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洪軍
(江蘇省太倉市明德高級中學 215400)
自主學習這種學習方式,對于我們一線教師,恐怕都耳熟能詳.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培養學生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也成為教學質量提高的關鍵.在教師指導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實踐過程中,有無數的卓有成效的、創造性的成功的案例, 但也有一些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產生了困惑,把“自主學習”誤理解為“自己學習”,暴漏了諸多問題.
在我們許多一線教師指導學生自主學習的課堂實踐中,教師為突出學生這一教學主體,完全放手讓學生自由地、開放地學習,自己則站在講臺上或袖手旁觀,對各組學生在合作學習中的表現,合作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等情況一概不理,自主學習變成了自己學習.殊不知,如果學生的自主學習離開教師的導航,就很容易偏離學習重點和難點的航線.如果小組個別成員學習積極性、自主性不是很強的話,很容易產生開小差、說閑話等現象.
課堂討論是“合作學習”的重要形式,許多教師采用這種方式開展學生的“合作學習”,而有些教師則是為了追求課堂的“熱鬧”與“花哨”,使我們看到的卻是變了味的合作與討論.
我們組里的一位年輕教師上公開課《橢圓》第一節:橢圓的標準方程沒有進行推導,對于橢圓的標準方程,教師只字不提,讓學生自己去閱讀,自己去悟,雖然部分學生死記住了方程形式,但是根本沒有理解如何由定義得到的標準方程,導致學生對橢圓的理解出現偏差.這位教師為什么不講標準方程呢?在公開課后進行交流時,他說:“如果我講了,不就是用老辦法(傳授式教學)了嗎?”
顯然,這是對自主學習的誤解,誤認為學生自主學習,教師要少講,盡量不講,教師少講的課才是“好課”.所以就出現了教師在課堂中處于“怕講”的現象,教師應有的主導地位變為“平庸”地位.自主學習,教師該講的還是要講,而且必須講.只是,講什么?什么時候講?講多少?教師要認真思考和準備,在學生自主學習中,學生不能為之的,教師一定要為之,一定要講到關鍵處,這樣,才能達到自主學習的效果.
我們在平時聽課中也經常會看到這樣的現象:在課堂中,老師布置一點所謂的探究的問題,只不過是點綴一下,擺擺樣子,最終還是老師宣布正確答案,草草收場;教師不注重學生對探究問題思維的過程,卻追求結果,不能抓住探究問題的有效時機.學生自己思維的過程沒有機會得以呈現;以聽講、記憶為特征的一些陳述性知識是不適合探究的,教師也要在課堂中擺出來讓學生去探究,最終造成探究的淺層化和庸俗化,學生本來會認為會有“驚奇”發現,最終教師給出的結果卻是非常淺層化的.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失去了探究的興趣.
我們很多自主學習的教學實踐者,一直在不斷探索著自主學習的有效教學模式.其實在這些實踐者中有大部分教師對自主學習的理論還停留在一個感性的認識狀態,接觸到的自主學習理論的書,在閱讀過程中也只是蜻蜓點水般瀏覽,沒有進行必要的理性的分析.作為教師,只有明確自主學習的意義,清楚自主學習的價值,理解自主學習的真正內涵等相關的理論知識,才會堅定地、積極地、準確地實踐自主學習方式.
在對自主學習理論進行理性分析的基礎上,掌握指導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與技能也是十分必要的.這些技能和方法也可以說是在學生自主學習課堂中的基本教學手段與教學策略.如:根據不同的課型,確定怎樣的自主學習指導策略、如何捕捉學生探究的時機、怎樣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設計探究題目、如何抓住學生小組合作與討論的時機、教師在指導學生自主學習中,要不要講、什么時候講、講多少?如何做到講到關鍵處、如何激發學生對探究題目的興趣、怎樣對學生評價才能激發學生的積極性等等.這些自主學習常規的技能都需要我們在備課、進行教學設計過程中不斷思考的問題,也需要我們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不斷去成熟與完善.只有掌握了這些必要的、有效的手段與策略,指導學生自主學習的課堂才會順利開展,課堂有效性、學習效率才會真正提高.
學生掌握自主學習的學習要領對解決上述出現的問題也是關鍵因素之一.教師的“教”最終目的是為了學生的“學”,學生自主學習的指導就是要教給學生一定的方法使學生從依賴走向獨立.學生自主學習要領一般包含:1.明確目標:即教師要有目的、有步驟地指導學生認清應該做什么,否則會造成學生“放任”局面,毫無目標的盲目地亂碰亂撞.2. 自我規劃:從自主學習來說,當我愿意去學,也能學時,我還要會自我安排如何學習,這就是自我規劃或自我管理,學習規劃還包括學習策略的選擇,學習方法的應用,學習活動的調控.
以上是筆者結合自己對自主學習理論的學習,對照自己的教學實踐及聽課教研等活動,對指導學生自主學習中存在的困惑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對策,以便指導自己以后的自主學習的教學實踐活動.誠然,指導學生自主學習教學實踐有效模式并非千篇一律,還有待于我們在日后的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發現問題,走出誤區,在實踐中不斷發展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