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正麗
摘 要:針對小學科學教學狀況,對微課教學在其中的重要性進行分析,總結小學科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旨在通過問題的構建,構建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以提升微課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價值,滿足當前教育體系的改革需求。
關鍵詞:微課;小學;科學;教學
在新課程教學改革的背景下,通過微課教學方法的融入,可以將視頻作為載體,記錄教師在教學中的重要內容,強調課程中的知識點以及教學環境。在傳統小學科學教學中,由于教學環節的復雜性、課程內容的抽象性,學生難以掌握科學課程內容,無法實現課程教學的有效性。因此,為了改變這種教學現狀,教師應該合理利用微課,以提高課程教學的整體質量。在微課教學中,可以及時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通過課程重點以及教學方法的創新,滿足學生的個性學習需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展現課程教學的有效性。
一、利用微課進行課前導入
結合小學科學教學的基本特點,課堂導入作為整個過程的重點,可以使學生時刻保持良好的學習興趣,提升課程教學的整體質量。通過微課的融入,可以將視頻作為知識點的講解重點,引導學生在視頻學習中更生動地掌握教學的內容,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以到達良好的教學效果。例如,在教科版小學科學五年級的“有趣的食物鏈”教學中,教師在微課導入中播放視頻,在動畫演示中先后展示兩個謎語:“草地上來了一群羊”讓學生猜謎底;“又來了一群狼”,再猜一種水果,學生在小組討論之后會爭先恐后地說出答案。在學生得到答案之后,教師可以為學生構建食物鏈這一概念,通過箭頭的標識對整個過程進行解釋,以達到課程導入的目的。在這種層次化的課程導入中,可以加深學生對課程內容的認識,體現微課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核心價值[1]。
二、利用微課化難為簡
小學科學教學中,通過微課視頻的演示,可以將課程內容化繁為簡,引導學生更好地掌握科學內容,為學生能力的提升提供支持。對于小學科學教師,在做演示實驗時應該做到現象明顯、準確直觀,以達到最好的演示效果。例如,在天平操作的實驗中,由于天平中的刻度相對較小,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可以在實驗演示中將器材刻度放大,學生在觀看微課時可以更清楚地看到實驗現象,掌握查看天平度數的方法。而且,在小學科學課程中,由于一些內容相對抽象,學生在學習中存在著一定難度,因此,教師借助微課,可以將微課進行分步驟演示,并配合字母、語言等關鍵性的操作指示,引導學生具體、全面地掌握實驗內容。例如,在教科版小學科學六年級“杠桿的科學”教學中,教師可以將整個課程內容分為不同的模塊,引導學生對杠桿進行系統的認識。例如,在微課演示中,可以展示剪刀剪紙、用鑷子夾醫用棉花團等內容,而且也可以利用杠桿在實驗中演示省力以及不省力的規律,學生通過觀看微課內容,可以針對實驗的過程進行相關數據的分析,從而更好地掌握杠桿的工作原理。通過這種簡單性實驗的演示,能夠更好地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使學生成為課堂中的主人,達到小學科學課程教學的最終目的[2]。
三、利用微課增強學生的理解能力
針對不同小學科學課程教學的教學現狀,教師應該認識到科學教學方法的創新需求,結合小學生的基本特點,利用微課教學資源,使學生在清晰的、動態化的微課背景下,增強自身的理解能力,以實現微課教學的最終目的。在小學科學課程教學中,課本中的內容會使用文字進行描述,學生在學習中難以用肉眼觀察其中的奧秘,通過微課的展示,教師可以將難以理解的內容設計成為實驗過程,學生通過反復觀看微課視頻,能夠更好地掌握知識點,以加深學生對專業知識的理解能力。例如,在教科版小學科學四年級上冊“溶解的快與慢”教學中,主要講解物質的溶解過程,若只是進行口頭的語言講解,無法引導學生形成形象性的思維,為小學科學教學方法的完善帶來限制。在微視頻中,教師可以講解鹽在水中的變化過程,將鹽的顆粒放大,學生會直觀地感受到鹽的狀態,從而掌握鹽溶于水的過程,加深學生對實驗的認識,增強課程教學的整體效果。通過這種示范性、直觀性的知識講解,可以提高學生對抽象科學知識的理解能力,展現科學課程教學的價值,滿足當前科學課程改革的需求[3]。
總而言之,在當前小學科學教學中,為了全面提升課程教學的質量,教師應該將微課的運用作為重點,針對學生的特點,進行微視頻的制作,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科學課程教學的改革以及方法的創新提供支持。對于教師而言,在微視頻制作中,需要強調課程的重點,保證視頻錄制的準確性,使學生在視頻觀看中加深對重難點知識的認識,實現小學科學課程教學改革的最終目的。
參考文獻:
[1]閆長艷.微課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應用[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8(7):108-111.
[2]黃炎申.微課教學在小學科學課堂中的應用淺析[J].科教導刊(電子版),2017(27):104-105.
[3]劉靜.微課教學在小學科學課堂中的應用探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6(36):189.
編輯 張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