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拉赫瑪尼諾夫的音樂瞬間NO3&4為主要研究對象,通過了解作品的時代背景與時期特點和作者本身的生平經歷來映射出作品的風格特點,加強對作品風格的把握。全文共分兩個個部分進行闡述,第一部分對于作品的背景進行交代,第二部份交代了拉赫瑪尼諾夫的生平經歷與作品的曲式分析與演奏技巧,分析作者在寫作時的內心狀態,從而幫助演奏者提升對作品的把握程度。
【關鍵詞】浪漫主義;拉赫瑪尼諾夫;音樂瞬間;情緒
【中圖分類號】J623.3?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一、浪漫主義
其實歷史上沒有對浪漫主義時期有一個準確的時間定義,只是在19世紀初到20世紀初這個時間段,涌現了大批的藝術家、詩人、作家、音樂家、以及政治家、哲學家等各種人物。而這些人物在思想上都不同于古典主義的絕對理性,都為了自己的民族和自己的追求而發出自己的聲音。這個時期的音樂,開始出現了標題音樂,作品開始有目的、有意義、有方向,作品的題材也出現了各種的多樣性像“敘事曲”“音樂瞬間”“前奏曲”等等。
二、浪漫主義時期鋼琴演奏發展
古典主義時期的樂曲包含了大量的技術訓練,如連奏、連音、段奏、八音、八度、經過句、和弦包括快速跑動、各種顫音、手指弱指、手指伸張練習、還有各個音程的練習等等。浪漫主義時期的技術技巧方面都是在這個基礎上進行拓展延伸。在演奏方面浪漫主義時期的鋼琴作品,更鋼琴的聲音延續、力度變化和音色的多樣性使得這個時期的鋼琴練習演奏不僅僅強調古典主義時期的顆粒感、靈活性、手指的獨立性。這一特點也正是古典時期鋼琴演奏方法和浪漫主義時期的一大重要區別。
(一)拉赫瑪尼諾夫
拉赫瑪尼諾夫是音樂史上鮮有的集作曲家、鋼琴家、指揮家于一身的偉大音樂家。這種令人羨慕的身份,野因此得到了無數音樂評論家褒貶不一的評價。美國音樂學家唐納德·杰·格勞特在其986頁的音樂學史著作《A History of Western Music》中對拉赫瑪尼諾夫的評價是這樣的,“不會受到太多的關注,這是嬌柔做作的,不自然的音樂作品”。
(二)音樂瞬間
音樂瞬間是一類結構較為簡單,篇幅比較短小的作品,是作者用一瞬間的音樂靈感記錄下來,并加以加工而成的。最早是由舒伯特提出這個名稱,拉赫瑪尼諾夫諾夫在早期寫了六首《音樂瞬間》,這六首音樂瞬間是在“拉赫瑪尼諾夫第一鋼琴協奏曲”首演獲得失敗的時候創作的,他的《音樂瞬間》結構較為短小,篇幅也不是很長,但是卻充分地表達了他自己的內心。拉赫瑪尼諾夫是獻給Alexander Viktorocich Zataevich (1869-1886)的,他僅僅三個月時間就完成了這六首的音樂瞬間的創作。
(三)OP.16 NO.3&4曲式分析
1.OP.16 NO.3
本首作品是《音樂瞬間》OP.16NO.3、行板、b小調,該作品的曲式是單三部曲式,整首作品在如歌的行板中進行。小調,肅穆的旋律不免讓人想到了哀歌。也正是印證著全曲由類似一聲聲嘆息的樂思發展而來。
這首曲子可分為主要三個部分,第一部分(1-13小節)由不完整小節開始,基本動機是弱起小節加上第一小節,他是全曲的主題動機,是構成整個音樂的原材料和發展的基礎。節奏上由八分音樂附點加連個四分音符構成,這是全曲的重要節奏模式。再這個基礎上加以變奏發展。
第一部分由兩個大樂句組成,形成了整個樂曲的肅穆氣氛和基本感情情緒。
第二部分是由(14-38)同于基本材料發展的樂思進行變奏發展。但從14小節起的樂曲發展經過三小節后卻沒有迎來高潮,而是出現了新的材料并進行模進發展,一共進行上行模進三次,在第三次模進結束后迎來整首曲子的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高潮。在第29小節開始進入了類似鐘聲一般的樂曲材料(29-32),像是對生命的最終宣判。這是第二部分中的一個情感上的分界點。
在第三部分再現部(39-55),成功回歸最初原始材料,這一段的變奏最為精彩復雜,左手的八度低音部的上行下行與右手的三度上行下行相呼吁,就像是與內心魔鬼的搏斗,從第39小節開始進行3次上行的模進,一次比一次更強,情緒也一次比另一次更為激動。在第44小節結束后作業安排了一次重復又回到了第11小節,又一次的經過層層遞進,層層模進。可以說在第二次到達第44小節后迎來了全曲的最高潮,第45小節作者用了兩個f來表達內心的情感。最后全曲結束在“鐘聲”之中,像是號角一般宣布了自己的命運,他曾經戰斗過。最后一小節最后的一次出現基本材料,像是他自己不甘的心還不愿意就此放棄就此結束。
整首音樂瞬間第三首,由非常簡短的基本材料進行發展,由小調開始,到了第17小節轉為大調,就像看到自己生命的曙光一樣。本首曲子有著極高的音樂性,也極其細膩的表達出拉赫瑪尼諾夫本人內心的情感。印證著浪漫主義時期作品的重要特點,這是屬于浪漫主義時期晚期的作品,樂曲結構的嚴謹,和聲復雜,用了大量的七和弦九和弦甚至十一和弦,這樣的和聲手法大大削弱的和聲功能性,增強了和聲的色彩性,是晚期浪漫主義樂派的和聲手法特色,同時b和聲小調和弦與b自然小調的和弦的交替使用也是俄羅斯浪漫派和聲手法的特點。這首與后面音樂瞬間第四首形成呼應。
2.OP.16 NO.4
拉赫瑪尼諾夫OP. 16 NO.4,e小調,Presto(急速的),4/4拍。樂曲的開始是整整一個小節的四個六連音小節,每個小節都有四個動機并以這個動機為主動機貫穿整首樂曲。
第一個六連音動機從e小調主音開始,然后到e小調關系調G大調主音開始進行下行分解主和弦。在第二小節的最后一個音加入右手,并配有著重記號。樂曲開始的力度就是兩個f,增強了氣氛,像內心焦躁不安的情緒,在等待訴說自己的心事。然后構成的旋律通過三次同一個音的推進將情緒向上推去(2-5),第二部分(22-44),左手的快速六連音一直在鋪底,右手的上方音為主旋律,從29小節開始有一個長線條的漸強,到第35小節出現了“fff”的強烈記號,又是一次高潮的迸發。從37小節開始又是一次由“pp”
第三部分(45-67),這個部分是對第一部分的再現,開始用左手和右手兩個八度的e音開始經過快速的六連音,將像號角般的主題材料又一次引入,變奏推進。
浪漫主義時期的作品作為對古典主義時期作品的延續,不僅需要演奏者對于樂曲每一個音的掌握,在音樂性內心情感方面有更高的內心要求,需要想象作曲家在作曲時的心態,了解作曲家的生活背景。因為浪漫主義時期的作品都具有崇高的民族性,帶有濃厚的民族色彩,特別是俄羅斯的作曲家。在他們的作品中經常可以聽到俄羅斯民歌的影子。
參考文獻
[1]段卓.探析浪漫主義時期鋼琴練習曲的創作風格特征[D].長春:吉林大學,2013.
[2]陳放淺論浪漫主義時期鋼琴音樂的創作特征[J]. 中國音樂,2004,(03):122-124,127.
[3]陶遠.拉赫瑪尼諾夫《音樂瞬間》OP16的分析與個案研究[D].西安:西安音樂學院,2009.
作者簡介:劉秉忱(1995—),男,漢族,江蘇阜寧,研究生在讀,江蘇師范大學,研究方向:音樂表演鍵盤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