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課堂改革的背景下,一部分老師由滿堂灌的傳統教學,顛覆式地轉變為“放羊式”教學,老師做“甩手掌柜”,從一個極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使課堂成為“搞笑課堂”!如何使課堂教學真正做到更有效、更高效是我們共同的追求,在這里以我校的“五學”課堂教學模式來組織《城市區位分析》一節知識的教學,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關鍵詞:教學;城市;實錄
本課時重在分析城市區位,掌握城市區位綜合分析的一般方法,為以后的學習打下基礎,突出人地關系思想。高一學生通過前面的學習,已初步掌握了地理學習的一般方法,但綜合分析能力有限,根據課標和學生的特點,將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定為三個:1. 了解城市區位的含義;2. 結合具體區域,分析影響城市分布的主要區位因素,并理解其是在不斷變化的;3. 熟練應用城市的區位分析方法。
本節課在教學方式上改變傳統一言堂的教學方式,采用我校“五學課堂”模式(靜心自學—定向導學—激情互學—精講助學—檢測評學),但又打破五學課堂的固定順序,做到靈活運用,切實提高課堂的效率。
從內容設計上以西安為案例,通過設置問題引導學生完成本節課的學習。西安是一個非常典型的城市,古代曾是十三朝古都、古絲綢之路的起點,西北龍頭和關中城市群的核心,它從漢代興起,到唐后沒落,再到改革開放后的再次騰飛,反應了城市區位因素的發展和變化。所以在教學內容上以“西安”為案例,以西安的興起、衰落、騰飛為主線,引導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使學生掌握影響城市的區位因素,理解城市的區位因素在城市的發展過程中也是在不斷變化的,熟練應用城市區位分析的方法。
靜心自學:上課前一天利用20分鐘左右自習時間,要求學生認真閱讀文本,邊讀邊做,運用查、畫、寫、記等方式,對文本內容歸納分析,獨立思考,深入鉆研,完成對“導學案”上老師依據學情預設“靜心自學”部分的問題或題目。學生將難以獨立解決的問題記錄下來,并將自己在自學產生新的疑難問題提出來。
教學片斷一:通過閱讀湘教版地理必修二教材P26-P28的內容、查閱地圖冊(中國地形、中國交通圖、中國河流圖),完成靜心自學習題,通過預習使學生了解城市的定義、特點、分類及區位、城市區位的定義,掌握影響城市區位因素并能舉例在城市區位因素影響下興起、發展的典型城市,完成初級學習目標,為本節課的學習打下基礎。
定向導學:教師運用簡明的語言或多媒體圖片、視頻等導入新課,明確學習的內容和意義,引發學生的好奇心,激發興趣。展示本節課學習目標,使學生明確當堂學習的目標、重點、難點。
教學片斷二:以“猜城市游戲”導入新課,設置問題“古時八水環繞、有兩項六處遺產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曾是13個王朝的古都、關中平原城市群的核心城市、陜西省的省會……”,問題層層遞進,引導學生猜出西安。再通過展示大量的精美圖片使學生對西安產生視覺沖擊,在感性上對西安有了初步的了解。通過此游戲,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為本節課學習西安奠定了基礎。接下來展示本節課學習目標,使學生明確學習的目標、重難點。
精講助學:教師對學生的自學、互學情況進行點評激勵,對出現的問題進行糾正。通過指導學生變換思維角度,精講剖析,幫助學生解難釋疑。精選典型題目或拓展延伸內容,講規律、講思路、講方法,理清知識結構,構建思維模型。
教學片斷三:教師提供《定都長安》文字和視頻材料(視頻和材料略),要求學生結合視頻和文字資料,總結長安作為古都興起的原因。從而引出區位和城市區位的定義。
教學片斷四:教師提供長安衰落的文字材料(材料略),要求學生根據材料,舉例說明西安衰落的原因。在分析西安漕運時,通過對比“隋朝河流通航圖和中國近現代水運圖”,分析總結河流對城市的功能有哪些?
在“河流區位圖”中標注出易形成城市的河流四個區位。結合“我國南方內河航線和主要城市分布圖”找出相應的城市,從而得出結論“人流和物流的集聚、中轉部位易形成較大的城市”。
結合“1937年中國主要鐵路示意圖和石家莊鐵路圖”引導學生對比西安分析石家莊快速發展的主導因素,并列舉出“火車拉來的城市”。從而得出結論:“鐵路交匯處”易形成城市,交通的變化會影響到一個城市的興衰。
激情互學:教師通過投影出示學生要討論的問題和有關要求,小組長主持,組織本組成員進行討論,要求人人主動發言,通過互幫互學,合作研討,解決學習中的疑難問題,并記錄。討論結束后,各組選派代表,通過口頭、板演或借助多媒體展臺,展示所學。其他學生進行質疑補充,通過生生互動,達到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掌握知識的目的。
教學片斷五:通過角色扮演,小組合作探究,完成下面問題:“長安衰落的原因是方方面面引起的,今天的西安想要再次創造輝煌,你作為西安市長,將從哪些方面入手?”教師展示視頻《未來的西安》(視頻略),學生觀看短片,體會西安新發展。
教學片斷六:回顧長安城由興盛,到衰落,再到今天騰飛,總結歸納出城市區位分析的一般方法(從幾個方面分析城市區位?每個城市的主導區位因素一樣嗎?區位因素是變化的還是不變的?):①全面性(三大因素綜合分析);②主導性(主導區位因素突出分析);③動態性(體現區位的發展變化)。可見影響城市的自然地理區位是相對穩定的,而經濟地理區位是變化的。長安形成的初期,主要考慮自然地理區位,發展變化過程中,主要考慮經濟和政治文化地理區位。
教學片斷七:教師提供《遷安市情宣傳片》和文字材料(視頻和材料略),要求學生結合視頻和文字材料,運用所學知識和城市區位分析方法對遷安進行城市區位分析。從而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并讓學生感受到地理存在于我們生活中、存在我們的身邊,體會到學習地理的樂趣和重要性。同時使學生感受到家鄉的美麗和繁榮,身為遷安人而驕傲自豪,增強學生熱愛家鄉思想情感。
檢測評學:學生根據“導學案”或多媒體投影上的要求完成達標檢測。要求學生獨立思考,限時完成測試題,檢測本節課的學習效果。接下來教師組織學生自我評價、學生互評,教師對小組和個人表現做出評價。
教學片斷八:學生限時獨立完成檢測評學測試題,通過限時訓練,既檢測了本節課的學習效果,同時起到了鞏固基礎、提升能力的目的。生生、師生互評,對學生的表現給予肯定和鼓勵,使學生感受到合作與競爭,達到以評促進的目的。
教學片斷九:引導學生對本節內容反思總結,整理回顧,畫出思維導圖。最后引導學生對本節知識進行總結梳理,構建思維導圖,形成知識網絡,感受收獲,查漏補缺,此板書設計整體上能體現城市區位因素的全面性,橫向每一幕能看出區位因素的主導性,縱向能看出區位因素的變化性。
本節課以“五學課堂”的模式組織教學,使學生從感性和理性上對城市區位因素產生了更加深入的認識和理解,學生不但掌握了城市區位因素的知識,同時掌握了城市區位因素綜合分析的一般方法。切實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提高了課堂效率,培養了學生的地理基本素養,使學生得到全面發展。
作者簡介:
王明利,河北省遷安市,河北省遷安市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