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干方
小學六年級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處于小學到初中的過渡期,生理、心理等急劇變化,他們興趣廣泛、充滿幻想,精力充沛、學習能力強,處于人生成長最重要的時期之一。他們認識自我能力在增強,意識上想擺脫對父母的依賴,開始追求“獨立性”,出現了“心理上斷乳”現象。這一時期的他們在老師的眼中既愛又“恨”,愛他們的活潑、活力,“恨”他們的搗蛋、“對抗”,尤其是農村寄宿制的學生,大多遠離父母,與父母團聚時間有限,生理、心理不能得到很好的呵護和引導,成了社會關注、學校擔心、家長關心、教師憂慮的對象,“難管理、管理難”成了班級教學管理的典型標志,這既有來自社會、家庭、學校的因素,也有來自學生自身的因素。農村寄宿制學校的小學畢業班的班主任就要及時掌握學生這種生理、心理變化的實質,從以下幾個方面做好教學管理工作。
一、在教學中多一分精心
切實轉變教師“教”的觀念,一切以學生的“學”為中心,認真做好“三做到”,即做到上課前要認真研讀教材,精準定位重難點。要掌握學情,熟知全體學生情況,靈活調整教學方法,走好因材施教之路,要整合現有各種教學資源,科學預設教學問題,力求教學環節環環相扣,井然有序;做到課堂上教學態度要親和,教學手段追求實用,教學形式力求靈活,教學方法追求得法,課堂管理力求到位;做到課后作業訓練有側重點,緊抓重難點,避免搞時間戰、題海戰,教學反思要成習慣性,學會將反思當成一種習慣,為自己的成長、為學校的發展不斷積蓄力量。
二、在交流中多一分愛心
古人云:“親其師而信其道。”良好的師生關系,關鍵在教師。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把愛給予別人,一定會收獲愛。農村寄宿制學校的學生大多與父母缺乏溝通,情感得不到及時撫慰,焦急、憂慮、敏感等是他們學校生活的“攔路虎”。愛是師生交流中的一把“尚方寶劍”,班主任教師要始終將愛貫穿于整個班級教學管理工作中,用愛的甘露去滋潤學生的心田,用愛給學生百分之百的信任,用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用愛發現他們的點滴變化和進步,在師生交流中努力做學生情感的知心朋友、學習的引路人,生活的陪伴者。
三、在交往中多一分誠心
人的任何一項行動都離不開交往,師生交往是學校生活學習的基本方式和途徑。農村寄宿制小學畢業班的學生因個體發展差異,在認知、情感、行為舉止等方面表現千差萬別。學高為師,德高為范,班主任教師除了要有淵博的學識外,還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感,優雅的言行舉止,高貴的人格魅力,在與學生的交往中時刻以自己為榜樣、為標桿、為參照物,凡事誠為先,信為本,坦誠相待,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樹立自己在學生心目中的崇高地位,通過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實現“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教育目的。
四、在態度上多一分童心
農村寄宿制學校的學生絕大部分時間是在學校度過,在校期間,班主任取代了父母在孩子中的地位和作用,雖然六年級的學生正步入青春期,“小大人”表現欲強烈,但是他們依然愛撒嬌、搗蛋、叛逆,仍舊童心未泯。班主任要根據他們的身心發展規律,多開展一些利于學生身心發展、學生又樂于參與的活動,如定期開展“講講我小時候的囧事”小沙龍活動,通過活動,師生一起分享那些童年時的囧事,讓學生知道,原來老師小時候也有這些囧事,原來老師和他們一樣童心還在。同時,班主任要保持一顆永遠年輕的童心,始終用兒童的眼光幫助他們看待和分析問題,多與學生一起學習、生活,實現童心“零距離”接觸。
五、在生活中多一分細心
農村寄宿制學校的學生大多遠離父母,生活、學習能力還存在諸多問題和困難,班主任除了在學生學習上給予重視外,對他們的生活也要格外用心,既要關心他們在學校的生活,又要關心他們在家里的情況,既要關心他們物質上的需求,又要關心他們在精神上的要求。通過開展團隊活動、小組活動、寢室文化建設、家庭文化建設、家長一日校園游等活動,借助心理活動室、親情活動室等場所,在生活中給予更多細心呵護,使之快樂學習,幸福生活。
班主任管理工作千頭萬緒,農村寄宿制學校孩子個體千差萬別,小學畢業班管理方法千變萬化。班主任要在生活上、學習上多一分愛心、熱心、童心、誠心、細心,才能更好地做好農村寄宿制小學畢業班學生的教學管理工作,更好地為他們的全面進步插上進步騰飛的翅膀。
編輯 王彥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