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針對《電工學》課程存在的問題,文中提出了從課堂教學模式、課堂授課內容、考核方式三個方面對課程進行教學模塊的設計。通過改革傳統的《電工學》課程教學模式,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提高了學生的總評成績。
關鍵詞:電工學;教學;模塊
《電工學》課程是工科非電專業開設的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該課程是一切后續電類課程的基礎,目的是讓學生掌握電學方面的基礎理論,獲得相關的基本技能,為將來從事科研工作和工程技術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但是在講授該課程的過程中,教師們發現了越來越多的問題,如:長期陳舊不變的教學內容,不斷削減的教學課時,單一的課堂教學方法,薄弱的實踐實驗環節等等。本文提出的關于課程教學模塊的設計旨在把握該課程核心知識點,優化課堂教學質量。
一、 課堂教學模式的模塊化設計
《電工學》課程教學大綱要求的教學內容知識點多,而課時又相對較少,因此授課教師必須要充分利用課堂時間安排好教學內容,力爭讓學生在課堂上能掌握該課程的重點和難點問題。同時,教師要注重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主動地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從而解決問題。
為了高效利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課題組將課堂教學模式進行了模塊化設計,具體分為復習模塊、授新模塊以及交流模塊。每節課開始上課時先進行復習模塊,可以根據復習內容的特點,由授課教師或者學生來完成此模塊。授新模塊主要依靠老師講解新的知識點,在講解過程中可以結合和專業相關的新技術和新概念,給學生觀看一些視頻資料或者結合圖片資料進行講解,力求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交流模塊主要是留給學生的提問時間,教師也可以利用這個時間段引導學生更深入地思考問題,發散思維。
二、 課堂授課內容的模塊化設計
電工學是非電專業的一門技術基礎課,它的主要任務是為學生學習專業知識和從事工程技術工作打好電工技術和電子技術的理論基礎,并使學生受到必要的基本技能的訓練。該課程講授時分為電工技術和電子技術,在電工技術中主要介紹基礎性知識和常用電工設備;電子技術部分包括模擬電子技術和數字電子技術兩部分內容。電工學課程的內容和體系隨著電工和電子技術的發展和工科非電類專業的需要在不斷更新和改革。
三、 考核方式的模塊化設計
為了保證全面、科學地考察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需要對考核方式做出模塊化設計。具體分為平時成績(占比15%)、實驗成績(占比10%)、期中考試成績(占比15%)和期末考試成績(占比60%)四個模塊。
(一) 平時成績模塊
平時成績給定的主要依據是學生課堂出勤率、作業完成情況、上課狀態以及第二課堂的表現。由于課堂時間所限,有些班級人數較多,學生的出勤情況可以在班干部協助下考察。教師可以根據教學模塊內容的不同靈活地布置作業,具體分為基礎類題目、設計類題目,還可以結合專業特點布置一些大作業。上課狀態要關注學生的聽課狀態、和教師的互動情況以及參與課堂談論的積極性。另外,由于該課程的內容多、課時少,很多在課堂上沒有時間解決的問題自然會留到第二課堂,因此學生在第二課堂的表現也應該計入平時成績。綜上,此模塊主要考察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關注的重點是學生的學習態度。鼓勵和監督學生形成一個良好的學習態度,不單是給定成績那么簡單,而是讓學生終身受益的一件大事。
(二) 實驗成績模塊
實驗部分是電工學課程必不可少的一個教學環節。通過實驗,可以使學生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同時有效提高自己的動手實踐能力和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實驗具體包括驗證性實驗和設計類實驗。各個專業實驗的個數和具體內容有所不同,具體的實驗成績由實驗室老師根據學生完成實驗的情況進行評定。在實驗這個模塊中,教師評定學生成績時特別要注意成績的公平性和公正性。目前,由于實驗室條件所限,常常是幾個學生一組共同完成實驗,不是每個學生都有動手實踐的機會,而且由于一些客觀原因,也可能會出現實驗結果不理想的情況,因此教師需要根據實驗內容、學生完成實驗的具體過程、實驗結果以及實驗報告綜合評定學生的實驗成績,切莫在一個組里簡單地“一碗水端平”,這樣會打擊一部分學生參與實驗的積極性。
(三) 期中考試成績模塊
考慮到該課程涉及的教學內容多,難度大,又是大二學生在第一學期開設的專業基礎課,我院長期以來要求該課程要進行期中考試。通過期中考試,一方面教師可以了解學生在前半學期對該課程的掌握情況,找到學生的薄弱環節,發現前期教學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另一方面也可以督促學生重視對專業基礎課程的學習,讓學生通過考試找到自己學習該課程的短板問題,及時調整學習方法,力求達到更好的學習效果。在此模塊中,教師需要注意考試的內容和題型,內容上要以基本概念、基本理論的考察為主,同時加入一部分發揮類的題目,給學生留有一些提升空間。題型不要過于單一,盡量和期末考試的題型類似,這樣可以幫助學生提前適應該課程的期末大考。
(四) 期末考試成績模塊
在四個模塊中,期末考試成績的占比是最高的,其結果直接決定了總評成績的級別。為了保證學生能考出正常的期末考試成績,首先在該課程結課后,教師要結合教學計劃,給學生留有合理的復習時間,時間過多過少都不好。其次,在學生復習過程中,可以適當地安排輔導答疑時間。考慮到本校的學生生源較為特殊,也可以給個別基礎較差的學生“開小灶”,針對個別重點和難點問題反復講解。
學院設有“機械工程”、“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交通運輸”3個本科專業,同時還設有卓越工程師班,本課程作為專業基礎課程,期末考試內容要兼顧各個專業的特點,考試要以對課程基本內容的理解和靈活運用為主,同時對部分重點和難點問題可以進行拔高測試。
四、 結論
對課程進行合理的模塊化設計,不僅能把繁多復雜的教學內容劃分為一個個易于理解和掌握的知識模塊,同時也能提高學生學習該課程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分析課程體系、把握學習重點的自學能力。從實施效果看,學生學習該課程的興趣提高了,總評成績也比往屆學生有所提升。然而,課程教學改革是一個需要長期研究和完善的過程,為保證學生能打下一個堅實的電學基礎,課題組將繼續努力,不斷探索和解決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
參考文獻:
[1]秦曾煌.電工技術[M].7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秦曾煌.電子技術[M].7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王亞君,馬永紅,關維國.創新教育下電子技術基礎課程教學改革研究[J].遼寧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20(2):120-122.
[4]王娟.新形勢下電工電子技術課程教學改革的探討[J].職業教育,2018(1),211-213.
[5]譚盧敏,鄧鑒,江良平等.電子技術課程多層次教學改革探索[J].輕工科技,2018,34(2):153-154.
作者簡介:
丁莉君,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寧夏大學機械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