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小菊
【摘要】小學音樂教學是重要的素質教育內容,兼顧學生審美能力和綜合能力的培養。在小學音樂教學課堂上,合唱是一種重要手段。只有提升學生合唱有效性,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才能提高音樂教學質量。文章探討了合唱教學的有效對策,以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音樂課堂;合唱教學;有效性;實施策略
當前,班級合唱成為開展學校和班級活動的重要形式,備受學生的喜愛。伴隨著小學生音樂素養的不斷提高,小學音樂教學要求也日益提升。在音樂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更多地利用合唱教學的形式吸引學生注意力,讓學生自主認知音樂知識,掌握演唱技巧。另外,教師要掌握教學藝術和實踐能力,與時俱進,不斷更新教學觀念,改革教學手段,提高小學音樂合唱教學的有效性。
一、小學音樂合唱教學的側重點分析
(一)興趣法教學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當前的環境下,小學生越來越多受到外來音樂元素的影響,在日常生活中對音樂已有一定的認識,產生濃厚的興趣。因此,教師要注重調動學生的音樂興趣,善于應用優秀作品感染學生,并利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播放具有教育價值和合唱基礎的音樂,讓學生從中產生靈感,激發興趣,自主地投入到合唱的練習中。
(二)多角度教學
基礎訓練是小學音樂合唱教學的基本內容,但很多學生對合唱教學的基礎訓練產生抵觸心理。要推進合唱教學的開展,教師就要改變教學切入點,營造愉悅的合唱氛圍,使學生在愉悅的音樂氛圍中敞開心扉,接受全新的多角度教學方式[1]。
(三)多方式練唱
筆者通常采用多方式進行練唱。首先是兩種聲部分開教學的方式,在排演歌曲時對歌曲的聲部和學生的任務進行劃分,不同聲部的學生均要學習兩首歌的演唱,進而對自己喜歡的聲部進行重新選擇和劃分,以解決分配不當的問題。其次是采用先難后易的方法,要求學生先學習較難的第二聲部,再回頭訓練簡單的第一聲部,達到強化訓練的效果。再者,還可發揮重唱的優勢,帶動合唱的訓練,即兩個人進行演唱時,分別演唱不同的聲部形成二重唱,再組合起來整體合唱,以提高學生的獨唱與合唱水平[2]。
(四)多形式輔助教學
多形式輔助教學的方法有很多,比如應用相關的樂器配合教學過程,結合第二聲部學生往往難以把握音準的現實,使用的樂器則以第二聲部的音準為主。再比如適當降低難度輔助教學,這要求教師在備課期間就要對合唱難度進行總體把控,避免難度過高,降低學生參與性,輔助學生進行演唱配合,從而提高合唱效率。
二、小學音樂課堂合唱有效教學的策略探討
(一)合理應用情境教學,激發學生合唱興趣
音樂蘊含情感的底蘊,也是一門感性的藝術。在開展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善于激發學生的情感,引發情感共鳴,營造出良好的音樂氛圍,確保學生更好地融入合唱練習當中,在心理、情感上增強主動性。因此,教師可以運用情境教學的方式,有目的地結合所學內容為學生設計音樂角色,配合節奏旋律等,帶領學生進入音樂合唱練習的情境當中,激發學生的音樂合唱學習興趣。
比如練習《叮鈴鈴》的歌曲時,教師要結合湖南苗族民歌的性質,在課堂教學開始之前,引入高山、白云、牧童和羊叫聲等元素,為教學渲染一種自然而親切的氛圍,為后續歌曲的學習進行鋪墊,培養學生民歌情感。隨后結合鈴鐺和串鈴,一個個節拍地教學,由歌譜導入課題。進入教學環節后,教師可采用歌曲教學和PPT展示相結合的形式,讓學生從趕羊群畫面中了解內容,感受各個聲部的旋律,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根據情景畫面各種聲音聯想到后續和聲的學習,抓住歌曲“響鈴聲和牧童吆喝聲”“那就是我們趕羊群”的內容做重點講解,確保學生準確掌握音準變化和兩個聲部融合的感覺。在設定的情景中,學生通過和聲感受了歌曲的意境,在自由的想象中激發了音樂學習的興趣。
(二)加入樂器開展教學,提高合唱能力
音樂有著豐富的表現形式,而塑造音樂的形象更是多樣性的,將樂器融入教學課堂上輔助合唱教學活動的開展,不但能提高學生的聽辨能力、識譜能力,而且能開闊學生的眼界。特別是合唱中指導第二聲部教學時,樂器的輔助作用非常大,往往能夠幫助第二聲部學生糾正音準,掌握音程,提高學生音樂思維的多向性。
比如教學《送別》歌曲,教師在開展教學前可為學生播放《送別》音樂豎笛的演奏版本,讓學生對分好聲部的演奏分開傾聽,進行合奏,感悟到音準和音程后轉移到后續合唱的學習中去。在合唱樂段中,第一句的練習就有一定難度,這時教師就可以通過鋼琴的代唱及時幫助學生找到音準,輪流練習,使學生能通過合奏、齊奏、領奏等方式快速提高自身的聽辨能力,糾正合唱音準,確保合唱的質量更高。
(三)全面理解音樂精神,提高合唱水平
任何一首音樂都有其情感的寄托和表現藝術,任何一首歌曲都有其生命力與感染力,音樂的精神內涵是不可忽略的,教師在開展合唱教學時必須確保學生明確這一點。學生只有在合唱基礎上真正受到感染并產生共鳴,才能確保合唱的效果滿意。
比如教學曾經紅遍全國的《七子之歌》時,由于歌曲的情感深厚,歌詞誠摯,盡管歌曲的和聲學習并不難,但要挖掘情感的抒發有一定難度,而一旦學生沒能拿捏住情感表達的準心,那么合唱也就失去了其生命力。所以在開展教學前,教師可以先為學生普及這首歌的相關知識,挖掘學生情感,催化音樂的情感。教師可以通過視頻或PPT為學生介紹“七子”的含義,在范唱和跟唱的前提下介紹聞一多的事跡,再帶領學生合作朗讀《祈禱》,使學生深深感受聞一多對中華民族的深愛之情。隨后結合歌曲所表達的情感,緊抓歌詞中“訴說”“期盼”“呼喚”等詞語,在一句“三百年來……”的帶入下模仿發聲,再過渡到“母親啊母親”的表述,嘗試喚起演唱,體驗其中蘊含的深情,更能幫助學生體驗情感,在聲部的融合下表達真情實感。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音樂的和聲演唱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從學生對音樂作品內涵理解和情感需求出發,運用氣息、情感和自身的理解去學習不同聲部的音樂,在提高合唱效率的基礎上,使學生更能從音樂中掌握相關知識,體驗藝術情感,提高音樂素養,真正感受到音樂演唱的魅力。
【參考文獻】
[1]陳靜文.如何提高小學音樂合唱教學的有效性[J].西部素質教育,2015,1(08):99.
[2]郭江波.小學班級合唱有效教學策略的實踐研究[J].當代教研論叢,2018,11(09):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