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艷玲
【關鍵詞】護理干預;偏頭疼;應用效果
肺結核是一種會產生嚴重后果的傳染性疾病,治療周期持久,且病情復雜多變,耐藥風險性較高,從而導致病情反復,較難治愈。臨床認為輔以恰當的護理干預有著其必要性。綜合護理干預涉及內容廣泛、全面,對肺結核患者來說,此干預模式對其治療、管控均可收獲滿意效果。基于此,本研究于肺結核臨床護理干預過程中采取綜合護理干預模式,現報告如下。
1.1臨床資料研究對象為94例肺結核患者,均于2018年3月~2019年3月期間在本院接受相關治療,依據干預方案不同將其分為2組,對照組47例,男24例,女23例,年齡50~79歲,平均年齡(66.71±10.13)歲;研究組47例,男25例,女22例,年齡51~80歲,平均年齡(66.74±10.15)歲。2組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符合肺結核相關診斷標準;②有基本的言語表達能力,可完成心理測驗和臨床評估。排除標準:①肝、腎、肺、心嚴重功能不全;②自身免疫性疾病;③精神疾患或嚴重認知障礙;④臨床資料不完整。
1.3護理方法對照組接受常規護理干預,具體內容:①癥狀評估:低熱、乏力等癥狀發生情況,及時給予對癥處理;②體溫監測,遵醫用藥;③記錄并正確處理治療過程中所出現的不良反應,做好相應的預防措施;④臥床休息,視情況增加戶外活動。
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接受綜合護理干預,具體內容:
心理干預。入院之初與患者、家屬溝通,獲得信任,建立良好護患關系;通過觀察、調查問卷等在內的多樣化方式對患者心理進行評估,依據評估結果準確處理其負性心理,在日常溝通過程中鼓勵其多表達自己內心最真實的感受,為其提供合理的宣泄方法。
健康教育。護理人員與患者之間進行一對一健康教育,科普肺結核防治知識,還可將相關內容整理成冊,綜合考慮患者文化水平、理解力等,如有必要則應給予相應的強化指導。
藥物干預。向患者及其家屬逐一介紹藥物治療方案、作用機制、規范用藥重要性以及潛在的副作用,提供服藥指導,特別是焦慮程度較為明顯的患者,應對服藥過程加強監督,最小化漏服、拒絕服藥等情況的發生。
飲食干預。增加高熱量、高蛋白、富含高維生素飲食,易消化,少量多餐,不可暴飲暴食,規律、定時、定量進食;不可吸煙,不可大量運動,為其制定每天運動方案,認識到正確飲食的必要性,依據每位患者實際情況進行營養補充。
康復指導。入院時協助患者制定康復計劃,在專業醫務人員在旁指導下進行運動,20min/次,3次/周;采取恰當的睡眠姿勢,嘟腰充足。
1.4觀察指標(1)心理狀況評分比較。心理狀況評價應用抑郁自評量表(SDS)與焦慮自評量表(SAS),SDS抑郁評定臨界分值53分,SAS焦慮評定臨界分值50分。(2)依從性比較。自行設計問卷對患者治療與護理干預依從性情況進行調查,其結果分為完全依從、部分依從、不依從,由經過培訓的統一人員負責實施。
1.5統計學處理對本研究所得數據均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210進行分析,心理狀況評分用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組內比較用t檢驗;依從性用百分數表示,行卡方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心理狀況評分比較干預后2組SDS評分、SAS評分較干預前均明顯減小(P<0.05),且研究組干預后SDS評分、SAS評分明顯小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依從性比較干預后對照組完全依從比例較干預前明顯增加(P<0.05),研究組完全依從比例較干預前明顯增加(P<0.05),部分依從比例、不依從比例較干預前明顯減小(P<0.05),且干預后研究組依從性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肺結核臨床治療周期長,并且易出現不良反應,加之易受到外界歧視等因素影響,患者不僅要承擔較大疾病痛楚,還需要承受較大的心理壓力。相關研究提出,輔以恰當科學的護理干預,對心理狀況的改善、康復效果的維持等方面均可產生積極意義。綜合護理干預具有全程、無縫之特點,從心理、飲食、藥物在內的諸多方面實施干預,促使臨床護理干預質量得到全面提升,使患者享有更加優質的醫療服務。不僅如此,還有利于幫助患者盡快正視疾病,保持一種積極、健康的心態。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干預后SDS評分、SAS評分明顯小于對照組。與薛秒等研究結果較為接近,提示肺結核臨床施以綜合護理干預,在改善患者心理狀況方面優勢明顯。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研究組依從性明顯優于對照組。與梁葵弟研究結果較為接近,提示提示肺結核臨床施以綜合護理干預,在改善患者依從性方面優勢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