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景
摘 要:隨著國家法律法規制度的不斷完善,社會大眾逐步提高了對知識產權的保護意識。保全證據公證作為公證業務的重要職能,具有較強的公信力,且適用范圍廣泛。為加強對知識產權保護的力度,需要提高侵權保全證據公證工作的有效性。本文主要分析了知識產權侵權保全證據公證的難點和對策,依據知識產權侵權證據收集的復雜性和特殊性,不斷完善保全證據公證業務的程序,幫助公民在協商調解和訴訟過程中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關鍵詞:知識產權;侵權保全證據公證;難點;對策
在法律層面講,證據作為一種客觀事實材料,能夠對案件的真實情況進行有效證明,進而有效維護公民的合法權益。隨著國民對知識產權保護意識的不斷提升,需要通過保全證據進行公證,進而保證在面對侵權事件發生時,能夠作為最直接和最有力的證據,保護自己的知識產權不受侵害。因此,我們需要把握好知識產權侵權保全證據公證的難點,并提出有效的解決對策,有效提高保全證據公證工作的可靠性。
1 受理范圍
當事人在申請知識產權侵權保全證據公證的過程中,需要依據公證法和相關的公證程序來進行,同時還需要滿足一些必要的特殊條件,有效避免與知識產權無關的申請被當成侵權案件進行處理。保全證據公證人員確定能否受理知識產權侵權證據保全,需要根據申請人出示的保全事項與知識產權與侵權問題進行比對,看二者之間是否存在關聯。判斷保全事項與知識產權有無存在關聯性,需要分析申請人的知識產權是否屬于商標權、著作權或商業機密權等特定產權。針對保全事項與侵權問題是否相關,公證人員需要判斷其與申請人闡述的侵犯知識產權事實是否相關聯。知識產權的體系具有較強的復雜性,且權利的主體繁多,在處理知識產權糾紛問題時,需要公證人員把握好知識產權的體系,明確知識產權的本質屬性。通常情況下,將知識產權認定為產權人可以對其智力創造成果進行有效的利用和控制。產權人有權利限制其他人對其智力創造成果進行利用,屬于一種排他性權利,因此,我國現行的法律中明確指出了知識產權相對人需要履行對知識產權人相關權利的尊重義務。若知識產權的相對人沒有依法履行這些義務,則在法律上可以認定為該知識產權相對人侵犯了知識產權人的合法權利,即為對知識產權的侵權行為。保全證據公證人員在知識產權案件審查的過程中,需要明確知識產權的合理利用與知識產權的侵犯行為存在哪些本質區別。知識產權屬于受到國家法律保護的權利,具有嚴格的限制,為保證社會群眾能夠依法享有對產權人智力創造成果的分享權利,國家出臺了相關的知識產權合理利用制度和規定。因此,保全證據公證人員需要在受理案件過程中,明確知識產權侵權行為的清晰界定,防止將知識產權的合理利用當成侵權行為進行處理。在經過嚴格的審查環節后,將確定為知識產權合理利用的案件性質告知產權人,并拒絕受理保全證據公證申請。對知識產權侵權行為的界定與區分,能夠保證取證方法的科學合理性和有效性。公證機構在對知識產權侵權客體進行分類時,需要明確其侵犯知識產權的類型,并與知識產權人商議采取有效的取證方式,有效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2 申請主體
保全證據公證機構需要對知識產權保全證據公證申請人的權利進行清晰、明確的規定。我國現行的《公證法》以及《公證程序規則》中,對于申請主體和申請事項之間的利害關系進行了說明,要求二者必須存在法律上的利害關系。因此,保全證據公證人在對案件進行處理的過程中,需要明確二者之間存在利害關系的情況。通常情況下,利害關系存在與權利人本人受到侵害以及在后取得的權利侵犯了在先權利的兩種情況中。針對權利人本人受到侵害的情況,公證機構需要明確識別知識產權權利人的身份。但由于知識產權權利種類的復雜性以及權利確認機制的差異性,導致知識產權權利人身份的識別上存在較大難度。知識產權主要包含專利權、商標權、著作權等,在取得專利權和商標權時需要登記產權人的相關信息,在取得其他權利時則不需要進行登記。因此,產權人在享有其他知識產權的權利時沒有相關部門出具的權利證書,則導致他們的身份無法被識別。知識產權人享有的權利具有較強的流轉性,因此,造成了嚴重的知識產權所有權人和使用權人相脫離的問題,導致社會上頻繁出現侵權人以同一事實侵犯不同產權人知識產權的權利的情況。因此,知識產權同一客體通常有多個權利主體享有知識產權的相關權利。對于申請人與申請事項之間在后取得的權利侵犯了在先的權利的情況,并不十分常見,例如:商標的搶注問題等,主要體現了國家針對知名商標保護問題出臺的相關政策,即使被搶注人不是商標權人,也有權利提出保全證據公證申請。
3 取證方式
我國現行的法律中沒有明確規定取證的方式和方法,但保全證據公證機構仍然需要依據基本的知識產權法、訴訟法和相關證據法進行案件的辦理,避免證據失效情況的發生。一般情況下,保全證據公證人會依據當事人和申請事項的實際情況參與取證,在此過程中,公證人員在當事人的指示與要求下,進行獨立取證的方式被稱為完全主動取證。取證過程中通常由公證人員自主決定或與當事人進行協商決定。當事人與公證人員共同參與的取證過程被稱為半主動取證方式。由當事人完全獨立完成的取證過程被稱為消極取證方式,公證人員保持中立的態度不參與任何取證過程。具體采取哪種類型的取證方式,需要由當事人和保全證據公證機構依據案件的實際情況進行選擇。公證人員與當事人采取的取證方式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法律的保護,因此,公證人員需要與當事人進行全面有效的溝通和協商,依據申請事項的實際情況選擇最適合的取證方式。取證方式還可以依據取證手段進行劃分,主要有綜合手段和單一手段取證兩種方式。依據我國相關法律的明確規定,保全證據公證機構可以對案件采取拍照、制圖、錄音、錄像等手段。且由于知識產權的客體具有較強的開放性,因此,在選擇取證方式過程中,需要依據知識產權客體的本質特點,保證取證手段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4 撰寫公證書
撰寫公證書作為保全證據公證業務的最后環節,公證書通常以要素式的形式進行撰寫。在此過程中,首先需要公證人員保證知識產權權利的確認遵循只確認權利、不確認權利的享有的基本原則。同時,由于保全證據公證機構只擁有對行為存在進行證明的權利,因此需要公證人員確認知識產權侵權行為事實的存在,而不確認行為的性質。在公證書中,需要將選擇性要素包含證據的來源、侵權的事實、證明的方式和內容等方面詳細、全面、準確的交待清楚,同時,借助相關圖表、照片、錄像與文字結合的方式,提高公證書的清晰性和有效性。
5 結語
保全證據公證是公民對知識產權進行保護的有效法律手段,通過這一手段能夠避免侵權證據被毀滅,成為法院和司法機關解決知識產權糾紛的重要法律參考依據,具有較強的法律效力。因此,當事人需要與公證機構有效協商,確保知識產權侵權保全證據公證環節的科學合理性,不斷完善保全證據公證的程序,進而有效預防知識產權糾紛問題的發生,保護知識產權人的合法權益,維護社會秩序的穩定。
參考文獻
[1]楊建平.論網絡知識產權侵權糾紛中的保全證據公證[J].法制與社會,2017(12):120-121.
[2]張書青.知識產權侵權證據保全公證的規范化——一份來自法院的“終端用戶反饋報告”[J].中國公證,2015(01):32-36+1.
[3]蔣華超. 論網絡知識產權侵權糾紛中的保全證據公證[D].華東政法大學,2013.
[4]謝寧.知識產權侵權保全證據公證的難點與對策[J].中國公證,2007(04):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