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夏?朱華銀
摘 要:伴隨著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城市化興起,城市化的不斷發展又推動了產業的快速發展。文章從城市化的含義及相關理論入手,分析城市化的生成機制,探討產業發展與城市化的關系。
關鍵詞:產業發展;城市化;關系
一、引言
過去的經濟增長以產業結構作為衡量的標準,同時產業結構也影響著未來的經濟發展動態,是推動一個城市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為城市化的發展提供穩定的動力,并確保城市化的順利實現。產業發展和城市化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一方面,產業發展促進城市化的進程,另一方面,城市化的發展又為區域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提供強有力的保障。城市化進程中,農業、工業和第三產業分別保障、推動和促進城市化的發展。
二、城市化的含義及國內外相關理論
城市化的基本內涵是鄉村人口數量減少,鄉村人口逐漸走向城市或鄉村逐漸實現城鎮化的過程。城市人口不斷增加,不僅擴大了城市的勞動力,而且給城市帶來了創造經濟的動力。城市化的興起有兩大前提條件:農村生產力的提升和現代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城市化的形成是人口數量增加和經濟快速匯聚的過程,也將是經濟逐漸強大的過程。
李小東認為城市化進程中要素的集聚形成產業集聚,勞動力和人口的集聚為城市化的發展提供產業支持。周冰認為要從產業角度對城市化進行研究,城市化的形成主要在于附近主要產業的發展,重點產業的發展選擇決定了城市發展方向。汪冬梅和劉廷偉等的研究表明,產業結構轉換與推進是城市化的先決條件,經濟的聚集則是實現城市化的強有力的實現機制。王玉華提出產業發展和城鎮化互動推進的策略,認為城鎮產業發展要和整個國家的產業政策調整相協調。
劉易斯人口流動模型認為二元結構中傳統部門存在大量的剩余勞動力,現代工業部門工資高于生存工資,吸引大量剩余勞動力,通過資本積累,農村勞動者可以從原來的農業勞動轉變到工業勞動的模式。拉尼斯-費景漢對劉易斯模型進行了改進,形成了包括工業、農業混合形式的二元經濟結構下的人口流動模型,托達羅模型合理地解答了城市人口增加和農村人口逐漸減少的社會現實,討論了農業部門、城市正規部門、城市非正規部門三個部門的就業,目的在于找到控制鄉-城人口流動的方法。
三、城市化的生成機制
(一)產業結構的轉換與發展是城市化發展的動力機制
城市化的發展是社會和經濟發展的過程,在推進中受到眾多因素的限制,其中包括人口、環境、產業、文化等方面。在城市化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存在一些動力的推進,其中主要包括農業水平、工業化水平和第三產業的興起,同時隨著城市化規模的不斷推進,這三個方面的影響也逐漸成為推動城市化發展的主要動力。農業是第一產業,一線需要大量的勞動力,限制了城市化的進程;在工業化逐漸發展的過程中,產業逐漸向城市集聚和人口逐漸向城市涌進,城市化進程逐漸被推進。產業結構的轉變具有明顯的規律性,即第一產業的發展逐漸表現出下降的趨勢,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逐漸被重視,在整體產業中的占比也大大提升。
(二)經濟要素的流動與聚集是城市化的實現機制
從經濟學角度考慮,城市化是除了農業以外的其他產業發展帶來的經濟向某一個地方聚集,逐漸壯大,形成一定規模的聚集區的過程,不僅包括從事農業勞動的人民逐漸向第二、三產業轉移,還包括第二、三產業的資金和技術在城市里聚集。它強調農村經濟和城市經濟的轉變形式和過程。當產品剩余、勞動力剩余向城鎮地區流動、聚集,城市化形成變成可能。勞動力是城市化進程中另一重要的要素。隨著越來越多的人離開農村進入城市,轉化為非農村勞動者,城市的人口規模不斷在擴張。從人口分布角度來看,城市化水平的高低可以用城市人口與全國總人口的比作為衡量標準。
(三)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需要依托城市化
產業間優勢地位的更迭,舊產業不斷消亡,新產業不斷產生。產業結構的側重點圍繞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逐步轉移。通過分析以往各國的城市化發展,當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在整個國民經濟構成中所占地位越高,城市化的水平就越成熟。而城市化也是一種最直觀的產業結構轉變的表現形式,也是產業結構轉變的主要方面。產業結構調整直接影響城市化的發展進程。城市化的實質是農業水平的進步導致的勞動力的需求降低,使農業勞動人口逐漸轉變為非農業勞動者的過程。因此,產業結構的轉變必將表現為城市化的發展上,城市化進程的推進也主要依靠第二、三產業規模的擴大。
四、產業發展與城市化的關系
(一)工業化和服務業發展對城市化具有巨大的推動作用
工業化的發展有助于經濟增長和第三產業的發展,工業化的發展水平決定城市化的發展階段。隨著工業化程度的提高,工業部門的內部結構也有規律地發生變化。初級消費品工業更快地發展,在工業部門中占很大比重,資本品工業的發展速度加快,最終在工業中占優勢。第三產業適應工業化的客觀要求產生和發展,同時第三產業的興起和發展又大大加速工業化的進程。第三產業服務業通過集聚為工業化提供服務,充分發揮低成本優勢和產業效能,進而為工業和城市提供服務和基礎設施,為城市提供動力。
工業化刺激城市化發展的理論主要有:聚集經濟理論、城市發展的循環累積效應、發展極理論等。聚集經濟理論指企業適當集中后,在市場、成本、交易、創新等諸多方面給企業帶來的正的外部性。工業企業為追求聚集經濟而選擇布局城市,而企業在城市中的扎堆又會進一步凸顯聚集城市效應,進而推動城市的發展。城市發展的循環累積效應認為城市中的各產業部門是密切關聯的,一旦某種力量觸發了城市中某一產業的發展,就將引發產業部門的全面發展,進而促進城市的進一步發展。城市的循環發展不僅具有累積效應,而且還具有加速城市發展的效應。這兩種理論可以較好地說明單個城市自身成長的規律。而發展極理論則可以解釋區域內城市化水平提高的機制。發展極能夠產生吸引和輻射作用,促進自身并推動其他部門和地區的經濟增長。
(二)城市化的發展帶動了區域產業結構的演變和升級
在經濟增長過程中,導致產業結構變動的原因主要表現在勞動生產率的差異、供需結構鏈變動、世界進出口貿易和技術提升等。城市化的發展使得各種因素聚集在一起,其中產業結構轉換是這些要素流動的主要表現方式,促進生產要素在各產業間的流動。加速城市化發展可以拉動區域經濟持續增長,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促進城市化發展。尤其是通過大力發展深加工工業和技術密集型產業,為第三產業提供廣大的市場。通過城市的集聚與擴散效應,區域經濟協助發展,從而為實現區域經濟結構升級和區域經濟一體化提供可能。
(三)區域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和升級又進一步推動城市化發展進程
1.農業在城市化進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農業作為幾千年來一直存在的行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不僅在國民經濟中處于最基本的地位,而且也是國民經濟平穩發展的基礎,是永遠不可能被取代的行業。盡管在城市化進程中農業勞動力的占比急劇下降,但農業的發展仍然是工業化發展和城市化推進的先決條件。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從事農業的人數仍然相對較大,農業在國家的經濟發展中占有不可忽視的地位。隨著現代先進農業的推進,逐漸出現了農業勞動剩余和農業產品剩余,這為產業發展和城市化提供重要人員和物質保障。農業作為最基礎的產業,為非農產業源源不斷的提供糧食和原料,是其他產業的最直接的原材料供應方。農業還為城市的發展提供土地、勞動力和資本要素貢獻。城市的不斷發展擴大,需要更多的土地,因此必須依靠從農業中流出的土地,同時隨著農業現代化水平不斷提高,農業機械化進程也不斷提高,大量剩余勞動力從農業向工業、從農村向城市轉移。另外,農業一直以來都是我國經濟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早期的工業化提供了最原始的資本積累。
2.工業發展對城市化的推動作用
以高新技術產業為主導、基礎產業和制造業為支撐的產業格局新型工業化道路為城市化發展提供主要推動力。工業革命以來,城市化和工業化緊密相連,因為聚集經濟效應,工業發展的規模化和專業化,工業企業為追求聚集經濟而選擇布局于城市,而企業在城市中的扎堆進一步推動城市的發展。城市化的發展使得人口向城市聚集,導致大量的工業向城市聚集,企業才能夠獲得豐厚的利潤。城市作為經濟發展和人口聚集的中心,工業化擴大了生產規模,推動力城市化。工業化的發展階段與城市化息息相關,其發展速度和發展規模也決定了城市的發展水平。
3.第三產業發展對城市化的促進作用
第三產業的發展可以推動城市化水平,從而促進城市化發展。這是因為大部分的第三產業是勞動力需求巨大的行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決城市的許多勞動人口,對從第一、第二產業轉移出來勞動力具有較強的吸納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城市化的進程。
第三產業發展可以增強城市的經濟實力,為城市經濟發揮擴散效應提供了條件。第三產業越發達,對生產效率的提升越有利,擴大城市經濟的輻射范圍,加大城市對周邊的影響。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是加快工業化、現代化的必然要求,這對于促進國民經濟協調發展、提高經濟效益和效率、加快城市化進程有著重大作用。當今知識經濟興起,使經濟結構中新經濟成分的作用日益彰顯,對城市化的作用力正快速加大。
參考文獻:
[1]崔平軍.產業發展與城市化關系綜述[J].黑龍江對外商貿,2007(10).
[2]廖丹清.論城市化的豐富內涵和外延[J].計劃與市場,2001(4).
[3]趙小平.城鎮化與產業發展的關系研究綜述[J].經濟研究參考,2014(12).
[4]汪冬梅,劉廷偉,壬鑫,等.產業轉移與發展:農村城市化的中觀動力[J].農業現代化研究,2003(1).
[5]李清娟.產業發展與城市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