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慶霞 葉柳
摘要:當前的社會環境正處于多元文化的大背景下,在這種視域下,外國文學的教學方面存在著較多的文化多元性缺失問題。本文從授課內容、授課過程、教學理念三方面的多元文化缺失現象入手,針對這些存在于外國文學教學當中的問題進行了具體的分析及研究,希望能夠對當前我國的外國文學教學提供一定的參考。
關鍵詞:多元文化 外國文學 中文教學
經濟全球化助力了文化多元化的發展,加上網絡時代的來臨,多元文化已經對當前外國文學的教學對象產生了較多的影響。但是,綜觀當前中文教學當中外國文學的教學情況,在教學當中缺乏多元文化的教學意識,外國文學教學還存在很多有待提升和進一步完善的部分,需要教研工作者結合實際的教學情況,在明晰問題所在的基礎上,進行有針對性的調整與改進。
一、授課內容的文化多元性缺失及整改策略
(一)授課內容方面的文化多元性缺失現象
外國文學涵蓋的授課內容較多,不同的教學階段、不同的教師在授課當中的側重點也存在著較多的差異性。簡言之,所有非中國文學的作品都可以涵蓋在外國文學的教學范疇之內,大體上可以按照地理位置分為西方文學和東方文學,或按照時間階段分成古代文學、中世紀文學、近代文學及現當代文學。在教學當中,教師會結合自身較為擅長或資料較多的內容進行側重講解,而對于不太熟悉或漢語資料較舊、較少的一些部分,則會進行選擇性跳過。這種不夠均衡的教學時間分配方式,使得教學缺乏多元文化視角,學生對于歐美等主流西方文學的了解較深,但對亞非拉等區域的文學了解的少之又少。這種教學內容的側重導致外國文學的學習較為片面,為了對這種現狀進行改革,應從課程設計方面入手,通過選修和必修兩種課程模式來提升外國文學教學的文化多元性。
(二)授課內容的整改策略
在中文教學當中,外國文學史屬于必修課程,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在一些高校的課程設計當中往往處于選修地位,學生對于外國文學的系統性了解基本來自于這些類型的課程。其中文學史的教學往往沿用歷史發展的脈絡,從古希臘文學開始,以時間為節點進行授課,直至后現代主義文學。所以,在進行課程設計時,建議將外國文學以單獨的課程方式出現,為外國文學方面的教學設計足夠多的課時,避免教學當中存在一些刪減和跳躍的授課現象。此外,還應注意在進行外國文學相關選修課的設計時,注重課程的多元性,有針對性的開設一些“冷門”、“偏門”的外國文學研究方向,并針對一些經典的文學書目設計單獨的選修課程,以便于對經典進行精讀。教師應使用靈活的授課方式,避免過度依賴教材或網絡當中提供的教學資源,在中文資料匱乏的情況下,應靈活使用電子詞典進行外文資料的翻閱和查找,提升教學內容的廣度與厚度。為了避免學生在此過程當中由于缺乏相應的文化或歷史積淀,影響外國文學的學習質量,教師應結合文學作品的寫作背景進行授課,培養學生主動閱讀及查資料的習慣。教師應提前為學生布置好必讀的經典書目,并定期對學生的閱讀情況進行調查。比如,可以通過建立讀書群,在交流群當中進行讀書簽到與打卡,通過問題的巧妙設置,來引發學生的交流與討論。此外,還應設計以周為單位或以月為單位的讀書會,讓學生能夠和教師同學一起進行面對面的探討和研究,敦促經典外國文學書目的有效閱讀。
二、授課過程中的文化多元性缺失及整改策略
(一)授課過程中的文化多元性缺失
不少外國文學的教學對東方文學的關注度明顯不如西方文學,而對中國文學的涉及則少之又少。除了一些對于東方文學具有專項研究的教師之外,大多院系的世界文學均以西方為主,以東方為輔,默認中國文學為單獨的教學領域。而且,在教學當中,教師和學生閱讀的絕大多數外國文學都為譯作,是對原作的翻譯,但由于是文學作品,譯作當中對原作的解讀,夾雜了譯者的一些個人理解因素,導致外國文學的解讀受到譯作水平的影響較為明顯,為了進行相應的外國文學作品的教學,對原作、文化語境及譯者進行充分了解的教師較少。這種現象就類似于中國文學作品經過翻譯之后存在較大的變化,外國人在進行中國文學的解讀時,又很少有人能夠明確感受其中真諦。在世界文學的教學當中,如果忽視本國的文學教學,會使得學生無法建立起世界文學的體系,即便中國文學屬于專門的課程,但是,在教學當中也不宜進行割舍或忽略。相比于東方文學而言,西方文學始終是外國文學的教學重點,在教學當中,很多教師默認學生對西方的文化、歷史、宗教等內容具有詳盡的了解,所以,在文學的教學當中,很容易將文學單獨化,在教學過程當中,很少對文學與歷史和文化等方面的關系進行理順,使得各部分文學之間沒有建立起相應的橋梁。
(二)授課過程的整改策略
在進行外國文學授課過程的調整時,建議借鑒比較研究方法,通過對文化語境的導入,來提升授課過程的有效性。在授課過程當中,教師應當結合學生所熟悉的中國文學,及時進行合理的文化銜接和對比,讓學生能夠通過熟悉的文化來感受文學作品之間的差異性,嘗試通過文化語境去進行作品的解讀和認知。教師應認識到建立起文化與文學、歷史與文學、文學作品之間內在聯系的重要性,在授課過程當中更為關注學生對時代背景、各國文化的了解程度,有針對性的對薄弱部分進行強化,為文學作品的研究做好充分的準備。在授課當中,教師應不夾雜個人情感因素的對外國文學的作者及作品進行講解,不僅應關注作品對于時代和后世的影響,同時也應針對具有內在聯系的作品之間的相互影響進行著重分析,從真正意義上體現出對外國文學研究的多元文化視角,探索外國文學的內在規律。
三、教學理念中的文化多元性缺失
在當前的教育教學環境下,越來與多的學科開始加入多元化、現代化的教學理念,通過豐富多樣的教學研究方法,來進行教學內容的深化及教學過程的調整。我國很早以前就已經將外國文學和比較文學進行合并,外國文學的教學方法當中已經加入了比較研究的方法,而且沿用了歷史考據、文本細讀、哲學反思等經典的文學教學研究方法,可以說教學方法較為豐富。而且,信息網絡及新媒體的發展,為教學提供了更為豐富的資源,可以進行教學拓展的方向較多,但無用信息也同樣摻雜其中,需要教師進行嚴格的甄選及有選擇性的運用。但是就外國文學的教學理念看來,不少教師都停留在外國文學作品的文本及思想的解讀當中,缺乏教學理念的更新及文化的多元性。所以,外國文學教學應學習并改進比較文學的教學理念,嘗試在多元文化的視域下進行教學理念的更新和再認識,在教學當中加入世界文學的教學觀念,用開放、發展的眼光來對當前的教學理念進行反思,體現出外國文學獨特的文化性、文學性以及創新性。
四、結語
對于在世界范圍內具有越來越強的影響力的我國而言,在進行外國文學的教學當中應注意通過多元文化的視角進行教學思考。在教學當中,教師不應夾雜過多的個人喜好,或受到主流文化的過多影響。應當在教學當中重視授課內容的平衡性,讓教學內容能夠涉獵更多的文化領域,避免文學教學的偏頗性。同時,應強化世界文學教學當中中國文學的教學地位,通過學生熟悉的母語文學來體悟其他文化下的語言環境,對外國文學進行深入研讀、探究。
參考文獻:
[1]祁曉冰.多元文化語境下的外國文學教學研究[J].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06):146-149.
[2]李宏偉.多元文化背景下中文專業外國文學教學探索[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3,(15):51-53.
[3]曹曉青.多元文化視野下的外國文學教學與改革[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0,(01):83-85.
[4]胡新穎.對多元文化下的外國文學教學探討[J].青春歲月,2012,(24):175.
(作者單位:江西藝術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