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游戲材料是幼兒區角游戲中隨處可見的、必不可少的一員,是開展游戲的主要載體,是活動的物質基礎,也是學習的重要資源。
關鍵詞:角色游戲;社會性發展;游戲情境
一、 根據年齡特點創設游戲情境,投放游戲材料
材料的種類“五花八門”、豐富多樣,不同的載體對幼兒的影響也是各不相同,豐富合理的材料可以有效激起幼兒的學習興趣,幼兒合理運用材料,充分發揮不同材料的潛在價值,促使幼兒使用材料的同時,與材料進行“對話”,從中獲得社會經驗,產生社會意識。
(一) 材料準備途徑:一是以物代物。在平時生活中,我們要多注意身邊的廢舊材料,經過老師的巧手和幼兒的想象力“變廢為寶”。比如老師收集一些廢舊的輪胎,這些輪胎經過幼兒的繪畫變成了閱讀角的休息椅。二是巧用教具。日常教學活動中,我們經常會需要使用教具,這些教具在活動結束后,會被老師擺在區角方便幼兒再次進行活動,鞏固教學。比如《大風和樹葉》我們將樹葉放在美術區,讓幼兒進行線描或者彩繪等進行裝飾。三是讓幼兒參與制造各種玩具。發揮幼兒主人翁精神,平時的主題墻都是幼兒和老師共同進行裝飾,讓幼兒產生歸屬感,同理,當幼兒一同進行制造玩具,通過他們對材料的想象,激發創造力,產生一種小主人的感覺,他們經常說“我們的銀行里需要一些錢,我們一起來做。”游戲結束后也會主動收拾“他們的”銀行。
(二) 隨著年齡的增長,在日常生活中中班幼兒逐漸積累了一定的生活經驗,由直覺行動性逐漸開始轉向具體形象的思維,游戲情節也逐漸趨于復雜化。如在“銀行”小班的時候只能做到來了顧客,就坐著給顧客發錢,到了中班,他們開始主動進行角色的分配,一名職員負責發錢,并進行記錄,記錄甚至會用不同的方法,有的小朋友前面寫上來領錢的客人的學號,有的則是畫上相應的動物標識,各不相同。另一名職員則負責銀行的安保,維持排隊的秩序。游戲反映逐漸自然逼真,角色行為也更形象具體。
二、 根據幼兒興趣愛好個別指導,培養綜合能力
每個幼兒都是獨一無二的,這些差異性使得幼兒角色游戲教學時,教師應該根據幼兒的個性差異、興趣愛好差異等,因材施教、個別指導,結合幼兒現存問題,給予針對性的指導與引導,培養幼兒綜合能力。角色游戲本就是幼兒現實生活的反映,幼兒在游戲中表現的就是最真實的自己,因此教師仔細觀察,就能了解每個幼兒的特點與表現,就能針對性地給予個別指導,對于幼兒存在的問題給予側面或正面糾正。例如:對于靦腆內向、膽小孤僻的幼兒,他們很少參加集體性的同伴互助活動,大多習慣一個人在角落或一邊擺動著自己的玩具,亦或是看著別人玩,很少與別的幼兒交流或者一起玩耍。老師應該根據他們的性格特點,從而適當正確地進行引導,有效介入,鼓勵他們一起參與到游戲活動中。如可以帶領這部分幼兒擔任小客人到“娃娃家”做客,品嘗食物、照顧寶寶;或者到“超市購物”,挑選自己喜愛的物品,并分析哪些商品適合自己,價錢方面也很公道;而對于有自信心,喜歡做“小領導”的幼兒,教師可以針對他做得好的方面給予肯定性激勵,比如鼓勵其組織能力好、主意多、活潑好動等這些優點,并且委婉地指出他們存在的缺點,或者借助一定的方法引導幼兒克服缺點。對于這部分具有一定能力的幼兒,教師可以鼓勵他們帶領幼兒組織活動,通過直接或間接介入有效引導幼兒意識到自身的問題,從而鼓勵其慢慢克服自身的缺點,找出問題并改正,幫助其不斷完善自己、提升自己,提升社會性能力。
三、 根據游戲情節發展適當干預,合理實施指導
在實施角色游戲的過程中,教師應該根據游戲情境的發展情況,實施適當、科學干預,運用多元介入,合理地進行幼兒指導,推動游戲的有序進行。在幼兒游戲教學中,教師要運用介入的方式來引導幼兒積極探索和實踐,促進幼兒充分發揮自身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不斷地在游戲教學中提升自己的探究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多元介入有如下幾種:情感性鼓勵或者是技藝性幫助;直接介入或者是間接介入。例如:
(一) 學習分工合作,互相協商
其實,角色游戲是幼兒日常生活的真實反映,他們所扮演的角色也是幼兒在日常生活中羨慕的、想要成為的。于是,自然地產生了角色分配的矛盾:孩子們的生活經驗較少,他們大多想成為生活中常見的,比如男孩子都想成為爸爸,女孩子都想成為媽媽,因此他們常會為了扮演某個角色而爭得不可開交。這時,教師的指導和引導就顯得尤為重要了,要讓他們知道即使是“娃娃家”的孩子也是有自己很重要的職責,可以幫助爸爸媽媽分擔家里的家務,讓他們開心,要讓孩子明白每一個角色都有它的閃光點,只有合理地進行分工合作才能更好地進行活動。
(二) 善于觀察,個別引導
游戲開展時,教師更不能“無所事事”,而更應該隨時跟進幼兒游戲的情況,幼兒的每個表現都十分重要,教師應該仔細觀察,進行橫向比較,更好的幫助幼兒成長。我班的小濤就是個很內向的男孩。每次游戲,他都是游戲的旁觀者,一直站在旁邊看別的孩子進行,有一次他一直看著“燒烤店”的老板烤魚,我便問他:“這么認真,是想做老板的小學徒么?”他看著我不說話,我便請他進了“燒烤店”,拜托老板教一教他,如何烤魚,小濤看得津津有味,我便讓他試試,他看著我不動,老板也和我一起邀請他試一試,他烤完后,老板說:“恩,很不錯,你出師了,從今天起,你就可以留下來了!”小濤看了看我,便開始參與集體活動,開始烤魚了。游戲結束后,我及時地表揚了他。
(三) 適宜指導,發展情節
游戲是幼兒的基本活動,孩子們很喜歡游戲,但是由于年齡過小,他們的生活經驗有限,造成他們對各個角色的理解并不是十分全面,經常會發生一些難以控制的情景,比如:有一次,“娃娃家”中,“媽媽”忙著做飯,把寶寶頭朝地抱著,我看到了,忙跟“爸爸”說:“媽媽太忙了,爸爸快去幫幫媽媽吧,不然寶寶要難過了。”“爸爸”立刻把寶寶抱了過來,好好地抱著,還給寶寶喂奶喝。
教師能深入游戲,通過建議、參與,啟迪了幼兒的思維,使他們動腦筋解決了游戲中碰到的問題,克服了游戲的障礙,也促進了游戲主題的深化,提高了幼兒解決問題、處理問題的能力。
作者簡介:李珂蝶,江蘇省昆山市,昆山高新區翰林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