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娜 楊福成 史豪
摘 要:沙海老兵是第十四師昆玉市屯墾戍邊事業的開創者,沙海老兵紅色文化是兵團文化的重要來源,是兵團人寶貴的紅色文化資源。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加強沙海老兵文化建設對實現新疆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的總目標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本文結合十四師干部職工對沙海精神認知問卷調查的分析,提出了三點建議以推動十四師紅色文化建設,從而進一步豐富兵團人的精神世界。
關鍵詞:沙海老兵;文化建設;實踐路徑
一、引言
以屯墾戍邊、保衛邊疆、建設邊疆為底蘊的兵團文化,是新疆地域文化的組成部分。在六十多年的發展歷程中,兵團人開創了當代新疆屯墾事業的新局面,形成了兵團風格、兵團氣派、兵團特色的文化,沙海老兵文化就是兵團文化在和田地區的寫照。深化對沙海老兵紅色文化的研究,不僅能強化干部職工對沙海老兵精神的認識,而且對發揮兵團特殊作用,實現新疆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的總目標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本研究以師市和團場機關干部、學校教師、在校學生、青年志愿者、連隊職工和社會流動人員等為調查對象。為了使問卷調查結果更加準確、符合實際,此次問卷調查還采用了面對面的半結構式訪談和網絡群組聊天方式。以確保問卷調查樣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較高的可信度。
二、廣泛全面—沙海老兵認知調查問卷的基本情況
為使調查的數據更能反應出實際情況,本研究者首先對400份問卷中的328份有效問卷的基本情況進行了統計分析。具體如下:男155人,占47.3%;女173人,占52.7%;18-30歲的149人,占45.4%;30-40歲的93人,占28.4%;40-50歲的58人,占17.6%;50歲以上的28人,占8.5%;初中27人,占8.2%;高中或中專33人,占10.1%;大學本科/專科263人,占80.2%;研究生及以上5人,占1.5%;領導干部35人,占10.7%;一般干部(含志愿者)106人,占32.3%;教師119人,占36.3%職工群眾42人,占12.8%;其他流動人口26人,占7.9%。
本調查各階層群體均有涉及,以中青年大學專科及以上學歷為主,一般干部和教師群體為主要調查群體,基本做到了男女均等。
三、形成共識——十四師沙海老兵精神推廣和發展現狀
(一)師市加大投入,場館建設力度加強
一是昆玉市政府加大了對沙海老兵精神的重視與投入,制定了一系列弘揚沙海老兵精神的文件,肯定了沙海老兵精神的重要作用,先后三次擴建了屯墾戍邊紀念館,并專門培訓了紀念館講解人員。二是在兵團黨委宣傳部和師市黨委的支持下成立了沙海老兵精神課題研究團隊,對沙海老兵感人歷史事件進行收集整理,對沙海老兵精神的的內涵、推廣經驗及時代價值進行研究,為推動沙海老兵精神的宣傳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設置專題課程,干部培訓成效顯著
一是開設了沙海老兵精神專題課,成立了沙海老兵精神宣講小組,對師市各機關干部、連隊職工進行宣講。2018年第十四師黨委黨校宣講27場次,受眾達5000余人。二是把學習沙海老兵精神納入公務員入職、連隊兩委任職、干部晉升等必學課程,加強領導干部對沙海老兵精神的學習,增強領導干部守衛邊疆、建設邊疆、繁榮邊疆的引導、示范作用。
(三)沙海老兵紅色文化宣傳格局基本形成
沙海老兵紅色文化宣傳工作是持續推進沙海老兵文化形成的重要手段。十四師通過主流媒體對由沙海老兵優秀事跡改編的宣傳片進行宣傳推廣,安排領導干部去沙海老兵墓地進行現場學習等方式加強對沙海老兵文化的宣傳,促進社會各階層對沙海老兵文化的普遍認識。通過宣傳樹立了沙海老兵勇于踐諾、敢于擔責、忠誠愛國、奉獻社會的光輝形象,增強了十四師干部職工對沙海老兵精神的認同,潛移默化的影響著人們的價值觀,沙海老兵紅色文化宣傳體系基本形成,對十四師的文化發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動作用。
四、外化于形——沙海老兵精神作為文化價值傳播的著力點
(一)受眾對沙海老兵精神形成較為廣泛的社會認同
在問題“你知道什么是沙海老兵精神嗎?”中選擇非常清楚的97人,占29.6%;選擇有一定了解的182人,占55.5%;選擇不知道的49人,占14.9%。調查結果顯示:雖然大眾對于沙海老兵精神普遍有所了解,但是非常清楚的不足三分之一,另外有14.9%的人不知道什么是沙海老兵精神。
在問題“你認為學習沙海老兵精神對你有幫助嗎?”中選擇影響很大,激勵前行的119人,占36.3%;選擇有一定影響的64人,占19.5%;選擇沒有影響的19人,占5.8%。由此可見,大部分人都認為學習沙海老兵精神對自己有一定的幫助,224團的一位老師說學習沙海老兵精神,不僅僅能激勵自己更好在崗位上奉獻自己,而且有利于社會的和諧穩定。訪談中也發現,盡管很多人不了解沙海老兵精神,但是經過簡單的介紹以后都普遍認為沙海老兵所體現的精神對我們有很大影響,是我們應該繼承的優良品德,有近93%的人表示愿意積極弘揚沙海老兵精神。
(二)少數民族和連隊職工群眾的認知度較低
以問題“你的身份?”與問題“你知道什么是沙海老兵精神嗎?”進行交叉分析得出連隊職工群眾中對沙海老兵精神非常了解的5人,僅占11.9%;一般了解的28人,占66.7%;另有9人,占21.4%的群眾選擇不知道。由于本次紙質調查問卷由各“訪匯聚”工作組和公安干警轉發至各連隊,所以填寫問卷的人員漢語水平相對都比較高,對沙海老兵精神的認知度亦比較高,也就是說實際中連隊職工和少數民族聚居區群眾對沙海老兵精神的認知度可能更低。對連隊職工群眾和少數民族群眾進行訪談也證實了這點。但是,雖然很多職工和少數民族同胞不了解沙海老兵,但對沙海老兵所體現的愛國、忠誠等特質表現出強烈的認同,并對這方面的知識表現出了渴求。
(三)傳播媒介、傳播手段以單向傳播、單一方式為主
通過調查發現,大部分群眾對沙海老兵精神的學習是經過網絡、媒體、學校學習和參觀歷史博物館三種渠道,而這三種途徑包含的信息量大,信息更新快,相較文化類信息,人們很容易被其他娛樂類信息所吸引。另外,1949年和平解放新疆后,老兵們一直默默無聞的擔著守衛邊疆、建設邊疆、繁榮邊疆的重擔,他們認為忠于祖國和人民是自己的本職,并不喜宣揚。因此,很多優秀事跡不為外部所了解。
五、內化于心——堅持和弘揚沙海老兵紅色文化建設的實踐路徑
(一)深入挖掘基本內涵,持續推進沙海老兵精神“三進”工程
加強對沙海老兵文化內涵研究,深入梳理挖掘沙海老兵精神時代內涵神,提煉老兵精神核心理念,創建沙海老兵精神精品課程,組建“沙海老兵”宣講團,創立一批既能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又能貼近大眾生活,適應社會需求的老兵文化作品,使沙海老兵文化真正成為十四師乃至兵團開展“五個認同”的重要載體和有力抓手。鼓勵、支持宣講團進社區、進連隊、進校園,進一步推動沙海老兵事跡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三進”工程的的實現。
(二)培養沙海老兵宣講員,凝聚新疆各族群眾對老兵的認同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十四師昆玉市,2017年有人口57028人,漢族21565人,占總人口37.8%;維吾爾族35194人,占總人口61.7%。以少數民族人口居多,但目前對于沙海老兵文化的宣傳多為漢族老師進行,且維語水平不高。為深入做好此項工作,一要培養中小學宣講員,為中小學生普及沙海老兵知識,并適當給予優秀宣講員物質或精神獎勵。二要培養沙海老兵宣講員,尤其在少數民族聚居區,加強對少數民族社區宣講員的培養,對社區群眾進行宣講,加強對各民族干部的培養,樹立優秀學習典型。三要把沙海老兵精神融入到學校和社區原有的文化組織、文化體系中,體現群體的主體性地位,激發主動參與熱情,樹立群眾自豪感,促進對中華民族的認同。
(三)豐富和創新傳播形式,擴大沙海老兵精神社會影響力
具體實施路徑可考慮如下3種。一是優秀歷史事件、歷史人物進教材、上舞臺,優秀舞臺作品進社區、進校園,歷史的再現促進認同。二是定期舉辦宣傳活動。例如,在中小學舉辦演講比賽等,在連隊、社區舉辦知識宣講等。三是沙海老兵文化與連隊社區文化相結合。由于連隊和少數民族社區普遍文化水平不高,對沙海老兵的認知不高,學習興趣不大。因此,針對這些人群,沙海老兵精神的宣傳應服務性、娛樂性與趣味性相結合,采用生動活潑潛移默化的形式進行感染。
六、結語
凝聚著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沙海老兵文化資源是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深厚基礎,是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重要支撐,沙海老兵紅色文化是十四師昆玉市紅色文化資源的根與魂。一個城市只有文化的蓬勃發展,才能帶動城市更好更長久的發展,這就需要個人、家庭、學校、社會各方面的積極配合,多方聯動才能更好地使老兵紅色文化落地生根。
參考文獻:
[1]第十四師昆玉市政務網.十四師2017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EB/0L].(2018-04-17)[2019-1-30].http://www.btdsss.gov.cn/.
[2]中共中央宣傳部宣傳教育局.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讀本[M].北京:學習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