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 娟
(湖北省襄陽市襄州區人民醫院骨科,湖北 襄陽 441000)
在臨床骨科中,脊柱骨折術是一種常見手術,其涉及較多的因素,且對護理人員以及醫師均具有較高要求[1]。骨科術后患者一種常見并發癥即為下肢深靜脈血栓,該病癥是由于術后患者各項身體功能以及活動受限,長時間臥床所致[2]。而通過對骨科手術患者加強康復護理,即可有效預防和減少下肢深靜脈血栓[3]。因此本文選取我院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骨科手術患者100例,將其隨機分為兩組,各50例,即對康復護理對骨科術后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影響進行了研究與分析,現具體報道如下:
選取我院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骨科手術患者100例,將其隨機分為兩組,各50例。本次研究經過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同意,所有患者均知曉同意。其中,對照組男31例,女19例,年齡為25-64歲,平均年齡為(43.2±4.5)歲。觀察組男28例,女22例,年齡為24-66歲,平均年齡為(45.2±3.8)歲。兩組基礎臨床資料比較差異不顯著,且P>0.05無統計學意義。
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包括術前準備、心理護理、術后體位指導、加強巡視等。基于此觀察組實施康復護理,具體為(1)術前健康宣教。即護理人員需將手術情況、方法、流程、目的、療效以及相關注意事項等詳細告知患者,以提升其患者對手術認知度,從而增強其配合度。(2)按摩護理。即術前可對患者進行雙下肢按摩,并實施足底靜脈沖泵,即通過對踝小腿至大腿加壓,從而加速血液循環,并排空靜脈淤血,以預防和減少下肢深靜脈血栓。(3)術后體位指導。即術后指導患者采取平臥位,利用重力原理,適當將雙下肢抬高,以加速靜脈回流。同時可向心性按摩雙下肢,幫助患者定時翻身,可穿著有壓力階梯的長腿彈力襪,以有效預防血栓。(4)功能鍛煉。術后1-7d,可對患者實施靜脈泵治療,并鼓勵其進行早期功能鍛煉,即鍛煉肱四頭肌等長收縮,20-30下/次,3-4次/d,也可鍛煉雙下肢腿交替抬高。鍛煉期間注意按照患者的實際病情以及耐受程度,對活動量循序漸進的增加。術后7d在鍛煉下肢抬高時,可將下肢懸空做屈曲訓練,以防下肢肌肉萎縮和深靜脈血栓。
比較兩組下床活動、住院等時間、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以及滿意度(采用自制問卷調查,總分為100分,分為滿意、一般、不滿意等3個等級。)。
采用spss22.0進行數據處理。卡方用以檢驗計數資料,t值用以檢驗計量資料,組間差異以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下床活動、住院等時間較對照組顯著較短,且P<0.05。見表1。

表1 兩組時間指標對比(x±s,d)
觀察組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2.0%(1/50)較對照組16.0%(8/50)顯著較低,且P<0.05
觀察組滿意度98.0%較對照組80.0%顯著較高,且P<0.05。見表2。

表2 兩組滿意度對比[例(%)]
在臨床上,骨科術后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的原因主要為患者術后臥床時間較長,導致血液高凝狀態、血管壁損傷、血流緩慢等,再加上下肢肌肉萎縮,活動量減少,從而發生深靜脈血栓。有關研究顯示,針對骨科手術患者加強康復護理,即可顯著減少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4]。即通過對患者實施術前健康宣教、術后雙下肢按摩、足底靜脈沖泵、術后體位指導、功能鍛煉等,既能促使患者對手術方式有一定了解,從而提升其認知度,同時還能促進其下肢靜脈血液循環,從而有效減少血栓形成[5]。本文的研究中,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下床活動、住院等時間顯著較短,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顯著較低,滿意度顯著較高,且P<0.05。因此可以看出,針對骨科手術患者實施康復護理具有十分重要的臨床價值和意義。
綜上所述,針對骨科手術患者實施康復護理可有效減少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并加速其病情康復,還能提升其滿意度,值得應用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