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坤
【摘? 要】近年來,國內各大城市都對生態城市的建設模式進行了積極的探索,以至于國內出現了綜合型生態城市、資源型生態城市、旅游型生態城市和農牧業型生態城市等多種生態城市建設模式。但是,這些生態城市在建設發展的過程中仍然存在著較多的問題。因此,本文對在分析我國生態城市建設模式的基礎上,提出了一些城市建設對策,從而為關注這一話題的人們提供參考。
【關鍵詞】生態城市建設;模式;對策
引言
在生態環境日漸惡劣的情況下,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問題引起了人們的重視。而生態城市是利用生態學原理和現代科技手段形成一種城市發展模式,可以在生態文明社會中獲得可持續的發展。因此,有必要對我國生態城市建設的模式展開研究,從而更好的促進我國生態城市的建設發展。
1我國生態城市建設模式分析
1.1綜合型生態城市建設模式
所謂的綜合型生態城市建設模式,其實就是在建設生態城市的過程中統一提高城市發展水平和環境保護水平的城市建設模式。在建設該種生態城市的過程中,需要在保持土地利用的生態宜居性和城市資源承載力的基礎上,促進城市的進一步發展,從而完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城市體系建設。但就目前來看,國內一些城市在采取該模式進行生態城市建設時,并沒有認識到產業結構與環境保護的關系,以至于城市的發展雖然迅速,但是卻導致了土地供需矛盾和交通堵塞等問題的出現,繼而使城市環境污染問題一直無法得到解決。
1.2資源型生態城市建設模式
在建設生態城市的過程中,不少城市選擇了依托當地豐富資源發展城市的城市建設模式。但是,采取該模式需要城市改變以往僅以自然資源開發為主的產業結構,需要進行輕工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的積極發展,從而通過發展循環經濟改善城市的生態環境。但就目前來看,國內一些城市在采取該模式建設生態城市的過程中,存在著經濟結構不合理和資源利用水平低的問題。而總是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進行城市經濟的發展,將使城市陷入到“資源枯竭”的發展困境。
1.3旅游型生態城市建設模式
近年來,旅游型生態城市得到了快速發展。相較于其他生態城市建設模式,該模式比較注重將城市建設與旅游功能結合起來,需要在建設城市環境的過程中完成對城市旅游資源的開發。但是,國內一些城市在采取該模式建設生態城市時,忽略了城市居住環境與旅游環境的協調工作。在這種情況下,一些城市的旅游服務水平不高,配套基礎設施的建設也沒能得到完善,從而導致城市及景區的生態環境遭到了嚴重的破壞。
1.4農牧業型生態城市建設模式
依托城市郊區的農牧業資源優勢,一些城市采取了農牧業型生態城市的建設模式,從而在促進城市農牧業產業化發展的同時,開展城市生態環境的建設工作。然而,國內一些城市并沒有做好城市郊區的農牧業發展與城市生態建設的協調工作,以至于出現了農牧業生產對周圍環境造成嚴重破壞的現象。此外,一些城市沒有注重農牧業的科技發展問題,從而導致了城市農牧業基礎設施和技術水平落后問題的出現,繼而影響了城市經濟和生態的發展。
2我國生態城市建設對策分析
2.1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發展的對接
在建設生態城市的過程中,應該努力實現城市經濟發展與生態發展的良好對接,以便在發展城市經濟的同時,改善城市的生態環境。一方面,需要加強對城市經濟結構的調整,從而使經濟發展對環境的壓力得到減小。在城市發展的過程中,不同產業結構將產生不同的環境壓力。相較于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對環境的壓力相對較小。所以,城市應該從環境保護角度確保產業結構的合理性,從而使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另一方面,發展循環經濟是改善城市生態環境的重要途徑。利用科技的進步實現對傳統產業的技術改造和創新,能夠使清潔生產得到大力推行,從而防止工業生產對環境造成過多的傷害。所以,政府應該采取優惠政策和資金支持進行環境保護技術和工藝的推廣,并且鼓勵企業進行清潔生產,從而使城市的循環經濟得到發展。而在這種情況下,城市建設將向著節能環保的方向發展,繼而實現城市經濟發展與環境發展的良好對接。
2.2加強資源開發與生態建設的對接
為了減少自然資源的利用,建設生態城市應該加強資源開發與生態建設的對接。具體來講,就是嚴格控制不可再生資源,并加大可再生資源的開發力度。在森林資源和草原資源的利用方面,應該建設森林生態和草原生態補償制度,并且堅持良性循環原則進行森林資源和草原資源的消耗量的控制,從而加強對資源的保護和利用。在水資源利用方面,需要從經濟用水和生活用水兩方面制定相應的指標,并且利用水利工程做好水資源的開發工作。同時,需要加強對工業水污染的控制,并使用節水灌溉等技術做好水資源的管理,從而使水資源的保護得到加強。在礦產資源使用方面,需要提高礦產資源的利用率,并且通過制定淘汰退出機制進行礦山組織結構的調整,從而使礦產的開采規模得到有效控制。此外,在城市建設的過程中,需要加強對草地型、林地型和耕地型利用區的建設,繼而避免城市土地資源被過度開發。
2.3重視制度建設與生態建設的對接
想要做好生態城市的建設,還要制定有效的管理制度,從而通過實施制度管理確保生態城市發展模式得以順利轉變。為此,政府應該將生態城市建設納入到法治管理中。具體來講,就是根據各地城市特點和資源情況進行生態城市建設的法律制度的制定,從而使各地做好生態城市的建設工作。而在開展制度建設工作的過程中,要額外注重城市生態補償、恢復和綠色消費控制等方面的法律法規建設工作。此外,需要加強對各項制度實施過程的監督管理,以便使制度得到真正的落實,繼而為生態城市的建設提供更多的保障。
3.結束語
總而言之,我國生態城市建設依然較為落后,常見的幾種生態城市建設模式在使用的過程中都存在著一定的問題,以至于阻礙了中國特色生態城市的建設發展。因此,相關部門還要加強經濟建設、資源開發、制度建設與城市生態建設的協調工作,從而為促進我國生態城市的建設發展做出一定的貢獻。
參考文獻
[1]梁作臣.淺析我國生態城市建設的現狀及發展對策研究[J].天津科技,2010,02:26-27.
[2]于佳生,寧小莉.西部地區生態城市建設中存在問題及對策研究——以包頭市為例[J].開發研究,2014,05:58-63.
[3]唐兵,安瓦爾·買買提明,張園園.新疆生態城市發展模式與對策研究[J].城市,2012,08:15-21.
[4]鄭俊敏.生態社區建設思路、模式及對策研究——以廣州市為例[J].生態環境學報,2012,12:2050-2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