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當下新課程標準實施的教育大背景下,教學中的情感教育成為小學語文教學的教學目標之一,作為培養小學生高素養、健全人格的基礎,占據培育工作十分重要的地位,具有深遠的影響力。將情感價值觀的概念與要求滲透到小學語文教學中,促進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情感互動與交流,讓學生接觸體會到語文教材內容中的情感內涵,進而實現新課改后的教學目標,全面提升小學生的語文素養。現就新課改后的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開展情感教育進行簡略探討。
關鍵詞:新課改;小學語文;情感教育
小學語文教學的教材內容處處可感染學生,提升情感感受的能力。新課改后的教學目標主要重視人文教育,就要求小學語文教學中需要將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融入教學中,語文這門學科有著很強的人文性,在情感教育方面具有很大的優勢,通過多種教學形式來培育學生們良好的思想品德,正確的價值觀。
一、 小學語文教學的情感教育的認識與分析
“情感”指對客觀事物、現實狀況產生的心理變化的過程,情感教育是教學方式的一種,主要關注重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情感信念、態度情緒,促進小學生的整體發展,培育心理健康、高素養的社會型人才。情感教育的根本涵義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在教授知識認知的基礎上充分發揮情感因素進行教學,以達到新課改的教學目標,提升小學語文的教學效果。情感教育主要包含情緒體驗和情商養成,是建設完善人格的教育過程。
二、 小學語文教學中實施情感教育的現狀
在過去傳統教育影響下,教師們重視教材知識的教授,師生之間缺乏溝通交流,缺乏人文關懷、情感觸碰,對于情感問題往往忽略。小學語文教育中存在追求學生取得高分,重視知識的認識,忽略人文情感的教學問題。過多地關注分數而忽視小學生人格的建立,忽視情感建立的部分,教學模式單一導致小學生對于學習興趣與熱情較低。
三、 新課改下小學語文教學實施情感教育的具體途徑
(一)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進行審美教育
在語文教材中包含著豐富的美育元素,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引導學生在知識中發現美、創造美、欣賞美。在小學語文的教學過程中,強調引發學生們的情感體會,體會文章中美的人、物、事,進而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產生對語文這門學科的感情與熱愛。在教學過程中,要求教師依據教材的不同類型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們的情感,引起共鳴。例如《山中訪友》一課中,教師可營造一種童話世界,讓學生體會大自然的美好并表達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審美教育的方式有很多種,教師重點引導學生發現美的眼光。
(二) 確立以體驗生活為目的的教學目標,增強情感教育的針對性
語文這門學科的課堂教學是教師與學生的心靈棲息地,不僅僅給學生們傳授知識與技能,更能影響教師學生的情感與思想,潛移默化地升華一個人的思想品格,影響著一個人對人生更高格局的思考與表達方式,形成個人的價值觀與人生觀。“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表達的是一個人的知識體驗過程,與自身思想情感相結合。新課改后的小學語文教學的主要目的讓學生以個人情感去感受文章,以學生真我的語言去詮釋文章。不斷挖掘學生的心靈深處的情感,讓學生們的心靈與語文知識進行情感交流,找到生命的意義。
(三) 不斷完善教師的人格,升華情感功能
教師是學生們的風向標,一言一行影響著學生的行為舉止,所謂“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教師的人格行為對學生的思想情感、個人價值觀的形成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小學語文教師應當充分認識到教師這一崗位對教學工作的重要性,需要教師自身不斷地提升人格修養,用自身的人格魅力、美好心靈去影響、塑造小學生健康的心靈與完美的品格。在日常教學中經常會出現因學生膽怯在回答問題或朗讀文章時聲音很小,有的教師會用充滿訓斥的情感去改變學生,這時就需要教師引導的力量,為學生樹立榜樣,并鼓勵學生大聲且有自信地表達出來。切忌在教學中以訓斥的方式進行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會損傷小學生們的心靈,不利于后期的成長,并且影響語文的教學效果。教師需要不斷地提升自我的人格,為小學語文教學營造輕松
和諧的教學環境,提升小學語文教學的情感元素。
四、 結語
在新課改后的小學語文教學課堂上,小學生的學習方面,教師應多關注如何進入學生們的情感領域,了解學生的內心精神世界,進而讓小學語文教學課堂上處處體現人文關懷,成為培養人性的殿堂。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充分利用教材、教師的人格魅力等元素,將情感、價值觀的目標滲透到課堂教學中,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情感交流,讓學生們更能體會到教材文章中的中心思想情感,塑造完美的人格。實現新課改后的教學要求,讓小學生的語文素養得以全面提高。
參考文獻:
[1]齊衛紅.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滲透情感教育[J].教育教學論壇,2009(7).
[2]楊蘭柱.淺析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J].學周刊,2011(5).
[3]朱珠.小學語文教學中情感教育的實踐途徑[J].小學教學參考,2011(21).
作者簡介:王耀林,甘肅省白銀市,甘肅省會寧縣白草塬鎮南塬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