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晶

摘 要:小學思想品德課程是小學階段對學生進行思想引導和教育的重要途徑。在黨的十九大“立德樹人”思想方針的指引下,小學品德課堂在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方面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新課改理念下,故事教學法在小學品德課堂中具有較大的教育優勢。很多優秀的故事本身就具有鮮明的德育作用,而故事教學法通過將故事與品德教學內容進行有效融合,可以使小學品德教學變得更加生動,而且還能夠使枯燥的教學理論轉變為更容易被小學生接受和理解的故事情節,從而提高小學生的品德學習積極性。
關鍵詞:小學;品德教學;構建;故事教學法
故事教學法是當代教育改革過程中總結出的行之有效的教學模式。在小學品德教學中融入故事教學法,能夠使小學品德課堂更具生動性。通過故事內容和形式的適當選擇,故事教學法能夠幫助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故事中所蘊含的品德教育的內涵。同時,隨著故事情節的發展,小學生也更容易與故事中的主人公產生思想上和情感上的共鳴,從而達到更好的品德教育效果。故事教學法通過故事內容的有效運用,使品德教育中的抽象概念變得有趣和生動,從而使品德教學深入淺出,提高了小學品德課堂的吸引力和新穎性。本文通過對故事教學法在小學品德教學構建中的應用方法進行分析,旨在為當代小學品德教學提供新的思路,從而不斷優化小學品德教學體系。
一、故事教學法的內涵
故事教學法是將課堂教育內容與故事情節進行有效融合的一種創新型教育模式。在小學品德課堂教學中,傳統的知識講解型教育模式已經無法適應當代教育改革目標中“立德樹人”以及“綜合素養的培養”等新理念。根據小學生的學習特點,在品德課堂中適當運用故事教學,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學生對品德教學內容的理解程度[1]。小學品德老師在課堂中融入故事教學時,需要依據小學品德課的教學目標進行,并結合不同年級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理解能力,在課堂當中適當地穿插與教學內容緊密相關的故事,從而能夠增強品德教學內容的說服力,并使小學課堂實現寓教于樂的輕松氛圍,讓小學生不再覺得品德學習枯燥乏味,從而提高小學品德教學的德育效果。
二、故事教學法的優勢
(一)選取優秀故事,滿足品德教學目標
在運用故事教學方式時,除了要重視故事內容與教學目標的一致性外,還需要選取那些教育內涵深刻、故事邏輯突出、故事語言優美、故事情節生動的優秀故事,從而幫助學生通過故事領悟品德內涵,同時也能夠有效促進學生產生情感上的共鳴[2]。另外,故事內容要盡量具備真實性基礎,從而使故事的品德教育意義更能夠得到小學生的認同。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很多優秀的中華傳統故事在歷史的長河中被廣為傳頌,小學品德老師可以充分將中華傳統美德故事引入小學品德課堂當中,從而豐富故事教學的素材。例如“孔融讓梨”“屈原投江”“岳母刻字”等經典故事。
還有近代中華民族抵御侵略過程中,涌現的英雄事跡也可以適當引入到小學品德課堂中,如“董存瑞舍身炸碉堡”“小兵張嘎”等英雄故事。還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在自己工作崗位上默默奉獻的優秀人物事跡,如“雷鋒”的故事、“焦裕祿”的故事等。這些故事運用到小學品德課堂中既可以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增強課堂吸引力,同時也能對學生起到潛移默化的品德教育作用。
(二)關注小學生精神世界,提高品德學習體驗
在小學品德教學中引入故事教學模式,主要是通過故事內容使學生產生真實的情感體驗,從而在學生的思想和內心深處產生震撼與共鳴。小學生的思想猶如一張白紙,小學品德教學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因此,在小學品德教學中運用故事教學形式,要充分鼓勵學生在故事學習中發揮主觀能動性,將被動學習轉變為積極的自主探究,通過親身的情境體驗,引起品德學習的情感共鳴[3]。
(三)通過有效故事情境,幫助學生領會品德內涵
情境教學是目前小學教學的有效方式,通過優秀故事與適當情境的有效結合,可以使故事的內容和形式得以延展和豐富。故事情境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體會故事情節的教育內涵,同時也能夠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環境相關聯,從而主動接受并認同故事中的品德教育理念,并主動運用課堂所學去約束日常生活學習中的思想和行為,提高品德教學的效果[4]。
目前,小學品德課堂中的故事情境,主要可以通過故事演繹、小組探究活動等多種形式得以實現,品德老師可以根據故事內容,選擇適當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三、故事教學法在小學品德教學構建中的應用途徑
(一)在新課程中運用精選故事作為課程前導
在品德課堂開始新課程的同時,充分利用帶有啟迪性的精選故事使小學生盡快進入學習狀態。在新課程的開始階段,運用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來吸引小學生的注意力,能夠為課堂教學的延續階段奠定良好的基礎。由于小學生的年齡較小,他們對于外界的認知和感悟往往是通過形象的內容得以實現[5]。故事教學法在新課程中的運用,可以結合老師帶有懸念的課堂問題開展,從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使學生能夠在后續的學習中思索問題的答案,從而有效提高學生的課堂自主思維能力,促進小學品德教學目標更好地實現。
例如,在講解《鮮艷的紅領巾》這篇品德課文時,老師可以給學生講一個我國近代革命故事:“在我國20世紀初的時候,由于統治階級的昏庸和殘暴,對工人階級進行了武裝鎮壓,很多無辜的百姓死亡,很多優秀的革命同志犧牲了。在當時有很多與同學們年齡差不多大的孩子成了無父無母的孤兒,他們為了生計只能夠在街上流浪,受盡了欺辱和壓迫。這時,我們的黨組織將這些孩子組織起來,成立了中國最早的兒童革命組織。在后來的抗戰過程中,兒童團發揮了重要的革命斗爭作用。他們利用自己的聰明智慧以及不怕犧牲的革命精神,為黨的抗戰軍隊站崗放哨、傳遞信息。就像大家心目中的小英雄小兵張嘎那樣,在敵人的圍剿中,冒著生命的危險為八路軍送信。”通過這樣一個故事引導,學生的注意力很快被有效吸引。這時,老師可以乘機提出一個具有啟發性的小問題,“同學們知道少先隊員為什么要佩戴紅領巾嗎?紅領巾為什么是一個三角形?又為什么是紅顏色的呢?”在拋出課堂問題后,結合課前故事的內容老師就可以根據品德教學的目標,對課堂內容進行講解。有了課前的鋪墊和引導,學生能夠更加專注地聽課,也會動腦分析問題的答案,從而極大提高了品德課堂的教學效果。
(二)在品德教學過程中穿插故事來解釋重難點知識
由于小學品德教學中需要學生對知識內涵進行深入的領悟,才能夠掌握課堂的重點和難點內容。而品德教學內容又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理論性,對于小學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都提出了較高的要求[6]。在課堂講解過程中充分利用故事教學法,能夠使較難理解的品德教學內容變得淺顯易懂、深入淺出,從而提高小學生的品德學習自信心。
例如,老師在講解《關心你、愛護他》這部分品德內容時,學生往往不能深刻理解哪些行為能夠表達關心和愛護。老師可以在講到對他人進行幫助時,運用“司馬光砸缸”這個小故事使小學生明白,在別人遇到危險時,需要運用自己的智慧及時向他人伸出援手,這就是一種對他人的愛護。老師還可以根據教材中的小故事,讓學生親自演繹在別人需要關心和幫助時該如何去做。老師可以扮演年紀很大的老人,在課堂中模擬公交車的情境,引導學生主動為老人讓座。與真實情境結合的故事教學,可以充分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從而更加深刻地體會到助人為樂的快樂,最后順利地達到了品德教學的目標。
(三)課程結束后設置故事總結知識框架
在品德課堂結束后,為了幫助學生建立起知識體系,往往需要老師帶領學生對課堂知識脈絡進行梳理[7]。在課后總結過程中,運用故事教學法設置一些與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有關的故事內容,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加深課堂內容的記憶和理解。
例如,老師在講解《通信與生活》內容后,可以在總結階段融入《烽火戲諸侯》的小故事,讓學生將古代戰爭中的烽火通信與現代的雷達通信、互聯網通信等進行比較分析,從而深刻理解通信技術的變革給生活帶來的積極作用。
四、結束語
小學思想品德課堂中,故事教學方法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故事教學方法具有較大的教育優勢,使品德教育中的抽象概念變得有趣和生動,從而使品德教學中的教育理念實現深入淺出,更加符合小學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提高了小學品德課堂的吸引力和新穎性,促進了品德教學效果的提高。
參考文獻:
[1]任艾,周全勝.故事教學法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的引用[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7(8):117-118,120.
[2]陳秀娟.案例教學法在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中的運用研究[D].云南師范大學,2017.
[3]梁舟.故事教學法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的運用研究[J].教育觀察(下半月),2017,6(4):126-127.
[4]于湘湘.角色扮演在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中的運用研究[D].西華師范大學,2015.
[5]劉雨,黃亞橋.連續故事教學法在思品教學中的運用:以人教版“尊重和維護隱私權”為例[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4(33):62-63.
[6]黃靜.故事教學法在思想品德課中的運用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4.
[7]邢莉花.初中思想品德體驗式教學實踐研究[D].蘇州大學,2012.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