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芳,閆麗欣,王 蔚,沈 研*
(1.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康復醫院,北京 100000;
2.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北京 100000)
隨著人工膝關節置換術的廣泛開展,術后康復越來越受到重視。正確的康復指導,可促進病人肢體功能恢復,預防并發癥的發生,提高病人的生活質量,增強手術效果[1]。為了使患者得到全程、連續、全面的康復護理指導,我科在“關節置換護理門診”中推行了“醫+護+康”協同診療模式,根據患者的病情和需求實施多學科聯合診療,提供個性化、專業化的健康教育指導,有效提高了關節置換患者康復護理質量及服務滿意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15年10月至2017年10月在我科接受人工關節關節置換手術的患者4737例隨機抽取100例,且出院時間1個月以上,并按時來院復診。100例患者均具有正常的認知能力及語言溝通能力,排除認知障礙、語言表達能力缺陷及合并嚴重臟器功能不全的患者。一般資料如下所述
年齡35~78 (55.93 ±5.38)歲;病程5~15(12 ± 1.35 )年;文化程度為初中及以下53例,高中及以上47例;婚姻狀況為已婚90例;喪偶10例;工作狀態為退休37例,離休17例,農民46例;醫療付費方式這職工基本醫療保險54例,公費12例,農村合作醫療34例;膝關節診斷為膝關節骨性關節炎;髖關節診斷為股骨頭壞死、髖關節骨性關節炎。
1.2 方法
1.2.1 “醫+護+康”協同診療模式的建立及運行
從方便患者的角度出發,將護理門診和醫療門診的診室設置在外科同一診區,并分別位于走廊兩側。診室根據服務功能的不同,合理配備硬件設施,如辦公電腦、打印機、拐杖、助行器、健康教育宣傳資料等。制作“關節置換手術健康教育講座”多媒體課件借助門診電子大屏幕進行宣傳,將??谱o理門診的內容、特點、專家特長、門診時間、地址等公示于眾, 提高患者對專科護理門診的認識,增加患者對護理門診內涵和效果的信任度。每周利用1個半天時間開展??谱o理門診工作,且出診時間設置在本??漆t療專家出診相對集中的時段。
患者在門診掛號后由醫療專家對病情進行評估明確下一步診療方案。準備接受手術治療的患者參加門診??平】到逃n堂,以熟悉住院流程和相關護理知識。關節置換術后的患者由醫生根據其目前康復情況確定下一步康復內容和要求,然后填寫“關節置換術后康復訓練指導單”,并以此來到同診區的護理診室,由護理專家和康復師按照醫生要求現場對患者進行康復訓練的“一對一”指導,并詳細講解注意事項,直至其能夠獨立正確完成。最后,由隨訪員完成關節置換術后關節功能評估并記錄在本科的隨訪系統內以便復查(見圖1)。

圖1 “醫+護+康”協同診療流程圖
1.2.2 效果評價
1.2.2.1 關節功能改善評價:人工膝關節置換患者采用HSS評分法[5],總得分為0-100分, 臨床療效評價為優>85分、良(70~84分)、中(60~69分)、差(<59分),人工髖關節置換患者采用HHS評分法,總得分為0-100分, 臨床療效評價為優>85分、良(70~84分)、中(60~69分)、差(<59分),以優與良二者合計,計算優良率。
1.2.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軟件包,計數資料用例數、百分比表示;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應用前后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
2.1 協同診療模式開展后關節置換組患者的人工關節功能評分優良率高于開展前關節置換組患者,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協同診療前后人工關節功能評分變化
2.2 協同診療模式開展后關節置換組患者疼痛(WOMAC)評分低于開展前關節置換組患者,患者對治療效果的滿意程度得到提高,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協同診療前后的WOMAC評分變化
人工關節置換術是20世紀骨科的一次革命性進展,成為治療嚴重關節疾患的主要方法之一。隨著人工關節置換術的廣泛開展, 術后康復越來越受到重視。正確的康復指導, 可促進病人肢體功能恢復, 預防并發癥的發生, 提高病人的生活質量, 增強手術效果[1],開設關節置換康復護理門診后, 護理人員能教會患者掌握正確的自我護理技能, 講解疾病規范治療的重要性,而關節功能的康復對手術療效和患者生活質量的評判尤為重要。關節置換康復護理門診為病人提供了便捷的服務,促進了病人出院后專業化護理的延續和全程管理[2]。隨著全民健康意識的加強,人們對臨床護理專家咨詢服務的需求也在不斷遞增。 在當今醫療保健形勢要求下,人們對健康服務需求的范圍很廣,既有服務方式的需求,又有健康知識和自我保健知識的需求,而且需求程度較高[4]。康復評估膝關節采用HSS評分法[3],置換前及置換后4,6,12周分別對每組患者的膝關節進行評分,診療后4周與6、12周對比略有改善,符合恢復規律,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用此評分方法不僅對膝關節病變做術前客觀評判,同時也可以置換后判定手術療效。在實際工作中發現,由于前來護理門診就診的多為手術4周以后的患者,其康復訓練的內定和要求均發生了改變,而目前出診的護理專家多擅長術后1-2周的早期康復訓練指導,對于中遠期康復訓練從流程制定到操作指導均缺乏實踐經驗,不能很好地滿足患者需求。因此,借助我院先進的門診管理平臺,充分發揮學科人才優勢,推行了“醫+護+康”協同就診模式,即將專科護理門診時間設置在本??漆t療專家出診相對集中的時段,出診人員在原來單一的護理專家的基礎上,增加康復師、隨訪員共同出診。患者首先在醫療專家處完成關節功能恢復的評估,并由醫生明確診療方案,需要接受手術治療的患者可通過門診??平】到逃n堂熟悉住院流程和相關護理知識。手術后的患者由醫生根據其目前康復情況確定下一步康復內容和要求,然后患者依據“關節置換術后康復訓練要求”的單據來到同診區的護理門診,由護理專家和康復師按照醫生要求現場對患者進行康復訓練的“一對一”指導,并詳細講解注意事項,直至其能夠獨立正確完成。最后,由隨訪員完成關節置換術后關節功能評估并記錄在本科的隨訪系統內以便復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