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興翠
【關鍵詞】婦產科;腹部手術;切口感染
隨著腹腔鏡技術在我國現代婦產科臨床上的廣泛應用,對患者產生的創口較小,出血量也較少,對患者腹腔損傷也較輕微,患者容易康復,疼痛較輕微,切口較小等優點。但是,隨著腹腔鏡手術的推廣應用頻率增加,患者術后出現傷口感染的幾率也在逐年增長,成為腹腔鏡手術的并發癥之一。術后發生傷口感染的患者的臨床表現一般為疼痛、體溫升高,如果我們無法采用即時的有效措施進行防治,則會影響臨床療效,甚至還有可能會對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脅。為了能夠顯著降低患者的盆腔感染發生率,分析婦科腹腔鏡手術后盆腔感染的因素具有重要的意義。
1.1資料選用2015年8月到2018年8月在我院婦產科進行腹部手術的600例患者,所有的患者年齡均在18~56歲,平均年齡為35.4±8.5歲,發生感染主要集中在4~9月。患者手術的類型包括剖宮產手術,人工流產手術,子宮肌瘤剔除術,全子宮切除手術。研究對象納入的標準:一是在我院婦科進行手術的患者;二是術后出現惡寒、發熱、酸痛、傷,出現膿液的患者;三是血常規中顯示白細胞超出正常范圍,中性粒細胞比例增加,以上三個條件的所有條件的研究對象就納入,排除具有高血壓、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也排除近期使用過免疫抑制劑以及激素類藥物的患者。
1.2調查方法使用回顧性調查研究法,根據患者的病例資料記載來判斷是否出現切口感染現象,還要從患者自身和手術方面來分析出現切口感染的原因。患者自身可以從年齡、身高體重和血紅蛋白水平等因素;手術因素需要考慮手術發生的時間、手術方法和縫合方法等。
1.3診斷標準根據患者的感染來進行診斷,感染患者傷口出現膿液,體溫升高,輔助性檢查表明,血常規中白細胞升高,中性粒細胞的比例大大幅增加,而未感染中患者無任何不適,輔助檢查表明,無任何異常現象。
1.4統計方法采用常規的醫學數理統計方法,以P<0.05為有顯著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根據統計結果發現,發生腹部切口感染的因素主要有如下幾種:
3.1年齡因素隨著患者的年齡的增長,根據相關研究發現,在50周歲以上的患者發生術后感染的幾率較大,并且主要是婦產科患者。對于高齡患者來說,身體免疫力有所下降,對外界的各種細菌病毒不能夠進行有效的抵抗。同時,對于手術創傷后自我恢復能力也下降,從而就大大增加了感染的幾率。
3.2手術因素在術前患者處于焦慮的心理狀態,更有可能產生應急反應。雖然在手術前,醫生護士都會對整個手術過程以及安全有效性,對患者及其家屬進行細心的講解疏導,但患者始終比較緊張,容易產生應激反應。其次,各位親朋好友探望,也增加了感染的機率。手術中,由于麻醉或者手術創口的大小的影響,而患者多為有創口,所以一般都會提前使用相應的麻醉藥麻醉方式,如呼吸麻醉可能會損傷呼吸道粘膜,從而增大呼吸道感染幾率。除此之外,傷口較大,可能也增加了手術的暴露面積,從而增加感染幾率,術后患者的免疫力下降,其感染的幾率也增加。
3.4護理措施在手術前、中、后分別采用不同的措施處理措施。手術前,醫護人員需要對患者進行一個詳細的了解,弄清楚患者的病史資料,還要關注特殊群體患者。在手術前,對患者進行全面的體檢,清楚患者的身體素質,如果身體素質差,就要及時進行營養補給,防止手術過后腹部切口感染的事情發生。術前12小時禁食,術前4小時內禁止喝水,防止麻醉效果降低。除此之外,在手術前晚要用清理身體,術前2天服用流食。術前1周左右,要口服或靜脈注射足夠的熱量、蛋白質和維生素。手術中,針對不同的患者的癥狀不同,需要采取不一樣的手術方法來縫合手術。采用正確的消毒滅菌方法,準確監測滅菌效果。在手術中,手術操作復雜,運行時間較長,因此必須要采用合適的抗生素量,否則很有可能產生感染。術后,我們要對患者進行保護腹部指導,幫助患者進行良好的排水,幫助患者手術傷口愈合。研究表明,在術后,對傷口護理意義十分重大,不僅要在手術時進行清潔護理,在手術后也要進行仔細的護理,幫助患者切口愈合。在護理中我們要平臥6小時,術后檢測患者的身體體征指標,定時清洗傷口,禁止性生活,還要定期進行檢查。
綜上所述,在婦產科腹部手術過程中,我們必須要十分重視傷口感染的因素,必須找到相應的原因,對癥下藥,從而進行預見性護理干預,也對患者做好心理疏導工作,從而縮短患者的恢復時間,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命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