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增才讓 祁國秀
【摘要】目的 總結分析藏藥口服結合瀉下療法治療肝細胞性黃疸的療效。方法 選取2017年5月~12月我院收治的肝細胞性黃疸住院患者36例作為研究對象,采取藏藥口服結合瀉下療法治療肝細胞性黃疸的療效。結果 36例經過藏藥口服結合瀉下療法治療后,顯效29例,好轉7例,無效0例。結論 藏藥口服結合瀉下療法治療肝細胞性黃疸療效顯著,且無不良反應,值得推廣和應用。
【關鍵詞】藏藥;瀉下療法;治療;肝細胞性黃疸
【中圖分類號】R2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9.29..01
干細胞性黃疸是由于肝細胞的病變,對膽紅素的攝取結合和排泄功能發生障礙,以至于有一定量的非結合膽紅素潴留在血中,而未受損的肝細胞仍能夠將非結合膽紅素轉變為結合膽紅素,同時,肝細胞損害和肝小葉的結構破壞致使結合膽紅素不能夠正常地排入細小膽管而返流入血,發生黃疸。其中以結合膽紅素增高為主,也可能因為肝細胞腫脹,會管滲出性病變與水腫。以小膽管內的膽栓形成使膽汁排泄受阻而返流進入血液循環中,導致黃疸,急性肝炎的患者有發熱乏力,納差,肝區疼痛,慢性肝病的會合并有肝掌蜘蛛痣肝脾腫大,另外皮膚和鞏膜呈黃色金黃色等,血清總膽紅素會升高,尿中膽紅素陽性,尿膽原增加,還有就是肝功能會出現異常。常有上腹不適、食欲不振、厭油膩、惡心、乏力、皮疹、皮膚瘙癢,伴有鞏膜及皮膚黏膜黃染。血清膽紅素超過35以上,尿膽紅素陽性,血清轉氨酶明顯增高者,藏醫中認為赤巴夏色目色病,在藏醫理論指導下,運用藏藥口服達到促進肝臟代謝功能,安置精華,疏膽護肝,促肝細胞生長,退黃等療效,瀉下療法具有腹內的疾病排除體外的療效。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5月~12月我院收治的肝細胞性黃疸住院患者36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26例,女10例,年齡14~56歲,病程7天~2年。
1.2 診斷標準
符合《藏以三大基因學》中的診斷標準,上腹部不適、食欲不振、惡心、發熱、皮疹、皮膚瘙癢、乏力,伴有鞏膜及皮膚黏膜黃染,藏醫尿診尿液黃如茶色,沉淀物多而厚,味苦,泡沫多,血中非結合與結合膽紅素均增高,一分鐘膽紅素占膽紅素總量的35%以上,血清轉氨酶明顯增高;尿中膽紅素陽性。
1.3 治療方法
1.3.1藏藥口服:七味紅花殊勝丸每日一次,早上飯后服用1.5 g,十八味紅花散每日一次,午飯后服用2 g,五味章芽采湯每日一次,晚飯后2 g煎服。
1.3.2 瀉下療法:瀉下前一晚應進易瀉和平隆的飲食,次日服用六味安消散2 g,大黃1 g,一日四次,即早上、中午、下午,晚上飯后服用,為了防止發生嘔吐,服藥后用涼開水漱口2~3次之后,口含少許白糖或紅糖,也不宜側臥,要蹲坐而放松肛門,欲瀉則瀉。開始瀉下后應頻飲開水,將腹部用熱水袋熱敷10~15分鐘后適當下床活動。瀉后要進清淡流質飲食。一般給于米湯和面湯等,少量多餐。對于活動過多引起嘔吐者,禁止活動和講話,絕對臥床休息,注意保暖,避免受涼。不良反應的處理在腹瀉藥過程中,如果患者因身體虛弱,出現頻頻空嘔者,是隆風抬頭的緣故,可用油脂加肉豆蔻研磨后涂抹全身或四肢和掌心,并按摩,以酥油或藏糖梵火煙熏。
1.4 療效判定標準
顯效:癥狀明顯消失,血清總膽紅素20以下,尿膽紅素為陰性,血清轉氨酶正常,藏醫尿診尿液色清質黃,無味無沉淀物,泡沫少;黃疸明顯消退,尿膽紅素正常,藏醫尿診尿液色清質黃,無味有少量沉淀物,泡沫多,血清總膽紅素偏高為好轉,與治療前無明顯變化為無效。
2 結 果
36例肝細胞性黃疸患者經過藏藥口服結合瀉下療法治療顯效29例,好轉7例,無效0例
3 討 論
黃疸是比較常見的臨床問題,引起黃疸的原因非常的多,大致的可以區分為肝前性的黃疸,肝細胞性黃疸,以及肝后性的黃疸,肝細胞性的黃疸,指的是肝細胞受到破壞以后,尤其是一些嚴重的破壞,引起膽紅素的釋放增加,造成血液當中膽紅素的濃度升高,主要表現為直接膽紅素和間接膽紅素同時升高,說明肝臟有損傷的,比如常見的原因有:病毒性的肝炎,藥物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等。在一些肝功能衰竭的診斷當中,膽紅素如果短期內急劇的升高,或者水平嚴重升高的話,也就是出現"膽酶分離"的現象,通常有重要的診斷價值,所以針對于肝細胞性黃疸,應該進行基礎病因的治療,同時加強保肝退黃治療。
瀉下療法的是服用下泄功能的方劑將臟腑病邪排出體外,以達到治病目的的一種方法。適應癥為一切溫病,尤其是惡寒期已經過去趨于成熟的溫病,紊亂病、擴散傷熱等成熟性的熱性;六腑的熱癥,消化不良、水腫、培根木布病等。禁忌癥為對于隆病,冬季等嚴寒季節不宜施行瀉下療法,凡久病體力衰弱、不能進食、脈象無力、間歇脈者、老人、孕婦均不能使用瀉下療法[1]。通過藏醫臨床實踐觀察,藏藥口服結合瀉下療法治療肝細胞性黃疸的技術創新,療效顯著,同時復發率低,無不良反應,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宇 妥.元丹貢布.四部醫典[M].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3.
本文編輯:劉欣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