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初中生物教學工作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可以引導學生在生物學習中發散思維、主動積極地思考,激發學生對生物學習的興趣,引導學生通過主動思考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案,增強其生物學習的信心。本文通過探討初中生物教學中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策略,以期為相關工作的開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初中生物;問題意識;培養策略
中圖分類號:G427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24X(2019)41-0035-02
引言
生物是一門集理論與實踐為一體的綜合性學科,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是為了引導學生在生物課程的學習中,能夠帶著質疑精神,主動積極地進行思考,發現事物中包含的生物現象與生物問題,并積極尋求解決方案。問題意識的培養關系著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與思維發展,因此,教師應注重在日常教學工作中引導學生對生物問題進行多角度的思考,以問題意識看待生物知識,打破學生在生物學習中的慣性思維習慣,從而提升學生的生物思維與能力。
一、以探究式教學法促進問題意識的培養
探究式教學模式是指教師通過給學生拋出一些具有探究性的問題或案例,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學習、查閱資料、實驗、觀察、思考、討論等形式進行主動探究,從而發現問題并總結問題的原理及結論,并形成學習能力的一種教學方法[1]。探究式教學法以學生為教學工作的主體,通過對教師的有效引導,在自主探索和自主分析的過程中解決學習中的問題,分析事物的內在屬性及關聯,尋找規律,總結方法,形成學習能力,并建立起自主的認知模型與學習架構。
以初中生物七年級下冊《保護生物圈——從自身做起》一課的教學為例,本課教學的目標是引導學生探究人類與生物圈之間的關系,從實際生活出發舉例說明保護生物圈的具體做法,提高學生搜集資料、解決問題的能力,樹立保護生物圈的正確意識。在本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自主探究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從自身的實際生活出發,以生活中的案例說一說,哪些做法是破壞生態環境的、對生物圈的生態平衡造成影響的行為?針對這些行為,我們可以做些什么來保護我們的生物圈?學生帶著這些問題開展積極的自主探究,通過搜集資料、列舉案例、討論交流等多種形式,對問題進行論證,并嘗試通過這些案例與問題的解決,探究人類與生物圈之間的關系。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思維能夠得到充分的拓展,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實現獨立思考,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構建多元化的問題情境
傳統的初中生物教學模式是以教師為主導的灌輸式教學模式,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啟發和問題意識的培養較為薄弱,這樣的教學模式束縛了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限制了學生在生物學習中的自主探究能力,學生的思維得不到有效的鍛煉,思維方式局限于單線思維當中。通過問題情境的創設,教師可以就生物教學內容提出多元化的問題,引導學生在多元化的問題情境中展開積極自主的思考,養成質疑問難的能力。因此,教師應該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以學生生活中常見的事物或現象進行問題設計,采用生活化的提問方式,通過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進行生物問題的設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學生養成主動提問和主動思考的習慣,從而以問題意識的培養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不斷提高。
以初中生物八年級上冊《拒絕毒品》一課的教學為例,本課教學的目標是引導學生學習毒品的相關知識,深刻了解毒品的危害,樹立健康的生活意識和生活理念,提高學生的禁毒意識。在開展本部分的教學時,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教學手段,將電視或網絡資源中關于毒品對人體生命健康、工作生活和家庭幸福造成嚴重危害的相關報道、紀錄片等內容穿插在教學內容當中,通過直觀地展示人在吸毒后由于神經功能紊亂所產生的各種生理和精神反應,引導學生通過情境的創設思考毒品對人類會產生什么嚴重的危害?面對這些情形,我們可以做些什么來保護自己?在身臨其境的教學情境中,它會激發學生對本課內容的積極思考,并探究如何通過有效的措施拒絕毒品、健康生活,從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觀念,形成珍愛生命,遠離毒品的認知。
三、把握課堂主體,驅動質疑問難能力
傳統的初中生物教學往往采用一鍋端的教學方法,很難根據不同學生的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這樣的情況既不利于教學效果的提升,也不利于學生質疑問難能力的培養,學生的自我意識被忽略,制約了問題意識的培養。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要求教師正確地把握課堂主體,將課堂教學的主體地位交給學生,改變課堂角色定位,深入了解學生在生物學習中的困難,有針對性地提出解決方案,鼓勵學生樂于思考、樂于提問、樂于嘗試,加強師生之間的交流互動,從而真正做到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以初中生物七年級上冊《綠色植物是食物之源》一課的教學為例,本課教學的目標是引導學生了解人類和動物的很多食物都來源于綠色植物,了解人類與綠色植物之間的關系,了解動物之間的捕食關系。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很多食物都是來自綠色植物,如各種糧食、水果、蔬菜等,綠色植物為我們提供了源源不斷的食物來源,豐富了我們的飲食生活。在本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從生活角度入手,從學生感興趣的生活案例出發,請同學們想一想生活中的哪些食物來自綠色植物?它們為我們提供了什么營養?想一想動物之間的捕食關系,通過以學生為主導的教學設計,從學生感興趣的教學案例出發,激活了課堂教學氛圍,提升了學生樂于思考和敢于表達的能力,實現對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
四、以貼近生活的教學案例啟發學生的思維發展
初中生物教學對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強調引導學生通過生物的學習,掌握學科必備的知識和技能,提高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以貼近生活的案例開展初中生物的教學,這可以拉近學生與生物學科之間的距離,引導學生從生活中常見的現象和事物中發現生物知識,并對各類事物與現象中的生物問題進行主動的思考和探究,從而將生物知識貫穿于實際的生活,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觀察能力、思考能力及實踐能力均得到有效的發展,為問題意識的形成與發展奠定了基礎。
以初中生物八年級下冊《食品保存》一課的教學為例,本課教學的目標是引導學生探究食物腐敗的主要原因,尋找食品保存的有效方法,從而使用正確的方法保存食物。在開展本課的學習時,教師可以從生活出發,引導學生結合生活經驗想一想你見到過哪些腐敗變質的食品?食品腐敗變質后會發生什么變化?這一現象產生的原因是什么?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在課前一段時間內,選取家中的一些食品(如面包、饅頭、水果等),在室內常溫環境下和在冰箱內分別放置一段時間的變化,來觀察食品腐敗變質的過程和表現,加深學生對本課知識的理解;同時,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在靈活運用所學的知識的前提下,利用多種方法嘗試保存食物的有效方法,以貼近生活的方式和生活實踐活動,提升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與實踐能力,激發學生問題意識的養成。
結語
總之,問題意識的培養要求學生在面對生物課程學習時以問題意識進行大膽的假設和求證,對固有的生物方法與生物解題思路進行顛覆,并具備形成全新思維模式的能力,教師應注重以探究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從多角度審視生物問題,從而逐漸形成對生物問題的分析能力,促進問題意識的形成與應用。
[參考文獻]
魏松偉.對初中生物課堂教學中問題意識培養的有效策略分析[J].新課程(中學),2016(06):68+70.
作者簡介:樂濟明(1981.4—),男,江蘇鹽城人,本科學歷,中學一級教師,從事初中生物教學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