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
摘 要:曾經廣播以快速及時權威而獨占鰲頭,但是隨著新媒體的發展而漸顯低迷,聽眾流失、收聽率下降、廣告收入下滑,在探尋中出現了節目和創收之間的博弈,如何應對這一局面,需要我們認真思考。
關鍵詞:新媒體;優質內容+;廣播發展
我們常說廣播發展要靠節目質量,以內容為王,用好節目來吸引聽眾、吸引商家、客戶。然而,當今對好節目的評判也有了不同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有影響力、傳播力的是好節目,一種觀點認為能掙錢的才是好節目,大有魚和熊掌不可兼得之勢。
1 廣播獨立經營試點改革現狀——以達州廣播電視臺為例
達州廣播最近正處在獨立經營的試點改革中,也出現了這兩種思潮,創收人員認為,能掙錢的才是好節目,不掙錢的節目“砍砍砍”,主持人認為,有傳播力、有聽眾的是好節目,節目好了,自然有商家廣告投入。博弈之中,不乏個案,品牌節目《家在達州》是一檔家裝房產節目,曾經很火,主持人很有專業素養,平時也下足功夫跑房產、家裝現場,尤其是二手房評估信手拈來,非常不錯,也培養出了自己的聽眾群和粉絲群,聽眾非常信任她,廣告搭載也不錯。為了更掙錢,引進了家裝公司的專題講座,剛開始做直播互動節目,商家也有專家走進直播間主講,實現了雙贏。不曾想,這一舉動引來跟風效應,幾家家裝公司競相爭搶欄目時段,為了滿足客戶需求,擴大了欄目廣告容載量,甚至還延長了節目時間,由于個別商家原因要求錄播,最后導致整個欄目都是錄播節目。一段時間下來,流失了不少聽眾,連主持人都痛心地說,“這樣下去,我的聽眾群要散,要召回這些聽眾、讓節目火起來,起碼要幾個月的努力。”這樣一味迎合商家,不僅失去了節目的話語主動權,也失去了聽眾,無異于自斷后路。好在,大家已經認識到了這一點,目前節目正在改版中。
而另一檔少兒品牌節目,已經存在好幾年了,有不少家長聽眾,反響也很好,主持人相當用心,提前幾個小時備稿、邀請嘉賓、做公益活動,節目也是有聲有色,但是家長畢竟不是商家,他們不會投入廣告費用,他們更多關注的是孩子的教育成長,是公益活動的參與,而商家又覺得市場效益不高,營銷人員也沒有找到節目和賺錢的契合點,所以,不管主持人怎樣用心用力,廣告搭載始終上不去。
2 廣播獨立經營試點改革兩手抓
近日,聽了浙江長興傳媒集團總編輯王曉偉的題為《我命由我不由天——長興傳媒集團變形記》的公開課后,受益匪淺,猶如醍醐灌頂。好節目和賺錢不沖突,賺錢不賺錢的節目都要做,賺錢的發展壯大企業集團,不賺錢的就“賺影響力”,以影響力支撐起品牌,招來商機,同樣是掙錢。就像我們的精神文明建設和物質文明建設兩手抓,兩手都要硬是一個道理。
一方水土,一方特色,不管怎樣,好的節目一定要深耕本土,以優質產品搶占輿論話語權,要堅持原則,有意義和有意思雙管齊下,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注重內容差異化發展。
3 廣播獨立經營試點改革思維創新
以內容為王的節目與賺錢不是割裂的,是相輔相成互為支撐的,關鍵在于找準二者結合的點,這就要求我們要有創新的思維、精心的策劃和對融媒體平臺的充分運用,向長興學習,做大做好“優質內容+”這篇文章[1]。
首先,讓主題主線出新出彩。我們要清楚地認識到,廣播仍是大眾主流媒體,是傳遞黨的方針政策,百姓實時了解國內外大事的信息窗口。把主題報道做好,是廣播人義不容辭的責任,可以把主題報道進行“模塊化”的設置,日常報道按照時間節點集中采訪、精心采制,全媒體密集推出。其次,發揮市民的能動參與性,讓欄目民生化。充分利用市民拍客、爆料團、督導團、考察團、問政團、網格團六大載體的作用。第三,充分利用新媒體、廣播、電視、報刊雜志作用,大打公益牌,籌集愛心款,成立愛心公益基金。第四,做大做強輿論監督欄目,與相關部門單位聯合加強輿論監督宣傳,用輿論監督的力量推動社會進步。第五,強化活動興媒,注重活動策劃創新,讓活動品牌化、常態化。第六,提高從業人員業務素質,講好身邊故事。第七,探索創新節目可視化、直播融媒化,擴大影響力。
隨著新媒體不斷融入我們社會發展和百姓生活的各個方面,廣播節目不能再是傳統單項輸出信息和把自己的喜好強行灌輸給聽眾的模式了,我們應該了解、知曉聽眾最想知道什么、最關心什么,怎樣才能有趣地傳遞有意義、有意思的信息和優質的節目內容。
在互聯網時代,過去的很多觀念都改變了,現在,魚和熊掌可兼得,也不是不可能。首先我們要找準定位,分析聽眾所好,鎖定目標人群,把他們的需求放在首位,提高滿足他們不斷升級的媒體消費需求能力,不再泛泛而談,只為“窄眾”精準的消費群體服務。其次,通過精心策劃,為精準聽眾群設計獨特有趣的節目,制定個性化的內容,把節目做的更深、更細、更靈活、更專業,以此鎖定聽眾。第三,結合創新科技,在不同媒介上投放產品,讓聽眾在移動空間就可以有不同的收聽體驗和接收不同特色服務,這樣,聽眾可以利用碎片化時間隨時隨地隨心聽,可以下載或是離線聽,還可以將錯過或是來不及聽的節目緩存在APP里,隨時回放。很顯然,這批音頻用戶已然不是傳統廣播的聽眾了,變成了音頻產品用戶,他們要求廣播能“移動”、能“云端”、能“個人”、能“玩”、能“社交”,這也為未來廣播發展指明了方向,更值得我們去探討。
達州臺的《草根大舞臺》節目是一檔聽眾參與互動的音樂節目,一直不溫不火,今年6月,開始對接創收,主持人創意策劃,將目標人群鎖定在愛好唱歌的聽眾身上,舉全臺之力舉辦《祖國,我為您歌唱》達州全民k歌大賽活動。這個活動歷時三個月,贊助商家由一家變為幾家,參與人數達500多人。每天在直播節目中開啟唱吧功能,接受聽眾現場唱、或是發送音頻文件,主持運用自己專業的聲樂知識當場點評,同時,由聽眾投票選出日賽、周賽、月賽冠軍,再與經過海選活動選出來的歌手一起參與復賽、決賽、總決賽。進入到復賽、決賽、總決賽的所有歌手的個人宣傳、歌曲介紹、特別制作的小視頻和活動進展情況,全網聯動播出,推放在廣播、電視、報紙、融媒體APP、微信公眾號、抖音、朋友圈上發布,聽眾互動參與性非常高。9月20日,活動圓滿落下帷幕,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既盤活了直播節目,推出了主持人,又讓商家十分滿意,社會反響極好,該活動還進入了強國學習平臺,這也是我臺欄目組首次獲得的最大一次廣告投放。“優質內容+”節目融匯活動提升了節目層次、帶動了大商機,實現了影響力、傳播力和經濟效益雙贏。
4 結語
縱觀當今媒體發展,即使各種新型媒體形式出現,但并沒有讓廣播完全成為“沒落貴族”,它仍以其獨有的方式存在著,占據著大眾傳播角色,在機遇與挑戰并存的當下,廣播產品最終都要歸于內容,內容為大是本源。優質內容是聽眾、受眾乃至消費者的入口,優質內容也更能催生商業化變現模式和孵化產業項目。
長興經驗告訴我們,“優質內容+”需要從業人員提高個人素養,要有豐富的思想、深厚的專業知識,要有對新聞實事敏銳的發現力、發散力和思辨力,還要有節目的掌控力和融合力,更要有不竭的創新力和快速行動力,做到一人多面、多專,真正達到“一個人就是一支隊伍”。同時,以市場為導向,結合創新科技,持續探索融媒體環境下節目內容、編排與商業模式、盈利點之間的有機結合,還要重視品牌價值,持續深挖頻率、欄目、活動乃至主持人等的品牌潛力,搶占耳朵經濟,讓節目與創收更好的融合,促進廣播事業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姜怡.論新媒體時代新聞優質內容的價值取向[J].記者搖籃,2018(08):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