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慧 郭良男 李惠
摘 要:2018年1月1日起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圖書館法》明確規定了國家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公共圖書館的建設,將社會力量興辦的公益性圖書館納入了公共圖書館體系。本文在背景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保障非傳統公共圖書館可持續發展的可能路徑,以期能更好地落實法律的相關規定,正確理解公共圖書館供給主體多元化理念,促進公共圖書館在新時代的跨越式發展。
關鍵詞:非傳統公共圖書館 可持續發展 公共圖書館法
中圖分類號:G258.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9)01-00-02
一、對公共圖書館內涵的再認識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圖書館法》(以下簡稱《公共圖書館法》)第二條規定“本法所稱公共圖書館,是指向社會公眾免費開放,收集、整理、保存文獻信息并提供查詢、借閱及相關服務,開展社會教育的公共文化設施”。從中可以看出,法律對公共圖書館的界定淡化了對辦館主體的描述,更多強調的是“開放性”和“公益性”,側重于公共圖書館滿足公眾對信息、知識、文化基本需求的社會分工和基本職能。
《公共圖書館法》第四條提出“國家鼓勵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自籌資金設立公共圖書館”。這意味著法律在強調政府責任的同時,不再局限于單一主體辦館,實現了公共圖書館供給主體向多元化的轉變。這樣,公共圖書館的范疇便得到了極大擴展,它不僅包括由國家和政府興辦的“傳統公共圖書館”,也包括除政府之外的組織或個人舉辦的,堅持公益性原則,向社會開放,與公共圖書館辦館宗旨一致的民辦圖書館,我們可以稱之為“非傳統公共圖書館”。以往提到公共圖書館,人們往往將其對應到由政府設立的公益性圖書館,現在法律將符合條件的民辦圖書館也納入法律調整范疇,從根本上保證了社會力量參與公共圖書館建設的積極性,有助于為民眾提供更加豐富多樣的公共文化服務。
二、非傳統公共圖書館的供給動力
“臻美兒童閱讀館”、“曉書館”、“劉玉柱家庭圖書館”、“兄弟書屋”…,近年來非傳統公共圖書館如星星之火在各地逐漸顯現。從實踐來看,非傳統公共圖書館的供給主體主要有公民個人、企業法人、社會組織、基金會等。與傳統公共圖書館相比,非傳統公共圖書館更能因地制宜地融入社區和特殊群體,具有束縛少、效率高、管理方式靈活等特點,更具創新性、針對性、多樣性,實現效率優勢和服務公益的雙重目標,是公共圖書館的有益補充。
那么,社會力量參與公共圖書館建設的動力源自哪里?隨著經濟技術的發展,民主意識不斷覺醒,公民社會日益壯大。一些熱愛閱讀且有一定能力的個人或組織,源于志愿利他的精神追求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自籌資金創辦公益性圖書館。正是這種內生的、自發的、自下而上的力量推動著非傳統公共圖書館不斷發展。
同時,在知識經濟時代,社會成員在性別、年齡、教育背景、生活經歷等方面各不相同,所以他們對信息的需求在數量、層次與類型上存在差異。某些圖書館用戶存在外部性較小、私人性較強的超額需求,比如課題研究、深度參考咨詢等,由于這類服務耗費一定的人力、物力、財力,如果繼續由傳統公共圖書館全部無償地使用公眾稅金來滿足這類利益訴求,既有失社會公允,也會在某種程度上造成公共資源浪費。而且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圖書館用戶不僅有經濟能力負擔,而且在思想上也愿意接受“購買”這類特殊服務。這便為民辦圖書館開展有償服務提供了機會,體現“誰受益誰付費”的公平原則。
三、保障非傳統公共圖書館的可持續發展
1.完善非傳統公共圖書館的發展模式
1.1合理開展有償服務
非傳統公共圖書館不以營利為目的,但又要有所經營。法理和實踐都允許其開展適當的有償服務、增值服務和商業活動以保證非傳統公共圖書館的可持續發展。但要保證所得收入不在成員間進行分配,只用于圖書館事業的后期發展完善。因此“有償”與“公益”并不矛盾。
第一,必須嚴格界定有償服務的范圍。公共圖書館的服務大致可分為兩種類型:一是滿足用戶基本信息需求的基礎性服務,如文獻查詢、借閱、自習、公益性講座、培訓、展覽等國家規定的免費服務項目。二是對文獻進行深層加工,滿足讀者個性化需求的專業服務或其他特殊服務等。由于第一種服務是以增進公共利益為目的,公共圖書館應無償地提供給公眾。而第二種服務,具有較強的私人性、專業性且受益范圍小,所以可以在法律政策的允許和相關部門的備案下,對其實施低收費。由于服務價格較低,圖書館用戶具備負擔這部分費用的經濟能力,因此一定程度上仍可視為公共圖書館為社會公眾提供均等的服務機會。
所以,非傳統公共圖書館應在細分服務類型的基礎上,堅持基礎服務和常規服務的公益性,特殊服務參考成本價格,通過政府補貼和向受益人收取一定基礎費用的方式來提供。[1]
第二,有償服務要合法、規范。要在政策框架下開展有償服務,服務的價格應該與服務的實際價值相符合,并事先得到用戶的認可。為規范服務收費行為,可擬定有償服務的合同文本,以契約的形式規定圖書館和用戶雙方的權利和義務。[2]
1.2廣泛調動社會資源
實現非傳統公共圖書館的可持續發展需要“借船出海”,形成一方辦館,多方助館的態勢。
第一,積極塑造良好的社會形象,吸收社會力量捐助和資助,并制定合理的激勵措施。社會上存在許多愛心人士、企業或組織開展與閱讀相關的公益活動,這與非傳統公共圖書館建立的初心一致。因此,可以廣泛吸收社會資源,與有識之士,企業以及非營利組織聯合開展圖書傳遞、圖書捐贈、愛心書屋建設等活動,凝聚社會力量,為非傳統公共圖書館的發展注入動力。
第二,招募志愿者服務,發揮個體在圖書館事業發展中的作用。隨著公民責任意識的提升,志愿組織和志愿行為日趨活躍,越來越多的圖書館用戶或是周邊社區居民愿意通過志愿服務發揮自我優勢回報社會。非傳統公共圖書館應積極吸納志愿個人或志愿團體參與常規性工作,鼓勵人們互幫互助,共知共享,為圖書館事業的發展增添新的活力和動力。此舉不僅可以提高圖書館的服務質量和效率,緩解人力資源和經費緊張狀況,而且有利于獲得社會公眾對圖書館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第三,與傳統公共圖書館合作,打造社會力量參與公共閱讀服務的新通道。以“當當書吧”為例,該書吧由宿遷市宿豫區政府和中國最大圖書電商當當共同建設而成,定位于打造精品公益性圖書館,為宿遷電子商務產業園內一萬多名員工以及周邊四萬多居民提供免費、平等、開放的閱讀服務。在管理運營方面,書吧作為宿豫區圖書館分館,實行“兩塊牌子,一套人員”的管理模式,這種政企共建開放式“書吧”的形式實現了雙方優勢互補,共享共贏,是公共文化領域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的創新舉措。
2.發揮政府主導作用
《公共圖書館法》中引入社會力量參與公共圖書館建設的理念并不是削弱政府的作用,而是更加肯定和強調政府在建設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權利方面的主導地位和責任。政府要通過提供制度支撐、資源支持、引導監督等方式,為公共圖書館事業社會化發展創造保障條件。
2.1完善制度給付和制度規制
第一,制定產權制度。非傳統公共圖書館的產權不同于國家產權和私人產權,屬于公益產權。公益產權的管理者可以是政府,也可以是非營利性組織。政府通過制定產權和一系列制度安排,明確產權歸屬,保護產權的行使,能最大限度地調動社會力量參與公共圖書館建設的積極性,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
第二,制定準入制度。明確社會力量設立公共圖書館的標準和資質,規范權利義務,組織非傳統公共圖書館進行登記申報審核。在取得合法地位后,非政府主辦的公共圖書館要自覺地遵守《公共圖書館法》所制定的各項規定,自覺接受地方政府的評估、監督和指導,自覺履行公共圖書館的基本服務原則,提高自身的服務質量。[3]
第三,制定價格管制政策。政府對價格上限、價格下限、供給報酬進行必要的規制,實現價格和利潤管制。通過制度約束,使非傳統公共圖書館增值服務的價格控制在合理的范圍內,在保證供給主體正常經營的前提下,限制其不合理利潤,防止偏離公共利益的現象產生。
2.2在法律框架下提供制度激勵和政策扶持
對經過登記審核,符合評估標準和資質的非傳統公共圖書館給予同等法律地位,定期對其進行業務指導;在其設立和發展中給予政策偏移,如項目補貼、定向資助、稅租優惠、貸款貼息等,降低其日常運行成本,保障其順利開展服務;向社會力量購買公益性圖書服務。此外,政府還應加強宣傳力度,為非傳統公共圖書館樹立良好的社會形象。為非傳統公共圖書館提供展示平臺,提高公眾認知度,起到以點帶面的作用,激勵更多的社會力量參與公共圖書館的建設。
2.3監督供給過程,評估供給效益
政府要對非傳統公共圖書館持續監督,保證其符合準入要求,履行法律義務;監控收費服務的價格,保證服務價格合理,限制建設主體的不合理利潤;監督服務過程,確保服務的數量和質量符合標準規定,防止違背公共利益的行為產生。
另外,通過多維度監督,形成監督合力,包括服務接受者,社會公眾,新聞媒體,權力機關等的外部監督;堅持公共服務信息公開機制,保障社會公眾的知情權,凡是政策允許,不涉及保密要求的信息都可以對外公開透明;建立公共服務監督信息溝通機制,為公眾和非傳統公共圖書館的建設主體構建暢通的表達渠道,實現供需雙方的互動交流。督促建設主體傾聽監督意見,及時做出反饋,合理采納民眾建議,不斷完善自身服務。
結語
《公共圖書館法》將社會力量參與公共圖書館建設、服務、管理寫入法律,說明公共圖書館體系化構建需要全社會通力合作。非傳統公共圖書館通過開發與利用豐富的社會資源,在傳統公共圖書館所不能觸及的地域和服務領域發揮著積極作用,是對傳統公共圖書館的重要有益補充。保障非傳統公共圖書館的可持續發展不僅有利于降低財政壓力、釋放社會活力、增強公共利益,也有利于增進政府與社會的互動交流,通過多元協作的模式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
參考文獻
[1]石慧.準公共物品的多元化供給研究-以非營利性圖書館為例[D].山東大學,2017.
[2]金勝勇,宋家梅.論非傳統公共圖書館[J].圖書館論壇,2011(12).
[3]王子舟.多元化的公共圖書館辦館主體更符合中國國情——學習《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圖書館法》的體會[J].圖書館建設,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