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玲麗
摘 要:在新課改的背景下,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應該引入更好的管理制度,而柔性化管理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引入的。這樣能夠很好地把管理和教學育人有效地結合在一起,能夠更好地把學生培養成有信心、有目標、有獨立人格的學生,并在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柔性化管理;氛圍;因材施教;素養
為了適應新的教學要求,柔性化管理在班級內施行也是一種必然。在現實社會中家庭教育和校園教育不能同步,由于家長太過于溺愛獨生子女,疏于對學生的教育和管理,給教師帶來了非常大的教育壓力,因此教師要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和語文素養。當然這也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要促進學生的全方面發展。
一、營造寬松、向上的班級氛圍
在小學語文課堂管理中,教師的教學理念應該與時俱進,引入柔性化管理改變過去的剛性管理。在班級中以人為本,轉變教學的主體,教學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而在班級管理中,構建新的師生關系,教師應該與學生成為知心朋友,可以談天說地、無話不談,了解學生的心理需求和渴望。在教學中也應該營造寬松的氛圍,激勵學生主動站起來回答問題,就一個問題的答案,可以讓學生進行討論,一起尋找答案。比如《陶罐和鐵罐》一文中,可以問學生鐵罐嘲笑陶罐為什么不對?這樣學生在回答問題的同時還明白了一個人謙虛的重要性。順便講解一下換位思考,如果自己是殘疾人,在別人嘲笑你是殘疾人的時候感受是怎么樣的。在班級制度制定中,也要講求人性化、民主化。班干部的評選應該民主選出,并且為了培養學生的組織能力和領導力,可以不定期地輪換班干部,也可以進行分組學習和討論,提高學生的協作能力。
二、差異性管理,因材施教
傳統的管理方法都是適應大眾的管理方法,這樣的方法也不能說不好,而應該說學生是不同的,他們都有鮮明的個性特點。改進管理辦法,對學生區別對待,即差異性管理,讓班級管理更加深入和具體,而不是流于表面。根據學生的脾氣、性格、愛好、智力、情商家庭環境等制訂針對性的學習計劃。而向心力就是構建一個和諧、溫馨、競爭的班集體的重要因素之一。比如學困生,側重點就要在知識學習上。對這部分學生要相對嚴厲一些,設置一些激勵方法,比如學會多少生字課堂當面表揚一次,班級名次進步多少名上光榮榜等等。再比如對于班級中優秀的學生,對于他們來說和學習進度比較起來,知識學習積累是次要的,因為這些知識稍微一學習就會,他們就會有更多的空閑時間,那么就需要教師布置更深入的知識或者有意思的課題。比如閱讀更多的課外讀物,做一些意向性非常明確的綜合課題,比如寫作技巧學習,布置下這樣的任務后,就把學生組織成一個小組,設組長一名,副組長兩名,可以在圖書館查資料也可以在網絡上查,然后對資料進行歸納總結,化為學生自己的知識。
三、培養語文素養
班級中的柔性管理,教師應該讓學生感到精神富足,要做到班級管理不再是冷冰冰的管理,要做到讓學生感覺到教師的關心。教師要在學生心靈種下一顆善良、積極的種子,讓學生在情感上得到滿足,明白學習的目的和人生的意義,而不是把學習當成一種負擔和折磨。因此教師在語文教學中要注重學生的人文素養的培養,比如培養學生的愛好,培養學生的正確的人生觀。當然教師也要教導學生一些具體的方法,比如如何觀察一個人的喜怒哀樂,觀察父母、鄰居的面部表情和遇到的事情是否對應,并用心記錄在日記本中。指導學生學習簡單的生活技巧,比如父母高興的時候就可以撒嬌賣萌,不高興的時候就安靜一些等等。當然也要安排一些踏青和體驗生活,比如去公園或者附近河邊撿垃圾打掃衛生,體驗環衛工人的艱辛和不易。再就是農忙的時候去體驗農活,理解《憫農》詩中粒粒皆辛苦的真諦。布置一些對人生有指導意義的閱讀任務,比如《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老人與海》《中國神話故事》《成語故事》等等。
四、以身作則、率先垂范
任何制度的執行都是由人來完成的,而教師就是這個核心點。在管理中教師應該起到模范作用,以身作則。小學生除父母外接觸最多的就是教師,教師的一舉一動都是學生的模仿對象,比如說話的語氣、筆跡、脾氣、行事風格等等。首先,教師要做好學生的引導工作,鼓勵、肯定學習優秀,做好人好事學雷鋒的學生。批評并指導消極的、玩游戲的、厭棄生活的學生,要做到一個都不能掉隊。其次,取長補短,改進不足,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有優缺點的,教師要善于發現并找到自己的問題所在,并克服自己的缺點。在學生面前樹立正面的形象和威信,以人格魅力來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
五、總結
在小學管理中,教師應該本著以人為本的核心理念,注重學生的語文素養培養,在設計管理制度上傾向于人文關懷和人格獨立方面。小學階段正是樹立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重要時期,教師應該幫助學生養成正確的積極向上的獨立人格,引導學生樹立一顆不懼艱辛、勇往直前的心。
參考文獻:
[1]冉淑彩.淺析小學語文教學和班主任管理的有效結合[J].甘肅教育,2019(1).
[2]肖飛飛.小學語文老師兼任班主任的管理藝術[J].課程教育研究,2019(4).
編輯 王彥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