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我們的教學實踐中如何做到教學評的有效融合呢?以新北師大版四年級數學下冊《平均數》一課的教學為例,闡述教學評的有效融合關鍵在于制定精準的教學目標;指向目標、依托評價,充分展開教學;設計評價任務,達到目標要求。
關鍵詞:有效融合;教學目標;展開教學;評價
教學評的融合,它要求教師的教、學生的學、課堂的評是有效融合的。教師的教,是為目標的教;學生的學,是為目標的學;課堂的評,是對目標的評。以新北師大版四年級數學下冊《平均數》一課的教學為例,具體闡述在課堂教學中是如何做到的。
一、 制定精準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一節課的導航,它能讓教師明確本節課教的目標,學生明確學的目標,以及整堂課要達到什么樣的心靈體驗。基于這一點,要做到目標、教學、評價的有效融合,首先要制定出精準的教學目標。
我們在制定教學目標時,要深入研究《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標準》),以《標準》的課程性質、基本理念、分學段的課程目標以及教學要求與課程安排來制定。在設定教學目標之前,還得根據學情分析,對教材內容進行深入分析,準確把握教材的內容,結合單元目標從整體上設計教學目標。例如,教學北師大版四年級下冊《平均數》一課,教學目標的設定首先結合《標準》中“統計與概率”教學的總體目標,即:經歷在實際問題中收集和處理數據、利用數據分析問題、獲取信息的過程,掌握統計與概率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其次,結合教材分析。平均數是統計學中一個常用的統計量。教材中把平均數安排在《數據的表示和分析》里,明顯加重了平均數的意義在數據的表示和分析中的分量,突出了平均數的統計學意義。最后結合學生的學情分析,由于四年級學生已經具備平均分的基礎知識,所以應著重讓學生理解平均數的意義。故設立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1. 結合解決問題的過程,了解平均數的意義。2. 能結合簡單的統計圖表,解決一些簡單的與平均數有關的實際問題。3. 進一步積累數據分析的活動經驗。
二、 確定完整教學程序
教師應遵循目標,依托評價,充分展開有效教學。在課堂上,教學沒有充分展開的現象很多:學生說得不充分,即當學生回答問題時,教師著急幫學生說完;學生做得不充分,即當學生練習還沒有結束時,教師就急著開始講解;學生的合作與探究不充分,即教師只是把合作探究當成形式,學生并沒有真正進行深入的探究。這些現象的出現歸根結底是教學目標意識的缺失,目標、評價與教學在課堂上沒有真正達到有效融合。因此要實現教學評的有效融合,只有圍繞教學目標合理設計教學設計,充分展開教學過程。
首先,教學展開是指向教學目標。什么時候該讓學生獨立思考、合作探究,什么時候該介入引導,都是由目標決定的。目標中要求學生達到怎樣的程度,教師的教學展開就應該遵循目標要求。例如,在《平均數》一課中,為了實現第一個目標中,結合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讓學生體會了解平均數的意義,積累數據分析的活動經驗。把這個環節的教學過程設計成組織學生討論小林平均記住6個數字的由來,在平均分認知的基礎上,設計兩種思路:一是“移多補少”的方法,意在通過擺一擺,畫一畫的方法,借助直觀操作,把平均數的理解和統計結合起來,體會平均數的意義;二是在此基礎上計算平均數的一般方法,從算法的角度體會平均數的意義。在學生的交流討論中,學生很快就能知道這個平均數6是怎么得到的,但是還不夠,因為目標中是要求了解平均數的意義,還需要一個總結提升的過程,所以在學生找出平均數6之后,進一步讓學生思考為什么表格中沒有6,而我們這里又能用這個數字6來代表呢,從而引發了學生深入討論平均數的意義,以實現結合解題過程,進一步積累數據分析的活動經驗,了解平均數的意義這個目標。在這個環節的教學中,我根據目標對教學進行了合理的、較為充分的展開,這樣就確保了目標的達成。
其次,教學的全面、有序、目標明確的展開,另一方面可以依托評價,在教學過程中有時候合理的評價顯得尤其重要,關系到你的教學過程是否能充分開展。比如在《平均數》一課中:讓學生說出哪個數能代表小林對數字的記憶水平呢?說說你的理由。此時學生給出了5,7,6這三個答案,那到底這三個答案哪個才能真正代表小林同學的記憶水平呢?在這里我不評價,設下疑問,讓學生有探索的欲望,等到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真正探究出哪個數能代表小林的記憶水平,這時候再來評價,學生顯然已經對用哪個數來代表了如指掌了,此時只要給學生肯定哪個數是正確的即可。這樣的延時評價不僅使得教學活動更加充分地展開,也使得學生在疑問中真正了解了平均數的意義,也做到了教學評的有效融合。
三、 達成目標要求
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核心和靈魂,是課堂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有了教學目標的精準確定和教學程序的完整開展,更要看看是否達成目標要求,而設計合理的評價任務是檢測目標要求達成與否的有效手段。
在《平均數》一課的教學中,為了檢測是否達到“根據能結合簡單的統計圖表,解決一些簡單的與平均數有關的實際問題”這個教學目標,我設計如下的評價任務。
下表是某地一星期的氣溫記錄。請分別算出這星期最高氣溫和最低氣溫的平均值。
這要求學生不僅要讀懂這個簡單的統計圖表,還能解決這樣的一個與平均數有關的實際問題。學生對這道題的答題情況如何,就能對這節課的這個目標達成情況做出相應評價。
為了檢測是否達成了解平均數的意義這個教學目標,設計了讓學生例舉生活中平均數的例子,并能說說它所代表的意義。學生反饋得如何,就能對了解平均數的意義這個目標達成情況做出相應評價。
綜上所述,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制定精準教學目標,依據目標充分展開教學,設計合理的評價任務檢測目標達成情況,讓教者知其所教,學者明其所學,這樣才能做到課堂的真正有效。
參考文獻:
[1]吳曉亮.課堂現場的“教—學—評一致性”——以“解決問題的策略——替換”一課的教學為例[J].中小學管理,2013(1).
[2]鄒穎.“教—學—評一致性”在英語課堂中的實施策略研究[J].校園英語,2016.
[3]2011年版《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
作者簡介:黃巧燕,福建省泉州市,福建省泉州市鯉城區第三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