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黨的十八大四中全會以來,我國深入貫徹將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當中。與此同時,法治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之一,為將道德與法治進行綜合性學習,我們需要從中小學生的學習課程當中融入道德與法治的內容,本文就如何增強道德與法治教學的實效性提出幾點建議,希望能對中小學生的道德與法治教育提供一定的幫助。
關鍵詞:道德;法治;中小學生;教學
一、 對學生培養道德與法治交融的信仰
在前年,我國教育部將原先七年級的《思想道德》教材更名為《道德與法治》,并且在對七年級的教材進行更名之后,其他關于道德與法治的教材也相繼問世。道德與法治教材的內容不僅包含道德與法律的知識,還涵蓋了心理與國情方面的內容。該教材將上述內容進行有效的整合,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讓學生不僅能學習到知識,還能提高能力,同時這樣思想方法與思維方式融為一體,對于當前的教學方式來說,具有鮮明的綜合性。因此,在對這本教材進行學習的過程中,我們不能將心理、道德、法律、國情等內容分開學習。只有將這四者進行緊密的結合才能做到以法律體現道德的理念。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例子,體現出道德滋養法律的精神。在進行課堂教學時,可以將知識與生活內容進行聯系,培養學生道德與法律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理念。
習近平總書記在對道德與法律的闡述當中提出法律是準繩,道德是基礎的理念,闡述道德與法律的關系,法治與德治不可分離,不可偏廢,因為國家的治理需要道德與法律共同發揮作用才能維護好我們的社會。無論何時何地,我們都不可以忽略道德與法律對社會的重要作用。從某一程度來說,法律是成文的道德,同時,法律也是道德的底線,是道德的保障。法律法規在進行制定的過程中需要樹立道德導向,以弘揚美德為基礎對法律進行完整的制定,這樣才可以使法律成為社會主義發展進程當中的良法。在以道德為基礎制定法律的同時,也培養人們關于道德法律的信仰以及法治觀念,在引導人們自覺履行法律義務的同時,營造一個全社會都講法守法的生活環境。特別是中小學生的教師要認真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對于道德與法治方面的精神指導,在對學生的教育當中滲透道德與法治的觀念,弘揚中華民族誠信、友善的美德,且在進行道德教育當中,將法律的內涵滲入其中,引導學生形成德法交融的法治信仰,提升學生道德水準和法律意識的良好局面。
二、 合理設計教學結構,有效使用教學教材
教材對于中小學生的學習來說屬于基礎性的教學資源,教師在使用教材對學生進行課堂教育時,不能拘泥于教材的基礎內容,“既要走進教材,又要走出教材”,也就是說,教師不僅要對教材的內容進行全面講解,還需要對生活中涉及的內容進行解釋,使用一個創造性的方式利用教材才是我們對教材運用應該持有的態度。教材作為教學內容的重要載體,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課堂教育時必須要尊重教材中的知識,并且認真鉆研教材涉及的知識點。在對新教材的內容進行解釋時應該注意以下兩點,其一,要注意到新教材的功能與舊教材的課堂講課方式有所差異,新教材更加注重教師與學生在課堂上的交流。其二,教材書涵蓋的內容對學生來說還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在對學生進行法律與道德教育時,一定要走出課堂。
不過,在真正的實踐教學當中需要做到以下兩點,才能真正地有效利用教材,優化教學過程。其一,對教材進行及時的更新與充實。一般來說,當需要對一本教材進行更新時,多半是因為原有的教材選用數字以及例子素材已經過時,或者是原有的內容已經跟不上時代的發展。將數字與素材例子更換成比較貼近當今社會的材料,就是我們所說的更新素材。而所謂的充實素材就是將最近中央的一些會議,以及重要文件所提出的新理念,新觀點,新戰略融入新的教材當中,實現教材內容與時俱進。其二,將教材內容進行重新組合。所謂的重新組合教材,也只是對原本教材中的框架順序進行重新排列組合。很多教材都是采用板塊式學習的模式,許多板塊的不同排列順序決定了教材內容的主次性,但是教材的總體內容以及主旨不發生改變。例如:在原本的教材當中,有關尊老愛幼的一個學習板塊,內容提倡舍己為人的觀念,主張將個人利益放在身后,向社會當中的老人和幼兒伸出援手。但是自從社會中老人碰瓷的現象出現之后,更多的教材主張首先是保護自己,有能力再保護別人。在如今的道德與法律教材中,更加注重以人為主、家庭美滿、社會公德教育為重點。以憲法和公民權利義務教育為核心,始終貫徹權利義務教育的要求,提高學生個人的人文素養。
三、 著力于創新教學方法,形成學生主動學習的良好局面
在當今社會,網絡化、數字化以及智能化改變了我們生活交往的方式,促進全球經濟的發展,除此之外,還改變著當今社會上的教育形態。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對于道德與法制的教育更加不能墨守成規,尤其是在教學方法上更加要順應時代的步伐。為了滿足社會的需求,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我們必須加大教學方法的創新力度。為切實落實到這要求,我們列舉了幾種具體的方法,希望能對接下來的教學提供一定的幫助。
其一,開展課堂中的體驗教學。所謂的體驗教學就是教師將學生組織在一起,設計一定的情境,讓學生擔任不同的角色,通過親身體驗感悟法律知識,以增強法律意識。例如大學學習中的模擬法庭。其二,開展案例教學的方式。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當中引入一些真實的案例,讓學生在腦海中設定案情現場,引導其進行案件梳理和加工。在對案件進行梳理的過程中學到法律知識。其三,開展實踐教學。實踐教學在平常的教學方式中屬于比較通用的一種,我們可以利用社會上的一些社會與法活動,引導學生們進行實際參與,在活動中學習到法律知識。
四、 結語
在目前道德與法律的課程資源開發過程中,缺少很多實戰經驗。本文對教學的實效性提出這幾點建議,引導我國道德與法律教育走向正常軌道。
參考文獻:
[1]林玲.淺析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讓學引思”理念的融入[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17,11(25).
[2]徐文東.道德與法治教學當體現對學生的思想引領[J].考試周刊,2017(24).
[3]鄧敏霞.淺論有效開展道德與法治教學的策略[J].中學教學參考,2017(18).
作者簡介:
陳明海,福建省泉州市,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區鳩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