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杰 黃伊琦 李金秀 何德利
摘 要:在貴州歷史發展長河中,古籍文獻作為一種不可或缺的載體,其數量龐大,記載的內容復雜多樣,極具開發利用價值。本文基于貴州大數據產業發展的背景下,結合貴州現存古籍文獻的現狀,提出了一些對于大數據下貴州現存古籍文獻開發與利用的策略,希望能為相關古籍文獻的開發利用提供幫助。
關鍵詞:大數據;貴州古籍;現存文獻;開發利用;策略研究
基金項目:貴州師范學院2019年度省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基于大數據下貴州現存古籍文獻的開發與利用”(項目編號:20195201063)。
貴州自明朝建省以來,已有500多年的發展歷史,但根據古籍文獻資料所記載,貴州的歷史淵源還可以追溯得更遠。在春秋時期,當時在貴州境內有著一個牂牁古國,并與中原來往密切。在這數千年的歷史文化傳承中,更是積累了數量繁多、內容豐富的文獻古籍,明清以來的更是數不勝數。而隨著時間的流逝,這些古籍文獻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破壞,乃至失傳;貴州古籍文獻不僅是本土文化的見證者,更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具體象征。
如今,隨著貴州大數據產業的蓬勃發展,更是為貴州古籍文獻的開發與利用提供了一種新思路。大數據時代海量的信息流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人們可通過手機終端訪問各種類型的數據庫,此類數據在線式上具有實時更新的特性。因此,可結合大數據背景下對貴州現存古籍文獻的深度開發與利用進行深入探討,如何利用大數據、信息化技術、文獻學和古籍數字化等方式相結合來深入研究貴州古籍文獻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和現實意義。
文中筆者所論述的古籍文獻主要是從《貴州通志·藝文志》、《貴州通志·人物志》、《貴州通志·宦跡志》等研究著作和“古籍館”、“籍合網”等古籍數據庫中調查研究得到。
1 貴州現存古籍文獻資源的特點
1)古籍文獻版本的多樣性。由于古籍成書時間較早,在流傳的過程中難免會存在各種不同的版本信息,如(清)傅壽彤的《孝經述》二卷(訪冊)有同治二年刻本和光緒二年于大梁重刻本兩種版本。不同的古籍文獻版本之間載體、字體等方面存在差異,因此在古籍數字化和信息化中必須根據具體問題來具體研究。
2)古籍研究的復雜性。古籍作為文化的載體,其在流傳的過程中會被不同的學者再次進行研究,學者對其的研究成果又會產生新的古籍文獻。因此,在研究現存貴州古籍文獻中,必須考慮到該類復雜古籍文獻的關聯性。
2 貴州古籍文獻開發利用現狀
四十年來,中國在對古籍文獻的開發方面取得了豐碩的成績,而貴州省對于本土古籍文獻的開發也不甘落后,在地方文獻開發方面:貴州省圖書有“貴州府縣志”、“貴州地方文獻”、“貴州省民國圖書”等全文數據庫。在民國圖書方面:貴州省圖書館有民國時期圖書共2.5萬余冊,數字化書目將近7000種。在數字資源方面:貴州省圖書館建成約40個數字數據庫,數字資源總量約150TB。其中包含有中國典藏古籍庫、CNKI學術期刊、超星電子圖書、國家標準全文數據庫、漢籍數字圖書館等。在縮微制品方面:貴州省圖書館共復制縮微品900余種。地方志、善本縮微品135種,如《大定府志》(道光)、《平遠州志》(乾?。┟駠鴷r期圖書645種,如《中國政治史》、《社會學原理》,期刊80種,如《新年代》、《貴州文史叢刊》。
數字化是古籍文獻資源再生性保護的重要手段,對古籍文獻的原件具有重要保護作用,同時為古籍文獻的開發利用提供了研究素材和為傳統文化的傳播與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我們也應注意到古籍文獻數字化資源利用率低、使用收費昂貴、更新不及時等一系列原因。正如此,古籍文獻的開發與利用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阻礙。
3 基于大數據貴州現存古籍文獻的開發利用策略
通過調查研究發現,雖然有著眾多的古籍文獻數據庫,但是貴州古籍文獻的影響力還是不夠強。因此,要想更進一步加強對貴州古籍文獻的開發與利用,大數據背景下就是良好的契機,可以通過對用戶使用和需求等大量數據進行分析,然后進行研究更新,提高貴州古籍文獻的開發程度和提升利用效率。
3.1 統一標準化建設,成立貴州現存古籍文獻大數據研究開發中心
大數據下必須加強數據庫統一標準化建設,確保古籍文獻數據資源安全可靠、標準統一、數據規范、長期可讀、便于共享。與此同時,不斷借鑒國內外成熟的古籍數字化管理經驗,加強與省內外各古籍文獻收藏中心(圖書館、博物館、文史館等)的合作,統一數字化標準,從而成立具有可行性的貴州現存古籍文獻大數據開發中心,使貴州現存古籍文獻得到更好的開發與利用,真正得到社會的認知和用戶的認可。
3.2 依托大數據優勢,實現現存古籍文獻商業化發展
依托大數據發展優勢,分析古籍文獻與社會輿情的連接點來把握市場熱點,從而引導商業公司與現存古籍文獻大數據開發中心進行合作,開發出人民大眾喜聞可見的古籍文化產品,如低廉的古籍文化飾品、裝飾物等,借助市場的手段使廣大民眾熟知貴州本土歷史古籍文化,進而在大數據背景下實現貴州古籍文獻得到全面的開發與利用。
3.3 建立完整意義上的貴州現存古籍文獻大數據云平臺共享體系
如今由于許多專家學者和普通用戶對于古籍文獻的需求性、精確度和全面性要求正在不斷提高,這是大數據下背景下開發和利用貴州現存古籍文獻的重要契機,同時也是重大的挑戰。
因此,就要充分發揮各單位的力量,取長補短,實現資源共享、共建,發展和完善大數據下貴州現存古籍文獻的研究重點,解決好古籍數字化標準建設和用戶個性化需求的矛盾,不斷提升社會對大數據下貴州古籍文獻開發與利用的認知程度,從而更好地建立完整意義上的大數據云平臺共享體系。
4 結語
當今大數據、信息技術等發展日新月異,只有將古籍文獻的開發與利用與時代發展緊密結合,才是真正意義上對古籍文獻的保護、開發與利用。同時,大數據背景下對于貴州現存古籍文獻的開發與利用研究只是冰山一角,只有不斷創新古籍文獻開發與利用的服務模式,真正實現古籍文獻的價值,才能推動貴州本土文化更好地發展繁榮,實現中華民族歷史文化更好地傳承和發展,為世界人民所熟知。
參考文獻
[1]魏曉萍.數字人文背景下數字化古籍的深度開發利用[J].農業圖書情報學刊,2018,30(09):106-110.
[2]楊凡.大數據框架下古籍數字化發展趨勢研究[J].圖書館學刊,2017,39(09):74-77.
[3]魏瓊.“互聯網+”時代高校圖書館古籍資源的保護和利用[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18(03):108-109.
作者簡介
李杰(1997-),男,苗族,貴州省納雍縣人,貴州師范學院歷史與檔案學院2016級檔案學本科學生。
黃伊琦(1996-),女,漢族,貴州省七星關區人,貴州師范學院歷史與檔案學院2016級檔案學本科學生。
李金秀(1996-),女,白族,貴州省盤州市人,貴州師范學院歷史與檔案學院2016級檔案學本科學生。
何德利(1999-),女,漢族,貴州省遵義市人,貴州師范學院歷史與檔案學院2016級檔案學本科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