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照然
摘要:課堂教學是完成教學目標和任務的重要載體,要真正使課堂教學落到實處,切實發揮出課堂教學不可或缺的作用,對于語文學科來說這一點就顯得尤其鮮明和重要。對于現階段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來說,應該從生命的高度用動態生成的觀點看待課堂教學,讓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基于現狀,本文主張語文教學中要重視和諧環境的創設,這樣可以激發學生的語文學習動機,啟迪學生的語文思維品質,在此過程中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社會素質,也能優化語文課堂教學過程,提高課堂教學效果,讓學生在美好的氛圍中快樂學習語文。
關鍵詞:語文;和諧;環境;創設
和諧的語文課堂教學環境對于當今的小學語文教學十分重要,語文課堂與其他課堂相比有許多特殊性。語文課堂教學環境創設的和諧與否直接決定著語文課堂教學效果的好壞。對和諧的語文課堂教學環境的研究有利于提高語文課的審美含量,讓學生感受到語文的內在魅力,是研究當今語文課堂教學改革的有益的切入點之一。
一、和諧的語文課堂教學環境創設的意義
(一)激發學生的語文學習動機
學習動機的激發是語文課堂教學關注的重點。語文新課標的各級課程目標中多次提到,語文課程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要重視和顧及學生學習的需要。學生的語文學習動機是在具體的語文學習情境中激發和發展起來的,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許多環境因素都可以成為影響學生學習動力的誘因。課堂教學效率的高低,在某種意義上講就是決定于教師對學生學習動機的激發程度。在課堂學習中學生的語文學習動機不易激發,這主要與語文課程內容的特點有關,一是語文課程內容中新知識的密度和出現的頻率都不如數理化、外語等課程高,不易引起學生對新知識的探求興趣;二是語文課程知識間的組合關系也不像數理化等課程具有嚴密的邏輯性,不易使學生保持精力的集中性;三是語文課程內容中“問題”的隱性化,不易使學生產生“問題意識”引發學習動機。
(二)啟迪學生的語文思維品質
前蘇聯教育家贊可夫強調發展學生智力重要性,認為發展學生智力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根本。語文教育不但可以培養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而且能夠對學生產生無形而巨大的精神力量,語文課程的目標之一就是啟迪學生的智慧,形成良好的思維品質。生態學習觀認為智力不是個體的物質,而是源于行動者(環境主體)與環境的交互作用。環境心理學和教學環境的研究結果都證實,學生的智力發展和用腦的效率與教學環境中的各種因素有很大的關系。從教學環境中的物理因素來說,教室的光線強度、環境溫度、色彩聲音都會對學生的用腦產生一定的影響,從而影響學生的智力活動水平。由此可見,語文學習對智力的影響并不是體現在對某一具體知識的掌握上,而是對學生智慧的啟迪與思維品質的培養過程中。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當充分利用課堂教學環境對學生的刺激作用,利用一幅圖畫,一句警言,一首樂曲,一首詩歌,甚至光線、色彩的變化,使學生更為直觀、更為具體的感受課文,體會其中所蘊藏的人生智慧。
(三)培養學生良好的社會素質
培養學生良好的身體素質、心理素質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培養其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等社會素質。良好的社會素質的根本表現則是與群和諧。在和諧的課堂教學中,學生要學會與人交往,首先在與教師之間、與同學之間的交往中掌握一定的交往技巧,以互相尊重,彼此理解,和諧協調,團結合作等原則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其次,培養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具體地說,就是讓學生處理好在學習中的競爭與合作的和諧關系。
1 和諧的人際關系
和諧的課堂教學其主要特征是和諧的人際關系,主要參與的主體是教師個體、學生個體、學生群體。因此培養學生的人際關系是通過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生在課堂教學的交互作用的過程中進行的。教師在和諧的教學中不但是知識的傳授者,更是學生全面和諧發展的引導者。在和諧的課堂教學中,教師給學生創造的民主、平等、寬容、自由、融洽、愉悅的教學氛圍,使學生有了更為開闊的交流時空,活躍的思維、旺盛的求知欲、自由寬松的環境、愉悅的心情等良好的條件讓學生大膽地表現自我,陳述己見,產生強烈的表演欲望,進而在師生、生生的討論、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和諧教學探究、互動學習中,學生的人際關系被激活、構建、重組。教學中的人際交往其根本意義不在于使學生獲得認識論意義上的對主體間性的理解,而在于讓學生發現、展示和發展自我,在人際交往中獲得個人完整和全面的發展。這些良好的與人交往的健康心態和人際關系的培養,為學生今后走向社會,擁有與群和諧的社會素質奠定基礎。
2 良性的競爭與合作
未來的社會是競爭與合作并存的社會。從當今中學生的心理狀況出發,培養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更重要的是培養他們競爭的精神和合作的能力。和諧課堂教學中的競爭行為,是指學生之間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為達到某種目的而展開的一種良性、公平、公開的較量。在教師的協調引導下,學生爭先回答教師的問題、積極參與討論、認真完成作業、努力考出好成績等。這種激勵學生進行公開、公平、良好的競爭行為,不僅可以推動班級成員的語文知識的學習,發展學生自力更生、不屈不撓和勤奮刻苦的個性品質,而且使學生在情感與社交方面的學習得到承認和發展。和諧課堂教學中的合作行為,是指學生之間為了達到某一共同目標而彼此配合、互相協助的一種聯合行動。
(四)優化語文課堂教學過程,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老師和學生是兩個有生命的要素,都具有能動性。因此語文教學過程就存在兩種相應的活動,,即教師組織教授,學生學習發展;存在兩個過程,即教授過程和學習過程。在和諧的課堂教學中,這兩個主體、兩種活動、兩個過程是相輔相成、協調發展、相對統一的,從而保證語文課堂教與學的過程得到最優化,提高課堂的教學效果。語文課堂教學是一個由教師、學生、教材、教學方法、教學環境、教學目的、教學過程等要素構成的復雜系統。和諧教學使這些因素處于全面的和諧狀態,實現了課堂教學的優化。首先使教師與學生的和諧,教師與教材的和諧,教師與教法的和諧,學生與教材的和諧,學生與教法的和諧,教材與教法的和諧。其次再保證教師自身的和諧,學生自身的和諧,教材自身的和諧,教法自身的和諧。它們的和諧使教學重新認識各要素的地位和功能,最優地發揮各要素的作用,以取得課堂教學上的最優效果。
創設和諧的語文課堂教學環境是語文教學效果的根本所在。心理學告訴我們,學習是從感性認識開始的,具體可感是教學的重要原則。在氛圍浸潤中,既有具體可感的實體,能喚起學生學習的愉悅,又展現了學習的智力背景,鼓舞學生主動求知。它是感性認識的堅實基礎,也是促使其理性認識的橋梁。它能有效調動學生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的積極參與,使學生獲得生理感官與心理需求的快樂與滿足。它能讓學生在特定的氛圍中感知、理解、運用所學知識從形象的感知達到抽象的理性感悟,縮短了認識的時間,提高了學習效率。同時,它能產生一種激發學生學習的內驅力,使學習活動成為自覺活動。這也許是解決目前語文教學困境的根本意義所在。
參考文獻
[1]林發遙.理想的語文課堂[J];陜西教育;2005;4:28.
[2]任桂平.文化視野中的語文課程[D];華東師范大學;2006.
[3]傅惠敏.語文教學交往簡論[D];江西師范大學;2005.
[4]魏曉彥.淺談語文教學的課堂提問藝術[N];咸陽日報;2005.
[5]潘紀平.《語文審美教育概論》,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