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瑩楓
【內容摘要】學習的最終目的是服務于生活的。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的知識儲備得到拓展,精神能力得到提升,通過知識的運用,能為他們的生活提供許多幫助。然而,在應試教育的背景下,很多學生產生了學習無用論的思想。尤其是對于初中階段的學生而言,他們逐漸形成了叛逆意識,遲到逃課的現象屢禁不止,這源于他們對學習的厭煩心理。鑒于此,教學應該回歸生活,從學生的興趣著手選擇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才能得到學生們的認同感。本文中,筆者以中學地理教學為例,探討了初中地理教學課堂回歸生活的方法和策略,以供參考借鑒。
【關鍵詞】中學地理 回歸生活 生活化教學 方式
前言
生長在新時代下的青少年,他們的思維意識與老一輩的人們不同。傳統地理課堂照搬照抄的教學模式難以激發他們的學習欲望,應試教育手段也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他們的學習興趣。新課程制度要求課程教學要結合學科的本質展開,初中地理教學中不乏一些生活小常識,是存在于學生生活周邊的客觀真理。教師要關注學生的興趣發展,深化中學地理教學的教學目標,實現教學的生活化轉變,提高學生課堂的參與度,才能增強學生對地理學習的認同感。
一、重視生活化教學,明確教學目標
教師是中學地理課堂教學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師的教學目標將決定著學生的發展。教學目標分為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首先是整個中學階段的宏觀教學目標,應該以學生的綜合素養提升和應試教育為主。其次是針對地理學科微觀教學目標,應該以學生的興趣激發為主,為今后學生更深層的地理知識做好鋪墊。無論是宏觀,還是微觀的教學目標,教師都應該加強知識和生活的聯系,這不僅是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手段,同時也能便與學生對地理知識點的記憶和背誦。教師應該認識到地理教學回歸生活的重要性,應該以教學目標為導向,推動中學地理教學的發展。
例如,在初一地理“地球的運動”教學中,本章節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認識地球的運動規律。傳統的教學以教師的講解,學生的記憶背誦為主。將知識點與回歸生活后,教師可以利用地球儀作為教學工具,并用手電筒照射地球儀,光亮的地方為白天,手電筒代表太陽,太陽每天東升西落,地球同時自西向東運轉,如此就能清晰的表現出地球的運動規律,有效的加強了學生對知識點的記憶。
二、創設生活情境,提高教學效率
情境教學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和學習質量的層面上具有顯著的作用。中學地理開展生活化教學自然也離不開情境的創設,通過教學的生活情境設置,將地理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相結合,能夠富裕枯燥乏味的知識點以趣味性,實現教學場景的生活化轉變。如此就能成功的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能促進學生更為迅速的融入到教學課堂中。
例如,在初一地理“地圖”的教學中,這一章節主要以地理地圖的認識為主,其本身的教學內容是比較枯燥的,難以調動起學生課堂上的學習興趣。鑒于此,教師首先可以創設良好的生活情境,從基本的平面地圖開始,引導學生在平面地圖中找到自己的學校和教室。接下來回歸課堂教學,教師向學生們提出問題思考“為什么平面圖中的距離和生活中的距離相差很遠,這兩者之間是不是存在某種運算比例”,從而很自然的導入了比例尺教學。在地圖繪制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手繪地圖,向學生展現自己的人格魅力,從而調動起學生的學習激情和欲望。通過以上的教學方式,不僅能夠擺脫傳統教學的枯燥性,又能有效的實現教學目標,提高課堂上學生的學習效率和學習質量。
三、加強生活聯系,解決實際問題
學習最終是服務于生活的,尤其是地理這一門學科,其具有較強的實踐運用價值。中學地理中蘊含著大量的生活常識和知識,教師應該善于挖掘這些教學內容,并引導學生學有所用,帶領學生走進實際生活,進行實踐去解決生活問題。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需要充分的發揮出學生課堂上主人翁的地位,要引導學生自主性的投入到課堂中,去思考各種問題,才能有效的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例如,在初一地理“環境污染”的探究課堂中,教師可以將教學知識點與生活實際相結合,向學生展示近年來各種環境污染的新聞報告。如此,就能讓學生認識到環境污染問題并不是說說而已,而是客觀存在于他們的生活之中的。在學完本章知識點后,教師可以以社會熱點環境污染問題舉例鼓勵學生思考解決的方式,引導學生參與到自主學習探究的課堂活動中。
結論
學習終將是服務于生活的,中學地理將教學與生活相結合,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更有利于提升學生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能力。教師應該重視生活化教學,明確教學目標;創設生活情境,提高教學效率;加強生活聯系,解決實際問題,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和提高學生知識探究的主動性。
【參考文獻】
[1]陳慈穎.初中地理課堂生活化教學的探討一以湘教版八年級地理《季風氣候顯著》一節為例[J].才智,2017(5):161-163.
[2]陳海霞.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學的實施策略與實踐反思[J].中學課程資源,2014(5):16-18.
[3]朱文亞.實現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學的思考[J].新課程(中學),2018(2):142.
(作者單位:江蘇省無錫市江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