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文課程作為一門語言類學科其對于學生實際運用的能力要求較高,而同時由于其教授的內容為我國母語,學習資源和實踐的機會也是十分豐富的。但是一些教師朋友們由于某些原因常常將學生的語文的學習內容限定在教學中,因此造成了很大的資源浪費。小學作為學生學習的啟蒙階段,十分注重對學生學習能力及方法的培養,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老師應注重生活與教學相結合進而培養學生的語言素養。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生活化
語言作為人類最重要的交流工具,它不僅承載著信息,同時更加承載著一個民族的思想、精神、信仰與文化,而生活作為語言的搖籃不僅保證著語言的流傳,同時也輔助著語言的進步與成長。在小學語文的教學過程中我們同樣也不能僅僅將目光停留在單純的語文課堂教學中,而應該注重學生語言素養的培養,將生活內容引進來,幫助我們進行教學,而生活與教學正像兩只翅膀,少了任何一只都無法讓學生翱翔在語文的天空中。
一、 將課堂教學延伸到生活中
小學語文的課堂教學相對于其他學科而言氛圍較為輕松,同時由于小學生的年齡原因,其對于抽象事物的理解能力較為有限,因此在我們的教材中所選的文章也大多與實際生活息息相關,那么我們就不妨帶領學生將我們所學習的文章內容引申發展至生活中,引導學生在生活中運用所學知識,將課堂知識的學習過程延伸到生活中,讓語文知識的學習與積累成為一種生活常態,進而幫助學生培養其綜合漢語能力。
例如在《可愛的小生靈》一課中,文章通過兩篇文章分別描述了蝦和松鼠兩種小動物,而文中不僅語言內容輕松簡單,語言結構也十分有條理,并且通過一些擬人化的語言例如“要是你用小竹枝去動動那些正在休息的小蝦,他立即向別的安靜的角落蹦去,一路上像生了氣似的,不停地舞動著前面那雙細長的腳……”讓小動物的形象變得十分飽滿、有趣。在描述小松鼠時,從外觀到行為再到習性的細致描寫也讓同學們能夠通過一篇短小的文章對松鼠產生了一個十分全面的認識。那么在了解了這些技巧之后,我們不妨帶領學生走進生活,尋找我們身邊的小動物,讓學生們根據自己所學的知識、模仿課文結構、技巧觀察描述出來,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同時還能夠提升學生對于事物的觀察能力。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再是單純地接受知識,而是將學習與運用巧妙地結合了起來,把知識帶入到了生活實際運用中,讓知識能夠真正地被學生吸收,成為學生能力的一部分,進而有效地提升了學生的語言素養。
二、 利用生活反差強化教學理解
在我們的小學語文教材中,有很多文章與我們的現實生活差別較大,對于這些文章的理解,很多老師表示難以給學生營造出良好的代入感,但是就文章理解而言,并不是一定要有代入感才能使學生充分地理解文章,引導學生觀察生活與教學內容的反差同樣可以幫助學生抓住文章的內涵。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認識活動與感情是密切關聯的,任何認識活動都是在一定的情感誘發下產生的。因此在學生認識文章的過程中,尤其是一些以敘事為主的文章,通常需要為學生打下一個良好的情感基礎,以便讓學生對于文章內容產生良好的共鳴,進而幫助學生更高效地理解文章,而與學生共鳴最強烈的非現實生活莫屬了。
我們以課文《凡卡》為例,在進行課程講解前,老師先進行提問,讓學生們思考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大年夜大家都會做什么,學生們通常會聯系自己的生活經歷,發言說,吃年夜飯,看春節聯歡晚會,換新衣服,領壓歲錢等等,老師在同學們進行發言結束后,進行總結,大體都是吃得好、穿得好、玩得好、有家人的陪伴,但此時畫風一轉,老師再開始介紹本文的故事背景,在19世紀的沙皇俄國,貧苦的人流離失所,過著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生活,很多貧苦的家庭不得不把孩子送去富人家作學徒工、仆人等成為富人們免費的勞動,以換取一個活命的機會……以這種強烈的對比將學生反向代入文章的時代背景中,能夠讓學生更為深刻地理解文章內容,并且更加珍惜現在的生活,這種教學內容與生活對比的方式對于學生深刻體會文章內在感染力有著很強的作用,同時也十分利于學生通過這種對比的方式在自己文章中構建一些虛擬環境,進而鍛煉學生想象力。
三、 拓寬生活空間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
生活的內容包含十分廣泛,同時生活也是學生成長的大課堂,它對學生的教育的影響力要遠遠大于課堂教育,而我們教學的意義同樣也是為了讓學生能夠更好地生活在社會中,因此若能將生活的空間拓寬,使其延伸進教學的過程中,便能夠讓學生更加有效地將學習與生活聯系起來,而語言知識的生活化應用無疑是學生語言素養的體現,因此廣泛地拓寬生活空間對于學生語文知識的學習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爸爸帶我去爬樹》一文中,作者詳細描述了爸爸如何鼓勵我爬樹,如何教導我爬樹的方式,同時在爬到樹上后又與“我”產生了怎樣的對話。在這個過程中作者不僅描述了一些爬樹的細節,更重要的是,在這些描述中流露出了對于爸爸的敬佩以及作為一名孩子的童趣。這種在點滴的生活中透露情感的方式并非完全是寫作技巧的運用,而更多的則是一種來源于生活的真情實感。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不妨引導學生們,回憶自己在生活中比較難忘的事情,并思考為什么這些事情會讓自己難忘,最終將這些生活的點點滴滴帶入到教學中,讓學生以生活為基礎,以課文為范例,引導學生將生活中的真情實感糅合教學中所學的語文知識形成具有自身語言、思想、情感特色的文章,鍛煉學生記錄生活、感知生活、升華生活的能力。將生活延伸進教學,不僅能夠加強學生的教學理解,讓教學效率得到提升,同時還能夠讓學生的語文知識得到最貼近生活的理解與運用,將學生所學的書面知識轉化為實際的漢語能力,幫助學生整體提升語文綜合能力。
總而言之,在小學語文教學的道路上我們不僅需要提升學生對于學習的關注度,更要引導學生熱愛生活、感悟生活,通過生活提高自身的語文水平,讓生活成為語文學習的一部分,將語文知識學精、學活,從小入手、從細考究,讓生活的感染力伴隨學生的學習成長,以更為生活化的方式培養學生的語言素養。
參考文獻:
[1]孫欣.找尋生活中的語文元素——淺談小學語文生活化教學模式研究[J].赤子,2014(21):122-122.
[2]李明高.小學語文教學的六個向度[J].教學與管理,2017(2):26-28.
[3]孫迎春.關于小學語文有效教學的幾點建議[J].學周刊,2017(5):123-124.
作者簡介:
陳萍萍,福建省泉州市,福建省惠安縣東嶺中心小學。