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日暉 高敏 王彬彬 劉偉方

[摘要]基于人際價值觀的理論,采用問卷調查方法,探討了海南省新生代農民工在不同人口學類型的差異性。結果表明,海南省新生代農民工在人際價值觀五個維度和總分的農民類型上差異顯著;新生代農民工的人際價值觀除了互信互利取向維度以外,其他四個維度和總分在文化程度上差異顯著。
[關鍵詞]農民工;人際價值觀;差異分析
[中圖分類號]D412.6[文獻標識碼]A
1 引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青年的人際價值觀發生了深刻的變革,如何掌握新生代農民工人際價值觀的變革,引導他們樹立健康、正確的思想觀念,成為國家和人民面臨的重大課題。目前,我國正處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歷史歷程中,新型的生活方式的變遷以及新的思想觀念的沖擊,必然導致當代中國農民工社會心理的變化,而這些變革會在其中最敏感的一個群體——新生代農民工身上有所體現。新生代農民工作為農民工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指18~25歲之間的農民工群體。新生代農民工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主力軍,具有一定的文化素養,他們在我國城市化和現代化進程中正承擔著重要角色,他們的社會心態在某種意義上影響著這一群體價值觀狀況。
國內對于人際價值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學生群體,尚缺乏對其他青年群體的研究,尤其是對新生代農民工人際價值觀的研究是空白的,研究結果要推廣到所有的人群中還缺乏效度。現有的研究基于人際價值觀的現狀描述,比較少涉及新生代農民工的內部影響因素,以及是否與其他因素存在相關性。因而,根據已有研究的不足,有必要深入了解新生代農民工人際價值觀的狀況、特點及影響因素,尤其是在新時代如何為新生代農民工人際價值觀進行有效的管理。本研究從人際價值觀的主體出發,采用問卷方法考察海南省新生代農民工人際價值觀的特征,對不同類型的新生代農民工比較分析,為海南省新生代農民工人際價值觀的教育引導工作做一些參考。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對象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當前農民的主體也出現了分化。鑒于此,研究者將新生代農民工歸為三類進行研究:在城農民工(常年在都市從事勞動和居住的農民工,已獲得城市戶籍身份)、無根農民工(長時間在城市打工已習慣城市的生活方式、消費習慣和價值觀念,逐漸對家鄉覺得生疏,卻無法獲取城市戶籍身份)、兩棲農民工(介于在城農民工和不在城農民工之間,有時在家鄉務農,有時候在城市打工)。
在海口市、三亞市、儋州市和瓊海市共發放正式問卷620份,最終回收有效問卷579份,回收率為93.4﹪。調研被試中在村城農民工204人(35.2%);無根農民工158人(27.3%);兩棲農民工人217人(37.5%)。小學文化的農民工174人(30.1%);初中文化的農民工253人(43.7%);高中(中專)文化的農民工152人(26.2%)。
2.2 研究工具
西南大學黃娟于2006年編制的《青年人際價值觀問卷》是一份適用于評估我國青年人際價值觀的問卷,共40個條目,問卷采用Likert自評式5點評定量表計分。問卷由功利取向、獨立(自主)取向、自我呈現取向、順從取向、互信互利取向五個維度構成。在信度方面,問卷的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9142,分半信度為0.7780,穩定性系數在0.6348~0.7975之間。
2.3 研究程序
(1)根據研究要求,確定抽樣方案。由于人力、物力的限制,抽取了海南省海口市、三亞市、儋州市、瓊海市的在城務工新生代農民工。(2)研究者親自去到海口、三亞、儋州、瓊海四地進行調研,對新生代農民工進行問卷施測,然后當場收回。(3)采用SPSS22.0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3 研究結果
3.1 新生代農民工人際價值觀的類型差異
由表1的結果可知,新生代農民工在人際價值觀的五個維度和總分在農民類型上差異顯著。由于新生代農民工類型分為三類,因此采用LSD方法對不同類型的被試在人際價值觀五個維度上的得分和總分進行了事后檢驗。分析結果表明:(1)功利取向:在城農民工的得分高于兩棲農民工、無根農民工;兩棲農民工的得分高于無根農民工。(2)獨立(自主)取向:在城農民工得分高于無根農民工;兩棲農民工的得分高于無根農民工。(3)自我呈現取向:兩棲農民工的得分高于無根農民工、在城農民工。(4)順從取向:在城農民工的得分高于兩棲農民工;無根農民工的得分高于兩棲農民工。(5)互信互利取向:無根農民工的得分高于兩棲農民工、在城農民工;在城農民工的得分高于兩棲農民工。(6)問卷總分:在城農民工的得分高于兩棲農民工、無根農民工;兩棲農民工的得分高于無根農民工。
3.2 新生代農民工人際價值觀的文化程度差異
從表2結果表明,總體上新生代農民工人際價值觀的文化程度存在顯著差異。從各個維度來看,除了互信互利取向維度以外,其他四個維度的文化程度差異均顯著。在功利取向上,高中(中專)文化水平的農民工得分高于小學和初中的農民工。在獨立自主取向上,初中文化的農民工得分高于小學和高中(中專)文化水平的農民工。在自我呈現取向上,初中文化水平的農民工得分高于小學文化程度的農民工;高中(中專)的農民工得分高于小學文化程度的農民工。在順從取向上,小學文化水平的農民工得分高于高中(中專)和初中文化的農民工。在總分上,高中(中專)的農民工得分高于初中文化水平和小學文化程度的農民工;初中文化水平的農民工得分高于小學文化程度的農民工。
4 分析與探討
4.1 新生代農民工人際價值觀的類型差異分析
新生代農民工在人際價值觀的五個維度和總分在農民類型上差異顯著。無根農民工生活在較為封閉和傳統價值觀占主導的農村,他們較少受到經濟社會和商品經濟的沖擊和影響,在人際交往范圍較兩棲農民工和在城農民工狹窄得多,交往對象也比較單純,主要是同鄉或同村的親戚或鄉鄰,彼此之間沒有太頻繁的利益來往。而兩棲農民工和在城農民工經常在外出打工的過程當中,其交往對象不再是單純的鄰里鄉親,而是來自全國各地的工友或同事以及城市居民,人際交往就顯得近乎個性化和理性化。交往的目的除了緩解在他鄉闖蕩的孤獨無助之外,還有為了找工作和實現各種物質利益的工具性的交往。兩棲農民工和在城農民工呈現出功利化的趨勢,第一,新生代農民工融合城市后,受其學歷和閱歷的制約,其群體整體社會地位處于弱勢狀態,受長期以來城鄉二元體制的影響,他們難以享受和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和保障,導致其難以融入城市,產生了對自己身份認同上的矛盾和沖突,社會定位出現偏差;第二,生活在城市多元文化環境中,注重對經濟利益尋求的城市價值觀的影響,而這種功利化價值取向必然滲透在兩棲農民工和在城農民工的人際交往中。兩棲農民工和在城農民工望融入城市生活,享受和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和保障,這就使得其人際交往凸顯較強的功利性。
4.2 新生代農民工人際價值觀的文化程度差異分析
總體上新生代農民工人際價值觀的文化程度存在顯著差異。從各個維度來看,除了互信互利取向維度以外,其他四個維度的文化程度差異均顯著。表明新生代農民工由于所處的社會生活環境有較大的差別,人際交往的對象有同質性的交往群體轉向異質性的群體,這些使得其在進城打工后價值觀體系正在產生著動態的變化。這變化包括了他們在人際交往中的價值取向的改變——以自己的方式或主動或被動地適應著并融入到陌生的城市生活中,體現了不同文化程度的新生代農民工有所不同,在城市適應及融入的過程中不同文化程度的新生代農民工認知、個人感受及評價不同,進而人際價值觀變化的內容、方向和程度就會有差異。文化水平較高的新生代農民工更偏向于選擇那些有理想、有抱負、有事業心、有主見、對人對事有自己的見解的人作為自己的交往對象,在人際來往中也有著較強的自主性。另外,文化水平越高的新生代農民工,在人際交往中就傾向注重個性化與理性化的因素。這可能是因為接受教育能使個體掌握各種文化知識,思維變得開闊,更渴望而且主動地進行人際交往。文化程度越高的新生代農民工,會依據自身所處的工作和生活環境選擇和調整自己的人際交往對象和內容,以實現自己的交往需要。新生代農民工的文化水平越高,以上傾向越明顯。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17-10-28.
[2] 黃希庭,張進輔,著.當代中國青年價值觀與教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
[3] 紀亞光.新生代農民工價值觀的困惑[J].探索與爭鳴,2013(9):21-22.
[4] 趙海鵬.淺議我國新生代農民工價值觀的嬗變[J].學術交流,2011,203(2):43-45.
[5] 韋志剛.人際價值觀研究述評[J].應用心理學,1988,3(3):49-53.
[6] 何瑞鑫,傅慧芳.新生代農民工的價值觀變遷[J].中國青年研究,2006(4):9-11.
[7] 李儒林.大學生人際價值觀初步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4.
[8] 朱磊,雷洪.論農民工的分類及其轉型[J].社會學評論,2015,3(5):78-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