雯靚.民族聲樂的多元化發展及其在高師聲樂教學中的應用探析[J].藝術研究,2018(1):246-248.
[3]許迪迪.多元文化視野下高師聲樂教學研究[J].民族音樂,2016(1):9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