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園
(宣城市人民醫院,安徽 宣城 242000)
臨床上當患者進行骨科手術后,通常會在一段時間內感到疼痛[1],給患者生活帶來嚴重影響。常見原因分為兩類:內源性和外源性。內源性疼痛機制是指在手術創傷后,患者機體多種神經遞質發生變化,神經反應性增高[2],伴隨神經可塑性異常增高,神經末梢異常增敏,這些生理過程的綜合反應導致患者疼痛[3]。外源性原因主要術后損傷的神經末梢在進行自我修復,提高了神經的敏感性導致疼痛[4]。針對骨科手術病人,目前臨床上主要對骨科術后病人進行各種護理,以減少病人的痛苦程度[5]。根據目前文獻報道,各種護理措施效果不一。本研究旨在通過使用不同的護理方法,來評價綜合護理對于骨科術后病人的疼痛干預效果,便于今后臨床指導。
選取2017年9月至2018年2月來我院接受進行的骨科手術的患者88例為研究對象,隨機進行分組。其中觀察組48例,年齡42-74歲,病程不等,文化程度接受高等教育的12例,初高中學歷的10例,無教育經歷的26例;觀察組40例,年齡40-73歲,病程不等,文化程度接受高等教育的10例,初高中學歷的10例,無教育經歷的20例。經檢驗,患者上述資料無統計學差異。所有患者均自愿參加本研究,聽從研究人員安排。所有患者為骨科手術后病人,排除其他原因的疼痛患者。
觀察組行綜合護理,具體方法為:除普通護理措施外,還行心理護理。根據文獻報道,病人的情緒體驗一定程度影響了患者的疼痛水平,因此給予術后病人及時的心理疏導能夠有效減少患者疼痛程度。術后及時與家屬溝通,安撫家屬情緒,并且囑咐家屬多進行情緒安撫病人情緒,護理人員及時了解病人狀況。對照組使用普通護理進行疼痛干預,具體措施為:包括病人日常生理干預,例如病房安靜整潔衛生給患者良好的環境便于恢復。
觀察并記錄患者的疼痛評分水平(VAS)和患者護理滿意度作為觀察指標,在相關護理措施結束后進行統計。
使用SPSS22.0進行數據統計和分析,計量資料使用((±s))表述,計數資料使用頻數進行表述,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分類資料使用Wilcoxon檢驗。檢驗水準為0.05,即當P>0.05時,不具統計學意義,P<0.05時,具有統計學差異。
觀察組疼痛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而且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種護理后疼痛水平比較(例)
經統計比較,觀察組護理滿意度顯著高于對照組,即綜合護理干預的護理滿意度較高,有統計學差異(P<0.05)。

表2 護理滿意度比較(例)
骨科手術后病人常常感到疼痛,對患者的生活造成很大影響[6]。在術后恢復過程中,因個人體質差異,疼痛的程度也不盡相同,因此必須進行針對性護理。臨床上普通護理措施已滿足與病人日常生理需求,但是對于心理方面的護理收效甚微,因此需要進行綜合護理對骨科手術后病人的疼痛進行干預。
綜合護理中最重要的措施是心理疏導,其主要目的是對于病人的心理進行安撫減壓[7]。手術后病人時常感覺疼痛,對患者的睡眠、精神造成很大影響,容易導致焦慮、緊張等情緒。根據已經文獻報道,骨科術后病人常常采用普通護理,其中沒有進行心理方面的護理,其對于疼痛的干預效果不佳[8]。本次研究中,加入了心理方面護理,根據病人的心理狀況進行疏導,除此之外,普通護理措施必不可少,這樣既兼顧了患者的生理需要,也滿足了患者的心理需求,大大地提高了對于疼痛的干預效果[9-10]。此次研究結果表明綜合護理對于疼痛的干預效果顯著由于普通護理,并且在護理滿意度方面也是同樣結果,表明綜合護理確實對于術后疼痛干預有顯著作用,這也與以往的文獻報道相同。
綜上所述,綜合護理對于骨科手術后病人的疼痛干預有顯著效果,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