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璽
摘 要:探究是學生語文學習的重要方式,文章解決如何在語文教學活動中設計探究,又如何實施探究,讓學生通過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來獲取語文知識,提高語文技能的策略。
關鍵詞:研究性學習;語文教學;教學策略
探究是學生語文學習的重要方式,同時也是課程規定的一項重要的培養目標,在語文教學活動中,如何設計探究,又如何實施探究,讓學生通過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來獲取語文知識,提高語文技能呢?
一、創設問題情境,為探究性學習巧設鋪墊
“在人的心靈深處,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已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里,這種需要特別強烈”(蘇霍姆林斯基)。學生興趣是探究的起點,他們的年齡小,見識少,好奇心強,對未曾見過的事物或現象都感興趣。因此,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知識經驗、能力水平、認知規律和生活實際等因素,抓住思維活動的熱點和焦點,通過各種途徑創設與教學有關的又使學生感到真實、新奇、有趣的教學情境和氛圍,指導學生自發地去探索、發現問題,孕育探求動機,使學生產生探索欲望和興趣。因此,課堂引趣,一要“精”,要根據所學內容,創設一個引人入勝的情境,或布謎設障。例如:在學習《向命運挑戰》一課時,老師先出示一幅霍金的坐在輪椅上的相片,讓學生猜一猜這是什么人?學生一下子興趣來了,都想知道老師手中的相片上究竟是什么人。二要巧妙的引入課題。導入新課要具有延伸性,這樣既能激發學生興趣,又能創設懸念,使學生自然地產生主動求知的心理沖動,急切想知道老師將要講述的內容,為探究學習巧設鋪墊。
二、拓展探究方法,開啟探究性學習之門
探究就是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去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去發現規律的過程。我們常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小學生的知識和技能還很淺顯,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還很薄弱。因此,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掌握探究方法尤為重要。
(一)在實踐中探究
這種探究方式是:疑問——活動——發現——結論。人們常說,聽過會忘,看過能記,做過才能會。讓學生在語文實踐中發現,在動手中感悟,自己解決問題,總結規律,得出方法。如在指導《顏色變的戲法》一課的時候,叫學生帶好美術課上用的顏料。在課堂上老師提出:把紅色+藍色=?;紅色+黃色=?;紅色+藍色+黃色=?;……讓學生自己動手調配色彩,然后認真觀察,最終得出結論,這樣能使學生對顏色從理性認知,上升到感性理解。又如,教學《只有一個地球》時,布置學生調查:我們這個地方環境受到哪些破壞,使我們的生活受到哪些影響?學生對了解此問題的積極性很高,經過他們的觀察、了解、訪問后,對課文內容加深了理解。
(二)在比較中探究
這種探究方式是:問題——問題——對比——結論。在比較中探究,在類比中發現。如在教學“安靜”、“寧靜”、“寂靜”,“戰斗”、“戰役”、“戰爭”等詞語時,可以先叫學生講講詞語的意思,用詞語說句話,然后比較詞語之間的細微區別,最后得出“安靜”,“寧靜”,“寂靜”,是從靜的程度上有區別:“戰斗”、“戰役”、“戰爭”是從時間、范圍上有區別的結論。語文教學還可以從體裁、題材、內容、寫作方法進行課文間的比較,也可以把課文內容與現實生活進行比較。讓學生在比較中探究,在探究中得出結論。
(三)在假設中深究
這種探究方式是:問題——假想——探究——結論。先對語文問題進行大膽猜想,再通過探究尋找規律,得出結論。側如,教學《狼牙山五壯士》一文時假設:五位戰士勝利地完成了掩護任務后,準備轉移。有兩條路:一條是通往主力部隊轉移的方向,另一條是通向狼牙山的頂峰,那兒三面都是懸崖絕壁,如果五壯士選擇走通往主力部隊轉移方向那條,將會是怎樣的結果?學生根據課文的內容和查找的資料,對走這兩條路進行分析比較,最終得出五壯士選擇走通向狼牙山頂峰這條路,是為了部隊主力和人民群眾的安全著想,而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通過假想使學生更加認知了五壯士不畏犧牲的壯舉,從而激發學生對革命英雄的敬仰和崇敬之情。
三、注重探究中合作,在合作中達成共識
合作探究是小學語文探究性學習的重要形式,通過小組合作充分展示集體的智慧,在探索交流中達到取長補短的目的。在合作探究學習中,學生不同的智力水平,不同的思維方式經過交流整合,有的得到修正,有的得到提升,應該強調的是小組合作探究時,教師不是一個旁觀者,而應該是名積極參與者,這樣既可以及時了解學生的討論情況,還可以密切師生關系,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合作者。但要注意在實際教學中,部分學生只會跟在別人思維后面走,沒有獨立見解,很容易形成思維的依賴性。這現象就有待于教師及時地發現,引導和調節,另外,在一堂課中課小組合作的次數不應出現太多,時間大長,否則,會使學生嚴生厭倦心理,不利于培養學生探索的積極性,小組合作要阻時限地,從實際出發,讓學生真正地樂于合作,才能收到成效。
學語文的過程,其實也是學交流、學合作的過程,學生間的交流,合作效果如何,取決于學生是否掌握了一定的合作技巧。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教給學生的合作技巧需要通過經常訓練,讓學生學會“聽”、“講”別人發言時,注意力要集中;別人說的和自己想的不一樣時,要在肯定別人的基礎上講自已不同的想法;別人提意見時,要先聽,再講自己的理由,例如,在教學《“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中,提出:“父母各自不同的評價對孩子的成長起了什么作用?”小組討論時,先要讓每位成員發表見解,然后經過探討,最后達成共識。如果意見不統一時,各自擺一擺理由,由小組成員大家評判或各自保留意見,聽聽其他小組同學和老師的見解,這種合作的過程,學生不僅學會了怎樣表達意見,而且學會了怎樣傾聽別人的想法。
四、培養探究意識,引導知識延伸
語文教學過程中,要培養學生對未知世界好奇和探究的意識,讓課本知識得到延伸,進一步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應多想辦法、出點子,用語文課文的魅力,讓學生覺得學語文有趣,自己主動地去學,自覺地去探究其奧秘,如在教《電子計算機與多媒體》這一課時,由于小學生對電腦知識和作用了解不多,影響學習的積極性,教師可以采取激發學生興趣的辦法,如課前提問:“電腦是干什么用的?它怎么會有這么神奇?”學生認真看書后對問題能作出初步的解答了,接著課中提間:“其實,書上講電腦的作用只講了一點點,它為什么那么神奇也沒有講消楚,你們想真正了解它嗎?我們就一起來討論這個問題吧。”每個學生對電腦了解各不相同,通過討論互相補充,這樣學生對電腦的了解更全面了。最后布置調查作業:“1.你們調查了解一下生活中的哪些人工作要用電腦,哪些事情要用上電腦?2.寫一件電腦給你帶來好處的事。”只要堅持培養學生對末知的探究意識,學生的潛能就能得到挖掘,學習能力會得到不斷的發展。
五、體驗探究趣味,獲得成功的歡樂
心理學家認為:每個學生都有成功的欲望和需求。當學生通過探究后,終于解決了一個個對他們來說是新奇而又富有挑戰的問題時,他們能從探究中體驗到快樂,獲得一種成就感,這是一種強大的,令人愉快的情緒體驗,他會產生推動不斷探究的巨大力量。學生一旦有了這種體驗,就會產生再次體驗的愿望。因此,當學生在對問題的探究中取得的點點成績,老師都要及時給予肯定,讓學生嘗到探究的甜頭,獲得成功的快樂。
教師要給學生探索未知世界創造條件,提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平臺,并細心呵護學生探究的萌芽,讓其茁壯成長,這樣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語文探究的意識,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
參考文獻
[1] 韋錫強等.研究性學習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實施策略研究[J].教師教學能力發展研究,2017.
[2] 李遂.TH中學語文研究性學習現狀調查分析及建議[D].延邊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