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中華 劉明源 沙赟穎 錢佳


[摘要]通過對泰州市本地五所高校的大學生生態文明素質抽樣調查,分析了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并對生態文明教育路徑進行了探索,為“美麗中國”視野下,推進高校生態文明教育提供了理論思考。
[關鍵詞]生態文明教育;美麗中國;大學生生態文明素質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在“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的大背景下,生態文明建設作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已被提升為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而生態文明教育就是實現這一宏偉計劃的堅實基礎,作為新時代社會主義建設的生力軍,當代大學生的生態文明素質將直接關系到“美麗中國”的建設成果,這也對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美麗中國”與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
1.1 美麗中國的涵義
“美麗中國”是在保護和修復生態系統的同時,堅持和推進綠色發展。中國之美,包含了生態環境之美、社會發展之美、人文和諧之美,“美麗中國”闡述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關系,為經濟建設與生態環境建設的共同發展找到了出路。美麗中國在原有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這一奮斗目標的基礎上強調“美麗”,也就是在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中融入生態文明建設,真正實現“金山銀山”更是“綠水青山”的中國夢。
1.2 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
十八大將“美麗中國”作為執政理念提出后,生態文明建設已取得顯著的成果,然而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多年持續高速經濟發展,已為資源和環境帶來了極大的壓力,在緩解壓力的同時保持經濟增長,這并非朝夕之功,生態文明教育方是實現持續發展的基礎與持久動力。為了更好的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要把生態文明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納入到國民教育體系和干部教育培訓體系中去。在“美麗中國”的建設背景下,培養具有生態文明意識,具備生態文明素養,踐行生態文明行為的當代大學生應該是高校的重要責任。
2大學生生態文明素質現狀調查與分析
本文選取了泰州本地的五所高校,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對500名在校大學生的生態文明素質進行了樣本抽樣,調查的對象涵蓋文、理工科的大一至大四各年級的學生,共收回有效問卷476份,回收率95.2%。經數據統計與分析,所調查的大學生生態文明素質現狀如下。
2.1 有一定的生態文明意識
如表1所示,認為我國環境污染問題嚴重的大學生占64.71%,說明大家對身邊的環境污染事件和報道是比較關注的。對于經濟建設應與環境保護協同發展這個問題,81.09%的同學表示贊同,只有0.63%表示不同意,可見絕大多數同學都認同人與環境和諧共存的可持續發展之路。62.39%同意環保應該從我做起,26.89%表示一般,4.62%表示不同意,6.09%表示不清楚,說明大部分大學生知道個人的環保意識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但仍有部分人認為與己無關,或者個人意識不足以影響全局。
2.2 生態文明知識匱乏
調查顯示,58.4%的大學生不知道什么是循環經濟和綠色發展;僅有0.84%的學生清楚《環境保護法》,53.78%的大學生表示不知道;對于全球主要生態環境問題,35.09%的大學生了解其內容,25.21%表示不知道或沒聽過;關于垃圾如何分類等環保知識, 28.99%的大學生僅聽說過,25.84%不知道,5.88%沒聽過(見表2)。可見大學生對環保和生態文明知識的掌握還比較淺顯,缺乏系統的認知和深入的學習。
2.3 生態文明踐行能力不足
由表3可知,能阻止公共資源浪費的大學生占32.56%,能夠不使用一次性餐具的大學生有20.38%,會參加環保公益活動的大學生有64.92%,能做到不沖動購物的有34.25%。調查可見,大學生雖然具有一定的生態文明意識,但知易行難,真正能做到在日常生活中落實生態文明行為并養成生態文明習慣,還需要持續的教育和培養。
3 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路徑探索
針對大學生生態文明素質現狀及存在的問題,本文從以下方面對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路徑進行了探索與思考。
3.1生態文明理念滲透師資隊伍建設
通過對師資隊伍的生態文明建設,提升高校教育工作者的生態文明素養,從而在教學、管理等各層面強化生態文明教育。
首先,教育管理者具有強烈的生態文明意識才能轉變工作思路,從上層更新生態文明教育理念,把生態文明教育工作落實到教師隊伍,落實到學生工作管理隊伍,落實到校園管理隊伍以及大學生日常工作的各個環節。
其次,輔導員和班主任老師需要不斷豐富自己的生態文明知識,并轉化為多種形式的生態文明教育手段,通過院系活動、主題班會、走訪談話等途徑對學生進行或直接或潛移默化的生態文明教育。
第三,專業任課教師要在教學目標中融入生態文明教育理念,通過教學改革,把課程內容與生態文明知識有機的結合起來,在課堂教學中適時地滲透生態文明價值觀。
3.2 生態文明教育建立課程網絡
生態文明教育不是僅設置一兩門課程的形式化,而是應該建立課程體系,網絡化覆蓋大學生的全學習周期。首先,根據不同專業學生的學習特點和就業方向,開設適宜的生態文明教育課程,并選擇相應的教材或自編教材,系統化的深入學習生態文明知識。其次,在思政課、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課程及主題班會中融入生態文明教育的理念與部分知識,從思想上培養大學生的生態文明意識。第三,在各類專業基礎課與專業課程中尋找生態文明教育的契合點,以點帶面,培養大學生在職業生涯中的生態文明理念。第四,設置體現生態文明的思政實踐課程,開發以生態文明教育為主題的社會實踐項目,讓學生真正做到知行合一。第五,在畢業實習、畢業論文等環節,綜合考量學生對生態文明知識的運用,滲透生態文明價值觀。
3.3以生態文明理念建設校園文化
在校園文化建設中融入生態文明教育,可以事半功倍地提升學生生態文明建設的能力。首先,以“美麗中國”理論建設“美麗校園”,從課堂建設、班級建設、寢室建設、社團建設等各個角度,讓學生親身參與并感受生態文明建設給校園帶來的美好變化。其次,借世界環境日、世界水日等活動,發動環保社團、學生會等力量,全方位宣傳并引導學生關注和支持生態文明建設活動。第三,將生態文明建設理念融入校園管理,倡導大學生綠色生活、綠色消費,讓生態文明意識常態化。
[參考文獻]
[1] 趙凱娜.美麗中國背景下的高校生態文明教育研究[J].科技視界,2018(02):100-101.
[2] 滕永直.生態文明視域下高校生態意識教育[J].學理論,2019(05):156-157.
[3] 汪傳佳.新時代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的路徑探析[J].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18,27(06):72-75.
[4] 楊函.“美麗中國”視域下大學生生態文明素質教育研究[J].才智,2018(26):148.
[5] 呂曉翠.美麗中國視閾下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探析[J].教育現代化,2018,5(17):173-176.
[6] 崔會平.農林院校在校大學生生態文明素質培養初探[J].安徽農學通報,2018,24(02):115-118.
[7] 成永軍,劉媛媛.“兩山”理論視域下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路徑探析[J].林產工業,2019,46(06):62-64.
[8] 孟慶艷.大學生生態文明素質教育現狀與創新路徑探析[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7,33(20):214-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