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莉
[摘 要]5G賦能移動“互聯網+”教育,為目前傳統教學模式面臨的困境提供了高校課程教學變革的契機。本文以嘉興南洋職業技術學院為例,在教學方法上將傳統的案例教學法、情景教學法、討論教學法、庭審案件旁聽和模擬法庭角色扮演法等教學理念運用到“移動互聯網+”開放課堂。闡述了在高職非法學專業法律類課程教學中,順應“移動互聯網+”趨勢,經實地觀察和實證分析,提出了高職大商貿專業法律類課程教學在法律類課程教學模式創新的具體措施。
[關鍵詞]移動互聯網+;大商貿專業;課程教學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2019年1月國務院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總體要求與目標指出:“對接科技發展趨勢和市場需求,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優化學校、專業布局,深化辦學體制改革和育人機制改革。”當下信息技術發展趨勢繞不開“移動互聯網”這一大背景,此外,在十三五規劃中,產教融合、職業教育信息化、互聯網化等關鍵詞被多次強調。在“移動互聯網+制造”“移動互聯網+外貿”“移動互聯網+金融”“移動互聯網+政務”和“移動互聯網+分享經濟”等背景下,各個行業受移動互聯網的影響逐漸發展成為一個聯系十分緊密的經濟共同體,高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同樣無法例外,其涉及的方向和內容較為復雜,高職法律類課程教學工作也變得難度更大,這是移動互聯網技術發展對高職教育從業者所帶來的必然挑戰。與此同時,我們也應當看到國家宏觀政策的支持、移動互聯網技術和智能終端的迅猛發展、大批社會資本的涌入,為“移動互聯網+高等職業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外部環境。
1 5G賦能“移動互聯網+”教育
2019年為5G商用元年,全球主要經濟體加速推進5G商用落地,預計2025年中國5G連接數將達4.28億個,帶動直接經濟產出達3.3萬億元,未來5G在傳統行業的創新應用將成為重要的經濟增長點。據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詢)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職業技能教育市場規模達1103.0億元,預計將會持續保持增長,到2021年,將增長至1919.0億元。
第4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8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8.29億(規模相當于歐洲人口總量),其中手機網民規模達8.17億,網民通過手機接入互聯網的比例高達98.6%。我國各種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學總規模3833萬人(教育部發展規劃司頒布《2018年教育統計管理規定》公開統計數據),移動端上網比例高達91%以上,我校學生使用智能手機上網的比例接近100%。既然移動端成為大學生上網的主要載體,那么,允許手機進課堂便是大勢所趨。曾經4G技術的普及使得網速提升、上網資費下降為大流量應用使用提供網絡基礎,現今5G技術的落地將會使大學生的上網便捷度提高、上網場景變得更加豐富,在豐富校園生活和休閑娛樂的同時,更應看到移動端設備在強化學習功能方面的作用,5G技術必將為“移動互聯網+”教育植入“芯片”。
2 沖擊:傳統教學模式面臨的困境
自1999年起,我國高等教育經歷了從精英向大眾教育的跨越式發展歷程,同時暴露出了不注重內涵建設和教育質量顯著降低的問題,高校學生上課玩手機、聊天、發呆、睡覺等不學不思的情況普遍存在。學而不習、知而不識、文而不化在高職院校課堂教學中則更為嚴峻,導致了高職高專學生以“知識赤字”“能力赤字”為突出表現的“本領恐慌”。
上述三個困境與習總書記提出的“學而信、學而用、學而行”背道而馳,高職院校在大商貿專業法律類課程教學模式中,要充分考慮社會需求、經濟現狀、科學技術發展及互聯網立法趨勢,提升教學內容的綜合性和交叉性,建全為一套包含法律、移動互聯網技術、新媒體運營、經管、商貿知識等多學科內容的完整體系。就目前來說,我國的高職法律類課程的教學內容和授課方式相對較為單薄,大多以單純的經濟法、國際商法、財經法規和電子商務法等法律知識為主,實踐應用和跨學科的課程結合很少甚至沒有,授課教師一般也非法學專業出身,這使得當前的高職院校在大商貿專業法律教育課程在培養新型人才的質量和效率上大打折扣。
新事物的誕生必然伴隨著一些沖突與摩擦,移動互聯網帶來繁多龐雜、浩瀚萬千、豐富多元的信息對學生極具吸引力,沖擊高校課堂,已然改變課堂教學生態網絡環境。零零后高職學生從小就生活在互聯網時代,習慣人機對話,注意力不再能夠輕易被傳統教學方式抓住; “低頭族”現象使得課堂教學秩序受到挑戰,嚴重者甚至“失控”,變為教師一人的“獨角戲”;盡管有多媒體設備如PPT的輔助,但真正意義上的“信息化教學”和“移動互聯網+教學”絕大多數高職院校教師們還未做好準備,課堂教學與移動互聯網技術融合水平低,還未完全擁有將移動信息技術(如手機APP)有效運用到課堂教學中的水平。
3 變革:深耕課程教學改革,效果可期
(移動)互聯網思維,就是在(移動)互聯網、量子信息技術、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和虛擬現實等科技不斷發展的背景下,市場、手機用戶對產品、企業價值鏈等當面進行的一種多維網絡狀的生態思維。將這種思維運用于高職院校課堂教學改革中,可從“移動互聯網+”視域將高職大商貿專業法律類課程教學模式創新與對分課堂核心理念、問題教學模式和情景教學模式予以構建設計,目的在于通過O2O(Online To Offline)、FC(Flipped Classroom)、微信小程序及信息化教學平臺(如i博導、藍墨云、雨課堂、對分易等)轉變教師職能、提高課堂信息化技術水平、開展慕課(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等多種教學形式,全方面利用智能手機推動教學方法創新。以下將從課前、課中和課后三個環節對這種教學模式予以描述:
3.1 課前——采用移動互聯網技術拓展教學內容,提升教學趣味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信息的傳播速度和傳播周期大大縮短,我國網絡空間法治建設不斷推進,以總體國家安全觀為指導,順應數字經濟發展的時代浪潮,兼顧安全與發展,我國互聯網領域法律體系框架初步形成,但較新的法律體系缺乏及時全面更新的教材,教學改革可充分利用移動互聯網信息傳播的特點,將最快、最熱、最新的知識和案例引入課堂教學當中。在信息化教學背景下,教師不再是活躍在前臺的“演員”,他們需要更多地承擔起“主持人”的責任,備課應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引導學生自主學習這一教學設計上。
3.2 課中——采用教學平臺新功能激發學生發現并提出問題,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
學生通過BYOD(Bring Your Own Device,自帶設備)在課程選擇的APP、網站或微信小程序上根據教師的課程教學設計上課,在以“移動互聯網+”方式接收新知識點時,便于通過豐富的教學資源獲得更多的信息,也可能通過自己的探究活動獲得更多的有關事實、理論、立法和案例資料,更善于發現和提出新的問題。教師將所有問題歸納為幾個教學要點問題,采用平臺的生動、直觀、體驗式的彈幕式教學或頭腦風暴等功能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分析或解答問題,教師作必要的補充并總結。
3.3 課后——采用移動互聯網豐富的表達方式進行數字評價,提升課程考核的精準度
學生在課后需完成知識的內化吸收,并以作業和測評反饋自己的學習成果,方式主要以鍛煉學生的移動互聯網表達能力為目標,例如采用抖音、微信、微博、易企秀、搜狐快站、視頻直播、短視頻制作等模式,更加注重過程性考核。
我院重視智慧校園、數字校園建設,目前校園內已實現WIFI全覆蓋,可借此順應移動互聯網潮流,從而放大傳統課堂教學模式的優點,改變傳統教學模式,探索出一套符合高職院校大商貿專業法律類課程教學新理念的教學模式。高職法律類課程采用“移動互聯網+” 開放課堂,手機進課堂激發學生主動利用互聯網設備提高課堂信息化技術水平的課堂教學模式改革的一個重要創新,對高職法律類課程教學目標的順利實現與培養掌握專業實用技術的適應時代發展需要的大商貿高素質應用型技術人才意義深遠。
[參考文獻]
[1] 彭燕,鐘海峰.基于智能手機的大學生混合式學習模式探索——手機多元使用的新渠道、新思路[J].中國青年社會科學,2018(05).
[2] 韓福順,林妍.移動互聯網時代大學生學習存在的問題及其解決策略[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