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惠芬
摘 要: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讓學生在活動中進行探究,經歷科學家曾經走過的道路,讓孩子們深深地體味到“生活中處處有科學”,科學無處不在,從而促進其熱愛科學。
關鍵詞:小組合作; 動手; 觀察; 交流; 匯報; 總結; 拓展
中圖分類號:G623.6?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6-3315(2019)12-056-002
一、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
《課標》強調:小學科學課程是一門具有活動性和實踐性的課程。小學科學課程把探究作為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方式。學生要在探究過程中理解科學概念,掌握科學方法,培養科學態度。讓學生在活動中進行探究,經歷科學家曾經走過的道路,從而促進其科學態度的發展。
二、教材分析
本課是在一年級認識動物基礎上進行,通過探究動物的種類,這節課從生活現象入手,考查學生對于動物的認識,了解學生的前概念,后期準備的多種動物,有比較常見和少見的,根據學生的情況可以選擇搭配不同的動物給學生進行觀察,從而聯系了生活實際。
三、學情分析
本課是在學習的基礎上,引入生活中的動物。學生對這部分知識已經有了初步的認識,因此本課的教學需要把握好學生的認知水平,注意新舊知識的聯系。使學生在認識動物的基礎上,了解動物的種類。這節課從生活入手,啟發學生提出有動物的問題;進而通過活動,引導學生觀察、認識不同的動物及其特征。最后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去解決問題。
四、教學目標
1.通過看圖等方式說出常見動物的名稱。2.能夠通過語言、動作、聲音等方式描述出動物的不同特征。3.分辨出非動物與動物的區別。4.尋找出校園里的動物。
教學重點:觀察描述出動物的不同特征。
教學難點:分辨出動物與非動物的不同。
教學準備:教師材料:動物圖片、學生模仿動物視頻、動物活動資料、多媒體課件。
學生材料:水彩筆等
【教學過程設計】
第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老師這里有4個關于動物的提示,同學們看一看,你能猜出是什么動物嗎?
(4個提示包括:1.文字描述、2.動物的聲音、3.學生模仿動物動作的視頻、動物的外形剪影)(謎底:大象)
2.猜出答案以后說一說對這種動物你還有哪些其他的了解呢?
第二,觀察探究,實踐新知
1.提問:除了大象以外,你還認識哪些動物呢?你能說出這些動物的名稱嗎?(播放教材中動物的圖片)
2.提問:能不能在向大家介紹一下其他的動物呢?說一說這些動物有什么特點呢?
3.師:看來大家對動物都已經有了很多的了解,那么今天我們就要來做一個游戲。
4.老師介紹游戲規則,老師手中的信封里面有動物的圖片和名稱,小組內的成員仔細觀察這種動物,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描述這種動物,但是不能直接說出這個動物的名稱,通過自己的描述或者表演讓其他小組來猜一猜你們組觀察的是什么動物,活動期間內不能偷看別人的信息哦。
5.分組進行活動,教師巡視,參與小組活動。
6.活動:集體展示,請每個小組上臺,合作完成表演,其他小組來猜一猜。
7.小結:剛才大家對于動物的展示,都是從哪些方面來描述的呢?
(學生回答,教師板書:動物,聲音,皮毛,顏色,外形……)
8.剛才是同學給出提示,現在老師這里也有一種動物的圖片,不過動物的圖片被4張小方塊給遮住了,現在老師揭開小方塊,你能猜出這是一種什么動物嗎?(揭示圖片的過程中,讓學生說一說你是根據什么推斷出來的?)
第三,鞏固新知,延伸拓展
1.比較動物與非動物的區別。
2.提問:今天老師還請來了一個神秘嘉賓,(出示玩具機器貓,遙控器控制動一動)它是動物嗎?你能說一說為什么不是呢?(出示真實的小貓喂奶的圖片,引導學生關注動物與非動物的本質區別)那玩具熊貓是動物嗎?
3.師小結:地球上目前已經發現超過150萬種以上的動物,每一種動物都有自己各自的特征,正是這些各種各樣形形色色的動物與我們人類組成地球這個大家園,所以平時同學們要注意愛護和保護好動物。(板書課題)
第四,走出教室,綜合應用
1.平常同學們在我們的校園里能看到什么動物嗎?(播放視頻,看一看其他小朋友是如何記錄下在校園中發現的動物的)
2.今天下課以后同學們可以走出教室,到校園到小區找一找,看看你能找到那些小動物,并且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記錄下來。
【板書設計】
3.形形色色的動物
動物1? ?……? ? ? ? ? ? 動作
動物2? ?……? ? ? ? ? ? 聲音
六、教學反思
通過看圖等方式說出常見動物的名稱。能夠通過語言、動作、聲音等方式描述出動物的不同特征。分辨出非動物與動物的區別。尋找出校園里的動物。本課引導學生在認識多種動物,比較相同與不同的問題、思考、討論、交流活動比較多,不妨在教學中將個別思考和群體討論相結合,重點突出多種動物相同與不同動物分類的依據表達和對動物描述。至于與科學家分類的方法有什么相同與不同,學生本身對這些了解甚少,因此這樣的問題可以留待學生回家后,以查閱資料的方式解決,課堂上能抓住每類動物外形、顏色等方面的特點分析認識每類動物的共同特征就達到目的了。本課落腳點,對形形色色的動物共同特點分析的結果將對學生理解單元標題“有生命的物體”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科學這門學科,表面上看是由一些五顏六色的圖案和較為抽象的概念組合而成,學生學習起來往往感到枯燥、無味。特別是像我們古雄這樣的農村小學生,由于平日里知識面較窄,加之部分教師只是照本宣科、滿堂灌,鼓勵學生死記硬背,這樣一來就加劇了農村學生對科學學科的厭煩和厭學,不過在這其中多數的學生他們還是憑借興趣學習,不斷地豐富知識面。興趣是直接推動他們進行學習的內在動力,直接影響學習的效果。培養學生對科學的興趣,是學好科學的關鍵,通過這種新穎的教育形式,可以大大提高孩子們探索生活中的科學奧妙、使其學習科學這門的態度做到“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
參考文獻:
[1]張紅霞.《科學究竟是什么》,教育科學出版社
[2]科學(1年級)課程標準研制組,《科學(1年級)課程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