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允
摘 要:我國尊師重道之傳統歷史悠久,在《論語》中體現出的為師之道,主要有三個方面:教學精神上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對待教育對象上“有教無類”和“因材施教”相結合;教育實踐上,主張“躬自厚而薄責于人”,身教重于言教。然而反思現代的教師,極少有教師能夠終身學習;卻大量存在對“誨人不倦”“有教無類”的誤用;并且不考慮“材”“教”的變數,簡單復制“因材施教”的現象也大量存在。因此,作為人師,應當繼承、弘揚并發展《論語》中的精華,并在此基礎上尋求繼承與創新的結合點,促進教師專業成長。
關鍵詞:《論語》;教師;教學
人類文明的傳承是通過一代人與下一代人的交往活動來完成的,這種特殊活動進而演化為教學活動,于是產生了教授者與學習者。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把從事于教授者稱為“師”,從學于“師”者稱為“弟子”或“門生”。因而,本文主要探討《論語》中的為師之道,并以此思考我國教師現狀,期望能給一些教育研究者以啟示。
一、《論語》中的為師之道
我國尊師重道之傳統歷史悠久,在師生關系中,為師之道居于主導地位。在《論語》中體現出的為師之道,主要有三個方面:教學精神上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對待教育對象上“有教無類”和“因材施教”相結合;教育實踐上,主張“躬自厚而薄責于人”,身教重于言教。孔夫子做到了這些,才被尊稱為“大成至圣先師”和“萬世師表”。
(一)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在教學活動中,師生雙方是互動的,只有雙方積極配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成績。作為教師,只有自己“學而不厭”,才能學到更多的知識,以便更好地教導弟子;而“誨人不倦”,則直接體現了為師之道的基本精神。師者的積極主動性,最突出地體現在“學而不厭”“誨人不倦”這兩方面。
教師的職責是“傳道、授業、解惑”。教師所傳的“道”總要比學生理解得正確、深刻,對所教授的“業”總要比學生廣博、精深,對所解答的“惑”,應該有更高的理論和豐富恰當的經驗。這些就決定了教師“學而不厭”,精益求精,才能不斷地豐富提升自己,在教學上得心應手,運用自如。
(二)有教無類,因材施教
在孔夫子的教學活動中,“有教無類”和“因材施教”是相結合的。“有教無類”體現了招生時的一視同仁,平等看待;“因材施教”反映出了在具體教育活動中根據每個人的不同資質而給予區別對待,這兩點在教學實踐中得到了完美的統一。
所謂的“有教無類”是指在教育對象上沒有種類的選擇和歧視。“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誨焉。”(《論語·述而》)“束脩”是學生為了表示對老師的尊重而敬上的臘肉,雖然比較少,但孔夫子比較重視,那是尊師重道的表現,是確立師生關系的憑證,凡持“束脩”之禮來學習的,不分貴賤、貧富、智愚、老少都同樣用心來教導。在孔門中,貴者如孟懿子、賤者如冉雍、貧者如顏淵、富者如子貢、智者如顏回、愚者如子貢等,每個學生都在孔夫子的教導下在某一具體方面都有所成就。
所謂的“因材施教”,首先要了解學生的基本特點,有了熟悉了解的前提,再貫徹“因材施教”的原則,就有了客觀依據。例如,在“問孝”“問仁”“問政”上,可以清晰看出夫子對同一個問題,能夠因提問者不同,做出方向一致但側重點不同的回答亦或是作出相反的回答。
正是遵循了“有教無類”的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招生原則,才使孔門學生眾多,人才濟濟;又由于堅持“因材施教”的原則,才使得孔夫子在教育上成就卓著。
(三)躬行實踐,身教重于言教
孔夫子不但言教,更重身教。孔夫子認為身教比言教更有說服力,教師本人應具一定的道德修養,以身作則,所以孔夫子的一生,不停地鍛煉自己的身心,推敲自己的主張,磨練自己的毅力,“歲寒,然后知松柏而后凋也”(《論語·子罕》),經歷種種磨難,仍然堅持自己的主張。教師是學生的楷模,要身體力行以身作則,用自己的行動向學生展示出榜樣,來影響學生。孔夫子正是這樣做的,在對弟子進行教育時,往往并不強調口頭說教,而是用自己的舉止行動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
二、從《論語》中為師之道對今日教師的幾點思考
(一)孔夫子“學而不厭”精神在現代集中體現為“終身學習”的理念
其實終身學習思想早已有之。我國相傳甚久的俗語“活到老,學到老”便是這種思想的體現。自古以來,在浩瀚的哲學、教育典籍中,許多哲學家、教育家都直接或間接地論述了終身學習。
孔夫子弟子三千,身通六藝者七十二人。這些學生按年齡來說跨度很大,既包括年幼的少年,也包括成年人,甚至年過半百的老人。孔子教育學說的核心是以“仁”為主的道德修養思想。“吾十有五而至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便反應了他要想使道德修養達到“仁”的境界,就必須終身學習。
靜想、反思現代的教師,有幾人能做到不斷學習、終身學習?理想層面上我們實行新課改,研究教師專業發展,推進教師繼續教育等措施及政策。現實層面上從事教學工作的一線教師忙于應付上級檢查,迫于提高應試成績,急于追求仕途等不正當之心態。理想是美好的,現實是骨感的。理想與現實之鴻溝,讓我們汗顏,以“傳道、授業、解惑”為職責的教師倘若不能持續不斷的終身學習,那么在日新月異信息更替如此之快的今天,我們拿什么教我們的接班人,我們怎么可能實現中國夢?這不得不讓我們反思教師終身學習的重要性。
(二)“誨人不倦”精神的誤用
倘若從提高應試成績來看,不得不說我國教師把“誨人不倦”精神體現的淋漓盡職。在教師的工資、榮譽與學生成績掛鉤的今天,提高學生成績被推崇至最上層。甚至不時會有報道說某某學校某某教師累倒亦或犧牲在辦公室、課堂上。并不反對他們為提高學生成績所作出的辛勤努力,然而我國教育的理論基礎是馬克思關于人的全面發展學說,亦即我們所要培養的是全面發展的人而不是應試的機器。“先成人,后成才”,我們教育實際卻恰恰背道而馳,而這樣教育的后遺癥已經或正在經歷:馬家爵案、北大宿舍投毒案等。這不得不令我們反思教師“誨人不倦”之精神不僅體現在提高學生成績上,更要明確體現在學生作為個體人的品德成長上。唯有如此,培養的才是完人。
(三)“有教無類”與“有教有類”
孔夫子“有教無類”思想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使教育下移至民間,解決了貧民子弟入園求學的奢華之夢。歷史橫跨幾千年,縱觀今天的教育,可以理直氣壯的說早已實現“有教無類”。是的,自建國后我國先后進行了8次課程改革,早已實行普及教育、義務教育。然而仔細推敲,細細琢磨,今天實現的是真正意義上的“有教無類”嗎?
表面上看義務教育保證了所有適齡兒童不分種族、性別必須入學接受教育。其實入學后,這些“類”并沒有隨著法律強制性的約束而消散,反而這些“類”在教師眼中被不斷放大,“有教無類”演變成“有教有類”,深入教學一線就會知曉這種情況隨處可見。錢權觀念,已根深蒂固置于國民頭腦中。然若學校這方凈土也受此惡勢影響,不得不為未來之教育擔憂。
(四)簡單復制“因材施教”
長期以來人們關注“因材施教”,不無原因。這是由于教育既然以學生為對象,而各個學生才具不同、品性有別,或有所長、或有所短,故“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禮記·學記》)。然而“材”“教”都是變數,并且使其得以實現的環境、條件差別甚大,因此“因材施教”可能簡單至極亦或困難重重。
在孔子所處主要實行個別施教的時代,“一對一”式的教學模式,教師很容易把握學生所長、所短,故“因材施教”倒也不難做到。自夸美紐斯“班級授課制”問世之后,在如今這種以學生群體為教育對象的情境中亦即“一師多生”的格局中,一個教師面對眾多學生,對他們的行為逐個指導而又使其行為得到改善,談何容易?更有甚者,將此“材”通教材之“材”,字雖相同然意義卻南轅北轍。他們雖思想上并無此理解,然而實際操作中卻是因“教材”施教為基礎,即使有“人材”施教的嘗試,也只是因“教材”施教的補充。
三、結語
綜上,通過對《論語》中為師之道的解讀,不難發現儒家在長期實踐中形成了一套由嚴格的教風、教紀和獨特的價值觀念構成的教師成長規范,這對今日教師成長仍具有極大的借鑒與指導意義。因此,作為人師,應當繼承、弘揚并發展《論語》中的精華,并且在弘揚與發展的基礎上尋求繼承與創新的結合點,促進教師不斷成長。
參考文獻:
[1]徐永波.終身教育與職業發展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2]陳桂生.孔子授業研究[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2.
[3]熊澤文.《論語》導讀[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4]傅維利.師德讀本[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蓮蓉.教師專業發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6]王榮德.教師道德教育論[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