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晴
摘 要:文章通過文獻分析法、訪談法、參與式觀察法等社會研究方法的運用,以G村作為研究背景,通過對G村留守兒童群體現狀與服務狀況的了解,分析啟航社工在政府購買農村留守兒童服務中的創新——“愛心媽媽”家庭代養模式。并分析該模式的優勢,針對不足之處提出符合本地區農村留守兒童的可行性建議,通過逐步完善的服務活動,使轄區內留守兒童的服務向著科學化、本土化和專業化的方向前進。
關鍵詞:社會工作;農村;留守兒童
一、研究背景
隨著我國現代化進程的加快,城市和農村的生活水平急劇拉大,城市的發展需要更多勞動力,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質量,越來越多的農村剩余勞動力不得不背井離鄉來到陌生的大城市打工,投入到祖國現代化建設的大潮中去。在大城市中,農民工受到諸多條件的限制,導致他們沒有多余的時間和精力去照看孩子,所以大部分農民工都愿意把孩子留在家鄉,由長輩來照顧,最后形成了已婚農民工與子女分隔兩地的現狀,從而出現農村留守兒童這一特殊群體。
G村隸屬于L縣T鄉街道辦事處,總計約280名兒童,其中留守兒童約190人。在G村里小學中有70%是留守兒童,中學留守兒童占兒童總數的75%。在一百九十余人的留守兒童中,約有一百余人是雙親留守兒童。G村許多六十多歲的老人家依然在參與社會勞動,老人不僅要勞作還要照顧孩子,他們只能解決孩子最基本的溫飽問題,在教育、心理等方面不能給予很好的關心照顧和有效的教導。
二、文獻綜述
楊國才、朱金磊提出:從國外對留守兒童研究的現有研究資料來看,農村留守兒童的主要分布區域在發展中國家,以獲得更多家庭或個人經濟收入,改善生活條件,提高生活質量為動因的人口大規模轉移。亞洲、非洲、拉美和東歐的農村留守兒童數量巨大且增長較快。
還有許多學者和研究人員對農村留守兒童問題高度關注,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更成為研究熱點。現有對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研究,主要從學校和家庭兩方面著手,一般涉及學習、思想、心理和安全等幾個方面。
三、研究方法
筆者以實習生的身份參與L縣啟航社工機構(以下簡稱“啟航社工”)承接的H省民政廳福彩公益金關愛留守兒童服務項目。筆者對“留守兒童”問題進行研究和調查,并查閱了大量相關的“留守兒童”問題的文獻資料。運用訪談法,制定了一系列詳細實用、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的訪談提綱,對進駐G村的啟航社工負責人、G村村委會主任、G村村民和部分留守兒童進行深入訪談,從而對留守兒童的生活、學習、心理等各個方面有了一個全面、詳細的認識和了解。此外,文章還運用了文獻分析法,筆者搜集了國內外大量的有關農村留守兒童服務研究的專業書籍、期刊、相關論文等資料,結合社工服務需求調研的相關書面材料及數據分析資料和G村的基本信息資料。在充分搜集并匯總相關信息及資料的前提下,進行系統且全面的分析研究,對G村留守兒童服務研究有了較為科學合理的認知。
四、“愛心媽媽”家庭代養模式的引入與創新
(一)“愛心媽媽”家庭代養模式的引入
“愛心媽媽”家庭代養模式來源于“代理媽媽”這一活動。“代理媽媽”是棗莊市為促進女童教育、資助失學兒童重返校園而開展的活動。1992年全國婦聯和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為促進女童教育、資助失學兒童重返校園,發起并組織實施“春蕾計劃”活動。1992年以來,棗莊市婦聯動員社會各界人士,來當失去單親或雙親兒童的“代理媽媽”,得到了社會的廣泛響應。
(二)“愛心媽媽”家庭代養模式的創新
啟航社工根據G村實際情況,吸取“代理媽媽”活動的經驗積極探索“愛心媽媽”家庭代養模式。提出“無私奉獻、互愛互助”的口號,以G村19名留守兒童為服務對象,招募招募19名“愛心媽媽”,采取一對一幫助措施,基于G村留守兒童與家庭聯系的前提下,通過多樣化的服務彌補隔代教育的不足,此模式通過富有成效的活動,集趣味性和有益性于一體的服務內容,不斷滿足留守兒童日益多樣化的服務需求。“愛心媽媽”為G村留守兒童提供力所能及的日常幫扶服務,以緩解G村留守兒童存在的生活學習困難和彌補親情缺失。
五、“愛心媽媽”家庭代養模式的服務方式與特色
留守兒童和“愛心媽媽”是一個村莊的村民,在生活習俗、日常的溝通交流方面具有相似性的特點。社工在G村舉辦親子運動會等豐富多彩的互動性活動,來增進留守兒童和“愛心媽媽”之間的距離,使留守兒童和“媽媽”們建立信任和感情,使雙方的關系更加親近。“愛心媽媽”的主要服務方式體現在日常生活中,留守兒童會找“愛心媽媽”談心;“愛心媽媽”參加學校家長會;每周三次的親情午餐;留守兒童則要幫助“愛心媽媽”做力所能及的家務等。
該項服務建立在農村親緣、血緣和地緣關系的基礎上,具有良好的社會支持網絡,留守兒童與“愛心媽媽”生活在同一個區域環境內,生活的相似點比較多,情感關系的建立比較迅速,溝通渠道較為暢達。在服務方式和服務內容的選擇上,雙方依據共同的生活和行為習慣適時調整,增強服務的針對性,從而提高服務質量和效果。
六、“愛心媽媽”家庭代養模式的優勢與不足
(一)“愛心媽媽”家庭代養模式的優勢分析
其一,該項目體現了項目策劃、服務程序的規范化。該項目是專業的社會工作者介入并指導進行的。整個項目的目標設定及活動開展都在注重提升留守兒童的生活質量及心理健康水平。該項目中的所有活動都做到了有預估、方案設計、新聞稿、活動簡報、活動總結與反思等等。
其二,資源整合性。該項目充分利用G村人力資源,對農村留守婦女這一人力資源進行整合,鏈接G村村委會、G村村民等等人力資源,構建G村內的資源互動模式,最大限度的整合了G村各種可用資源。社會工作者作為資源鏈接者,只有動員和整合社區中蘊藏的各類資源,才能為有需求的個人或群體提供更有效、更全面的服務。
其三,該項目的服務具有針對性,針對案主的具體問題來滿足其需要。該項目的服務對象和服務者生活在同一個區域文化中,在生活上具有更多的相似性,同時也更易于建立穩定的情感聯系。“愛心媽媽”們對孩子們處境有更全面的了解,更能“對癥下藥”。
(二)“愛心媽媽”家庭代養模式的不足之處
其一,在具體的服務過程中缺乏專業性。“愛心媽媽”是由G村婦女組成,大部分沒有受過良好的教育,他們不會運用科學的方法解決和滿足留守兒童身心出現的問題。雖然社工也對“媽媽”們進行了必要的業務知識和實操培訓,幫助她們們提高服務能力,進而保證服務質量,但是在實際操作中“媽媽”們還是會出現不知道如何是好的情況。
其二,會造成留守兒童恃寵而驕的惡習。“愛心媽媽”和留守兒童原本熟識,在活動中缺乏正規性和嚴肅性。在活動進行中筆者發現,這個問題尤其會出現在留守兒童身上。“愛心媽媽”們的要求和規定孩子們可能會充耳不聞。針對這種情況“媽媽”們會感覺到心有余而力不足,留守兒童畢竟只是“代養”,她們無法像管教自己的孩子一樣管教這些孩子們。這種情況不僅不利于活動的正常進行,而且對服務質量也會造成影響。
其三,可持續性沒有保證。“愛心媽媽”去做無償的志愿活動是出于自己的愛心,但是,一方面志愿活動需要占用她們很多時間,另一方面她們還需要工作掙錢,這會使服務動力后勁不足,接著而來是便是“媽媽”們為了自己的事情而消極應付活動,或者退出。這樣不僅使服務的質量無法保證,更嚴重的是導致服務中斷。
七、結語
針對上述“愛心媽媽”家庭代養模式的不足之處,筆者提出以下兩點意見。
其一,應增加專職社工和崗位社工。由留守婦女志愿者和村委會人員來進行,服務的質量和效率都難以保證,所以要增加專職社工和崗位社工,尤其是崗位社工。若是服務開展期間一直有崗位社工入駐社區,那么將會減少由于“愛心媽媽”繁忙的工作而忽略留守兒童的情況,同時也會體現更強的專業性。
其二,設置相應的物質和精神激勵制度。“愛心媽媽”家庭代養模式存在著“后勁不足”的風險,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可以設置相應的激勵制度,包括物質上的、精神上的。在“愛心媽媽”家庭代養模式中,我們可以加入物質和精神激勵制度,比如物質、金錢獎勵,或是與村委會協商頒發證書。這樣既能激發志愿者的積極性,又能通過他們負責的工作來保證服務的質量。
參考文獻
[1] 王思斌.社會工作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2] 李迎生.社會工作概論(第二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3] 曹春華.農村“留守子女”學習狀況分析研究[J].當代教育論壇(校長教育研究),2007(05):73.
[4] 潘璐,葉敬忠.農村留守兒童研究綜述[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02):5.
[5] 中國社會組織評估發展報告[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