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劍郁
摘 要:本文介紹了在新課程背景下提高英語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幾個要素,即課前預設要有效化、課堂教學導入要藝術化、教學過程要突出人文性、和諧性、課堂教學活動要多樣化、教育手段要有策略性、課堂教學要注重生成性,旨在使課堂成為全面關照學生成長與發展的樂園。
關鍵詞:新課程;課堂教學;有效性
一、引言
目前的中學教學有一個非常突出的問題,那就是:教師教的很累,學生學的很苦,而學生的學習效果卻沒有很好。這是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必須面對的一個問題。因此如何使教師擁有新課程背景下的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理念,掌握新課程背景下的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或技術,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難題。
“有效教學”是新課改背景下催生的一種教學理念。“所謂‘有效,主要指‘通過教師在一段時間的教學后,學生所獲得具體的進步或發展”(魯子問等,2006)。“所謂‘教學,是指教師引起、維持或促進學生學習的所有行為”(同上)。概言之,有效教學是指教師遵循教學活動的客觀規律,使用恰當的教學策略,以盡量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盡可能多的教學效果。
二、提高中學英語課堂教學有效性要考慮的幾個要素
(一)課前預設要有效化
有效的課前準備是有效課堂教學的外延,是能否充分利用課堂短短40分鐘的關鍵一環。它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1.合理確定教學目標
教師在目標的確定上要盡可能的明確,確定目標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水平,所確定的目標應該是通過師生的共同努力可以達成的。除此之外,教師還應重視情感培養、態度轉變和價值觀及文化意識教育,注意教學形式和學習內容的統一。加強情感性教學,激發學習內驅力,增長學生的見識和能力,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幫助他們增強學習的信心,在有效的學習活動中,培養對學習的持久熱情。
2.合理加工教材內容
中國教育學會外語教學專業委員會理事長、新教材的編者龔亞夫先生說:“教材上有的并不一定全部要教;教的不一定要求全會;會的并不一定全考。”因此,教者在新教材的處理上應該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科學地分析學生具體情況,合理地加工教材內容,如改編(Adapt)、替換(Replace)、刪減(Omit)、增加(Add)、整合(Conform)。
3.指導學生有效預習
預習是課堂學習的起點。預習可以發現課堂學習中的知識障礙,為課堂學習作好知識儲備。這是因為新知識總是建立在某些舊知識基礎之上的。預習還可以提高聽課的積極性和目的性,這是因為預習時不可能全部領會教材的內容,總會遺留一些疑難點,這樣上課聽講的針對性就明確了,自然就可以進入較高的聽課境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要想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教師應該在課前就要下功夫,布置學生初步理解教材的基本內容和思路;復習和鞏固有關的舊概念、舊知識,并且把新舊知識聯系起來,找出重難點等。
(二)課堂教學導入要藝術化
“良好的看端,成功的一半”。老師導入成功,能吸引學生,使學生產生求知欲和好奇心,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教學。因而英語課必須重視導入的藝術化,從而更好地引導他們走入課堂,有效地完成教學任務。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幾點來考慮。
1.導入要有趣味性
我國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曾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從心理學角度講,興趣是認識事物過程中產生的良好情緒。這種心理狀況會促使學習者積極尋求認識和了解事物的途徑和方法,并表現出一種強烈的責任感和旺盛的探究精神。可見,如果課堂導入充滿趣味性,學生便會把學習看作是一種精神享受,因而能更加自覺積極地學習。例如,在教NSEC students book3 unit3 the Million Pound Bank-Note的時候,教師就可以采用課本劇導入法。而在教NSEFC students book3 unit2? Healthy eating的時候,可以采用猜謎法導入,教師可以事先在幻燈片上設置一些和食物有關的謎語或是描述某些食物的特征,讓學生猜食物的名稱。
2.導入的材料要新穎
現在的高中學生,很容易吸收新事物和新信息。他們對新事物都有好奇感,并急切地想弄清楚。因此,新穎的、富有時代性的信息,能更加引起學生的興趣。材料越新穎,越是大家關心的事,越貼近學生的生活,學生參與的興趣就越濃,效果也就會越好。例如課題Living with Disease 的話題是關于艾滋病的。筆者講到這個單元的時候正好是12月1日,世界艾滋病日。在導入新課的時候,筆者先問了學生“Whats the date today?”有部分學生就能說出來aids day。然后又給學生展示了一段為了宣傳艾滋病CCTV3制作的宣傳片,學生通過一些明星的表演對艾滋病有了一些更深入的了解,緊接著引出了這個單元的主題。
3.導入要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
盡管我們強調導入要有趣,但也不是說盲目追求新奇而忽視了學生的年齡特征、知識結構、接受能力等因素。導入選材必須貼近生活,面向大多學生。要在充分了解學生具體情況的基礎上,再確定切入點。切忌高高在上,超出學生的接受理解范圍。那就只會適得其反。比如有位教師在教一篇與動物有關的課文時,竟然以人類基因學為導入的開頭,結果弄得學生云里霧里,面面相覷,還以為這堂課的內容有多深奧。這就脫離了學生的知識水平,也沒有考慮到學生的興趣范圍,實在不足取。
(三)教學過程要突出人文性、和諧性
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認為:“成作用功的教學依賴于一種真誠的理解和信任的師生關系,依賴于一種和諧安全的課堂氣氛。”現代教學論也認為:“教育是一種旨在引起學習的師生間互感互助的交流活動,教師和學生是其中兩個最基本的動態因素。學生不僅是教學過程中知識的載體,更是教學過程中的合作者、參與者。”因此,師生關系是否融洽、和諧直接影響著教學的成敗。在課堂教學中起主導作用的教師應努力創設一種“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環境,營造一種尊重學生的觀點、問題,鼓勵學生提問、概括、假設和陳述的課堂氛圍,鼓勵評價學生的積極參與。
(四)課堂教學活動要多樣化
多樣化的課堂活動形式有利于保持學生的注意力。教師在設計課堂教學活動的時候應采用靈活的教學手段和方法,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就內容而言,教學活動既要有訓練活動、記憶活動,又要有理解活動、應用活動、策略活動、情感活動、反饋活動和評價活動等;就組織形式而言,既要有個體活動,又要有對子活動、小組活動和全班活動;就學習方式而言,既要有自主學習的活動,又要有在競爭中學習和在合作中學習的活動。但采用何種活動形式取決于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
(五)教育手段要有策略性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教育手段已經發展到運用多媒體了。媒體應用于英語課堂教學,可以使教學活動集文字、聲音、圖像、影像等信息功能于一體,實現課堂教學的大容量、多信息,多趣味和高效率。由于多媒體輔助教學,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生課堂學習效率,于是愈來愈受到大家的歡迎。但在使用過程當中要避免以下的弊端,否則,本為提高課堂有效性的課件就會浪費寶貴時間,反而得不償失。
1.教學媒體運用要以不束縛學生思維的發展為宜
由于多媒體教學課件是由教師事先設計的,上課時,教師只是按照準備好的流程機械地操作鼠標,完成各個教學步驟。也就是說,教師劃定了一個由起點到終點的嚴密軌跡,千方百計地引導學生沿著課件指示的軌跡走下去,不敢越雷池一步。這種定向式、模式化的教學,嚴重束縛著學生思維的發展。這與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與創新能力是相矛盾的。
2.教學媒體運用要以不阻礙課堂師生情感的交流為宜
多媒體的應用使板書相對減少,師生忙于應付眼花繚亂的課件,學生沒有思考的間隙,教師將目光移向課件的順利銜接,阻礙了師生情感的交流。課堂由原來的被教師把持著、控制著,到現在的完全被多媒體課件控制著,不能不說是由一個極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
(六)課堂教學要注重生成性
教學流程由許多環節組成,環節相互關聯,有著一定的先后次序,環節可以預設,但課堂教學如果一味地按照固定環節進行,不考慮動態的變化,那么必定落入僵化、機械、沉悶的泥塘。因此,我們應該提倡生成性課堂教學,生成性課堂強調教學的過程性,突出教學的個性化建構,追求學生的生命成長,是一種開放的、互動的、動態的、多元的教學形式。課堂教學如果失去了它的生成性,那么課堂也就失去了彈性和生命活力,正如鐘啟泉先生所說:“課堂教學應該關注在生長、成長中的人的整個生命。對智慧沒有挑戰性的課堂教學是不具有生成性的;沒有生命氣息的課堂也不具有生成性。從生命的高度來看,每一節課都是不可重復的激情與智慧綜合生成過程。”
但在實際教學中,許多教師誤把“滿堂問”等同于啟發式教學,或是誤把實施眾多的任務看作解決問題的活動。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往往被紛繁、蕪雜的問題或任務搞得暈頭轉向。教學活動的生成性應該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興趣出發,活動內容和方式盡量真實。不應為了預設而墨守成規,也不為生成而影響預設目標的實現以及教學計劃的落實,從而導致教學的隨意性和低效化。
三、結語
有效的課堂教學是兼顧知識的傳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養和個性塑造的過程,是全面地關照學生成長與發展的樂園。有效的課堂教學重視教學過程的探索性,重視教學中的師生的交往與對話。有效的課堂不是機械的生產一些整齊劃一的腦袋,它培養的學生是鮮活的,富有創造力的人才。
參考文獻:
[1]余文森.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理論與實踐[J].江蘇教育,2006(18):10-12.
[2]魯子問,王篤勤.新編英語教學論(高等師范院校教材)[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3]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