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麗 胡曉輝


摘? 要: 針對工程教育認證對計算機專業“計算思維能力”的要求,分析了C語言教學中目前存在的問題,提出基于“雨課堂”構建動態反饋增量式案例教學方案,改進課程教學三個關鍵環節。該方案的實施可建立實時監督評價機制,教師便于掌握學生真實的學習狀態,有效改進教學方法和內容,明顯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提升其工程實踐能力。
關鍵詞: 計算思維能力; 雨課堂; C語言程序設計; 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U285.5+5? ? ? ?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6-8228(2019)01-102-03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requirements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accreditation for the computational thinking ability of computer specialty,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C language teaching, and puts forward a dynamic feedback incremental case teaching scheme based on Rain Classroom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of three key links.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cheme can establish a real-time monitoring and evaluation mechanism, with which teachers can easily grasp the real learning state of students to effectively improve teaching method and teaching content, to obviously stimulate students' self-learning awareness and enhance their engineering practice ability.
Key words: computational thinking ability; Rain Classroom; C language program design; teaching reform
0 引言
工程教育專業認證要求培養的計算機專業學生應該能夠提出問題,解決問題[1]。落實到C語言課程,需培養學生的“計算思維能力”,即面對要解決的問題,能夠用計算機的思維方式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進而編程實現。C語言程序設計是信息類專業的必修課,知識量大面廣,是“培養計算思維第一課”。預習、授課、復習是課程學習的三個關鍵環節,如何在這三個關鍵環節上下功夫,充分利用現有課時,持續改革C語言程序設計課程的教學方法以及各教學環節,使課前預習和課后復習能夠真正落到實處,這些值得研究。目前課程存在以下問題。
⑴ 無有效監督檢查機制
課前預習和課后復習是保證學習效果的重要環節,C語言語法繁多、細碎,在課時緊、任務重的情況下,預習和復習顯得特別重要,在實際教學實施過程中,基本靠學生自覺。無有效的監督檢查機制,導致無法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態和學習效果。
⑵ 作業評價機制落后
目前作業評價機制,不能全面掌握學生的真實學習效果。作業是目前教師掌握學生學習情況的重要途徑,但是,由于作業基本上都是學生在課后完成,很難杜絕部分學生抄襲作業。這樣的作業無法反映全體學生學習的真實效果,教師也無法通過這樣的作業去調整上課節奏,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內容。
⑶ 答疑時間滯后,答疑人員,內容分散
答疑,是另一個教師與學生直接交流的重要途徑。在實際操作時,往往答疑人數分散,所涉及內容范圍較大,往往答疑結束,教師疲憊,可是仔細想,又無法通過答疑內容總結出下一步自己教學中需要注意的地方,不利于工程認證要求的持續改進。
⑷ 案例無法及時修正改進
案例的質量是影響教學效果的關鍵。為了適應壓縮學時后的教學要求,需要精減案例。目前,案例是教師根據本節課要掌握的知識點設計完成的,但是由于作業、答疑反饋環節存在的問題,使得教學案例無法及時、準確、動態地修正和改進,以適應學生的學習狀態。
“雨課堂”這一連接師生的智能終端,以其獨有的實時推送課件及自動統計功能,為解決以上在C語言教學中長期困擾的問題帶來了新的解決途徑。因此,筆者以“雨課堂”為重要載體,積極探索在新形勢下C語言課程改革和實踐模式。基于“雨課堂”建立新的預習、復習方式,形成實時監督評價機制,構建基于“雨課堂”的動態反饋增量式案例教學方案。通過該方案的實施可以形成真正以學生為中心、以教促學、以學促教的良性循環,利于教學持續改進。
1 基于“雨課堂”的教學方案改革
1.1 基于“雨課堂”構建動態反饋增量式案例教學方案
采用“雨課堂”建立新的預習、復習方式,形成實時監督評價機制,構建動態反饋增量式案例教學方案,其體系結構如圖1所示。
構建動態反饋增量式案例教學方案的三個重要步驟如下。
⑴ 雨課堂是MOOC平臺“學堂在線”推出的混合式教學工具,旨在連接師生的智能終端[2]。授課前,教師可以利用“雨課堂”工具欄,設計預習課件,教師通過手機就可以查看學生預習完成情況,及時掌握學生預習中的難點,調整上課節奏。將預習完成情況納入平時成績評定,可以更加有效的督促學生積極主動完成預習。
⑵ 教師利用雨課堂制作復習課件、測試試卷,可以輕松實現課后復習、課堂小考監督、評價,實時掌握學生學習薄弱環節。由于測試課件是事先制作,小考時推送給學生,所以節約時間,學生當堂作答,最大程度地避免了抄襲作業現象,教師在掌握到學生的真實學習狀況后,可以針對錯誤率高的習題進行詳細講解,根據作業完成情況,給予精準輔導。
⑶ 在線實時查看分析學生的預習、復習、小考測試結果數據,教師可以精選、改進案例覆蓋知識點,做到案例動態調整,按照課程章節形成增量式授課案例,做到有的放矢、改進有依據。
1.2 基于“雨課堂”教學方案實施
采用以點帶面的方式進行,按照分階段、逐次遞增的教學改革思路,基于“雨課堂”構建動態反饋增量式案例教學方案,具體實施階段如圖2所示。
階段一 按新教學大綱,梳理各章節知識點,以課時為基本單位,按識記、理解、應用三個層次分類歸納知識點。要讓“雨課堂”為我所用,在預習、授課、復習所涉及的知識點是關鍵,在各階段要展現給學生什么層次的知識點需要仔細研究,使每一節課學生在預習、授課、復習階段所接受知識點能夠形成完整知識體系。
預習課件主要涉及識記、理解部分的知識點,主要盡可能在課前,幫助學生理順思路,熟悉基本概念,復習課件主要涉及理解、應用部分知識點,主要幫助學生利用基本概念原理解決問題,而上課所用到增量式案例庫主要負責將理解、應用的知識點講透、講深。
階段二 按每節課需掌握的知識點,設計制作預習、復習及課內小考PPT,利用雨課堂實現課前、課后學習內容的推送、監督。
教師可以利用“雨課堂”工具欄,根據本節課已經歸納好的基本知識點所屬層次及重、難點設計預習課件及習題,預習課件主要涉及識記層次的知識點,可以設置為單選題、多選題、填空題等多種形式,同時將理解部分的知識點以思考題的形式給出,它是增量式案例將要解決的新任務和新知識點。將預習課件在課前推送到學生手機端,同時設定預習完成截止時間,學生需要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預習題目,并在手機上提交。在截止時間前未預習的學生會收到提醒。
教師通過手機查看學生預習完成情況,將預習完成情況納入平時成績評定,可以更加有效的督促學生積極主動完成預習。教師將已學過章節的內容制作為復習、測試PPT,相關課件以選擇題、填空題、程序閱讀題為主。在課程結束后預留一定時間進行課堂小考,將測試試卷PPT推送至學生手機終端,學生當堂作答,提交試卷,實時查看分數,最大程度的避免了作業抄襲現象,教師掌握到學生的真實學習狀況,針對錯誤率高的習題進行詳細講解,根據學生完成情況,進行精準輔導。
階段三 分析預習、復習、小考反饋數據,通過兼、并、改、刪,精選改進現有案例庫,形成聯系更加緊密的增量式案例教學方案。由于教師可以第一時間在“雨課堂”里看到預習、復習及小考問題答案的正確率,從而確定哪些問題易錯,哪些知識點掌握的不好,對學生的學習狀態做到一目了然,心中有數。
教師還可將詳細的數據發送到個人郵箱,以便于對學生的參與度和答案進行仔細分析。按照分析結果,可以及時調整案例涵蓋知識點。
通過貫穿于這三個階段的監督、反饋機制,真正形成以學生為中心,以教促學,以學促教的良性循環,持續改進,提高教學質量。
2 “雨課堂”課程教學改革的優勢
通過借助“雨課堂”積極改革C語言教學各個關鍵環節,其獨有的優勢體現以下三方面。
⑴ 建立實時監督評價機制,解決原有學生預習、復習無監督機制,有效克服學生散漫、無約束的課前預習、課后復習學習狀態。
⑵ 改變原有教學方法、內容改進盲目、滯后的現狀。科學利用雨課堂覆蓋課前、課后教學環節,為師生提供完整立體的數據支持,而這些完整立體的數據可以成為客觀真實地評價依據,彌補了傳統教學對學生學習評價的不足與缺陷。
⑶ 實現案例式教學的動態改進,以雨課堂提供的分析數據為準,可以有針對性地精選、完善教學案例所涵蓋知識點,形成更加符合學生認知習慣的增量式案例庫。
3 結束語
采用“雨課堂”建立實時監督評價機制,構建動態反饋增量式案例教學方案。通過該方案的實施,教師可以做到有效監督學生完成預習、復習情況,改變以往學生預習、復習靠自覺、作業抄襲等不良現象,通過掌握學生真實學習狀態,便于教師在教學方法和內容上的改進。在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及培養工程實踐能力方面都大有裨益,能夠更加符合工程教育認證的要求。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 曹陽,楊桃月,張大斌等.基于工程教育認證要求初探機電一體化系統設計課程教學改革[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7.3:80-81
[2] 曾曉晶,樊斌.“雨課堂”在《C語言程序設計》課程中的應用研究[J].現代計算機(專業版),2017.3: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